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
不為明天做好準備的人是沒有未來的,在幼兒園教師的生活工作中,時常需要提前準備資料作為參考。資料所覆蓋的面比較廣,可以指學習資料。參考資料有助于我們的工作進一步發(fā)展。那么,想必你在找可以用得到的幼師資料吧?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如何陪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對于第一次踏入幼兒園的孩子而言,他們正在經歷人生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而對于孩子在學校的反應,父母們是“幾家歡樂幾家愁”。孩子哭鬧者有之,焦慮者有之,興奮者亦有之……從家庭生活過渡到學生生活,父母如何才能和孩子一起度過這個關口呢?
兒童從家庭中走入幼兒園,這是他們真正步入社會的“第一個臺階”,對其成長來說,具有“里程碑”的意義,心理學者稱之為“心理斷乳”。能否順利地邁好這一步,關系到兒童個體是否能夠形成良好的社會認知、自我認知以及自信心等品質。
在許多家長看來,兒童入園家長要做的主要是為他們購買書包、蠟筆、學具以及體面的服裝等,頂多不過是當孩子哭鬧著不去幼兒園時應安慰、哄著他們入園而已。殊不知,幫助兒童順利完成由家庭養(yǎng)育到幼兒園生活的過渡,是一門系統(tǒng)的社會工程,家庭要承擔起應有的責任。
告訴孩子:入園是件快樂的事情
研究表明:許多孩子剛入園時之所以哭鬧,是因為很多家長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不聽話就送你去幼兒園”來嚇唬孩子,使他們誤以為幼兒園是個可怕的地方。相反,曾經有這樣一位懂教育的家長,經常這樣教育孩子:“小虎,聽話啊。不聽話不送你去幼兒園?!苯Y果鄰居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小虎入園竟然一聲都沒有哭過。為什么會出現(xiàn)兩種迥異的結果呢?關鍵是我們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使用了不同的暗示語言:前者把幼兒園當成了“管人”的地方,似乎只有“不聽話”的孩子才去那里;而后者把幼兒園當成了一個好地方,只有“聽話”的孩子才能去那里。實際上,他們在有意無意地開展著入園準備工作,卻因方法不同而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減輕分離焦慮:關鍵是家長而不是兒童
我們曾經做過“親子入園分離焦慮相關性的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兒童入園分離焦慮是隨著家長焦慮程度的提高而不斷增大的,反之,家長焦慮程度越低,兒童入園分離焦慮就相對較輕。在相關研究中我們曾經觀察到這樣一個案例:一位中學教師,她的孩子入園三個月了依然哭鬧不止。通過觀察發(fā)現(xiàn),每天早晨她送孩子來幼兒園時,母子倆總要呈現(xiàn)一幅只有在電視劇中才能看到的“生離死別”的壯觀場景,而且每次送完孩子以后,這位媽媽就繞到教室的窗戶后面,偷偷地看著,許久才肯離去,很多時候能看到她邊朝教室里觀望邊默默地流著眼淚。下午接孩子時,她會沖過去抱起孩子,嘴里還念叨著:“想媽媽了嗎,小朋友打沒打你,老師批評沒批評你?”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出極大的擔心和焦慮。孩子哭起來:“媽媽我怕,明天不來幼兒園行嗎?”經過我們耐心細致地干預工作,大大緩解了這位家長的焦慮,結果僅僅過了兩周的時間,這個孩子便融入了集體生活。由此看來,減輕分離焦慮,從家長做起很重要。
相信孩子:能夠適應其生存環(huán)境
在許多成年人眼里,幼小的兒童是“軟弱無能的”。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對兒童極大的不信任。有研究者還發(fā)現(xiàn),兒童早期就學會了用哭聲引起父母的注意,他們似乎懂得了“我一哭,父母就會過來”。其實,兒童在不同的年齡階段都有與之匹配的自我防御能力。如新生兒對人臉具有特殊的偏好,對母親的聲音具有較大的偏好。這是由于新生兒需要從周圍環(huán)境迅速地辨別出能夠給予他喂奶和安全的“對象”,雖然此時在他腦海里根本還沒有媽媽的概念。再如低幼兒童從生理特點上具有同樣的自我保護機制,他們以“骨骼鈣化程度較低”來適應因動作協(xié)調性差而走路不穩(wěn)帶來的風險,這就是我們很少見到一個還不會走路的孩子“摔個跟斗就骨折”情形的原因。每個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身心特點,以適應其賴以生存環(huán)境的不斷變化。由此看來,成年人的某些擔心是多余的。同樣,兒童進入幼兒園學習與生活,在設施完備、師資優(yōu)良以及配餐合理的優(yōu)越環(huán)境里,還有什么可擔心呢?
給孩子機會:讓孩子自己來做
現(xiàn)在的孩子大都不同程度地被剝奪了鍛煉的機會,凡事都要由家長包辦代替,使部分孩子產生了“習得性無能”。對于已經入園的兒童來說,他已經走出了家門步入了社會(幼兒園),標志著孩子已經成為一個獨立的社會個體,這要求他們“具有一定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家長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條件鍛煉各種能力。孩子從在幼兒園的所見所聞中學到很多東西,尤其是動手能力方面會有很大長進,這就激發(fā)了兒童“自己動手做事情”的熱情,他們也愿意幫助大人們掃地、收拾桌子、洗碗等等,此時家長要珍視孩子的這種愿望,給孩子鍛煉與表現(xiàn)的機會。家長還要發(fā)自內心地鼓勵孩子“你真的很棒”。孩子做事情肯定不會像我們成年人那樣熟練,即使是在洗碗時打碎了碗也不要責怪孩子,仍然要鼓勵孩子“幫著家長做家務”這種行為,并啟發(fā)孩子善于觀察事物,找到最佳的做事方法。
重視擔當教育:長大意味著為自己負責
入園是兒童從家庭中走出來、步入社會的真正意義上的“開始”,擔當教育千萬不能少。從社會學角度看,其角色上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無論家長如何地“溺愛”或者“嬌慣”,來到幼兒園都是一樣的“社會角色”——小朋友,在老師的心目中都是平等的。由過去的“家庭中心地位”變換成“普通一員”的身份,可能會存在著巨大的落差。無論是家長,還是教師都有責任幫助孩子完成這一過渡,并告訴兒童:你長大了,應該對自己做的事情負起責任來。偉大的兒童教育家蒙臺梭利之所以把“游戲”稱之為“工作”,其初衷是想從小培養(yǎng)兒童的“責任心”,良苦用心昭之若示。因此,擔當教育是兒童責任心培植的最初階段,也是良好社會認知的開端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小編推薦
每當幼兒入園進入高峰的時候,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大量的“求救信號”——到底怎樣能夠讓幼兒減少新入園的“分離痛”?去年,我們就根據(jù)許多專家的建議結合我們自己的研究,給有緣的家長朋友們提供了很有見地、很有價值的協(xié)助。今年,在原來的那些建議和方法之后,我們進一步把很深的一些原理加上操作(就是俗稱的“秘方”)做了系統(tǒng)的整理,在此奉獻給大家。
對新入園幼兒的關鍵照顧法
第一、知人知音法
取得跟幼兒父母的良好印象和密切聯(lián)系。抱著為幼兒著想的心情,友好地跟幼兒的父母交流、溝通一定可以取得幼兒父母的好感、支持和感激,就很容易跟父母達成共識,形成很好的家園、親師關系。我們在家長心目中的地位就會提升,就會得到真誠的敬重。長此以往,這種敬重就會牢固并形成友誼!為此,每位老師都要了解幼兒及其父母的基本情況,掌握幼兒的第一手資料,心里裝著這些東西,交流和溝通就不會空洞、不會無聊了,也能真正打動家長的心。
第二、10秒鐘擁抱法
對新入園的幼兒,每天至少要擁抱3次,每次10秒鐘!這樣做看起來很簡單,但其效果會很顯著甚至很神奇。把我們的心跟幼兒的心貼近,我們的心場跟幼兒的心場就容易鏈接、融通,形成的現(xiàn)象就是老師跟幼兒特別融洽和親近。這是解決幼兒初入園心情緊張、不安的秘方,大家要善加運用。如果無效,你就要檢討自己的心思。換句話說,這個秘方是非常管用的,前提條件是:我們的心要放在同情、安慰、熱愛幼兒這樣的狀態(tài)上!
第三、安父母之心以安幼兒法
要及時把幼兒在幼兒園的實際情況用合適的方式及時傳遞給家長。我們可以用電話、可以用網(wǎng)絡、也可以用面談的方式,把幼兒在幼兒園的實際情況及時地報告給家長。這樣做的目的是要讓家長放心。而我們大家知道,家長的心和幼兒的心是即時相連的,家長放心幼兒才能安心、安靜、踏實。所以,要讓幼兒不哭、不鬧,安心是關鍵。要安幼兒的心,很重要的一個秘密就是安下他的父母的心。用我們的真心,我們特有的方法、措施,安穩(wěn)、安定了家長的心,幼兒的心就不會不安了。這就在根本上解決了幼兒初入園總是哭鬧的關鍵問題了。同時,前后勤的員工都要養(yǎng)成使用親切語言的習慣,尤其是對待初入園的幼兒更應如此。幼兒感受到了我們的溫柔的愛,他就不會恐懼了,他的心也就安穩(wěn)了。總之,各位員工一定要記住,初入園幼兒的哭鬧是個現(xiàn)象,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恐懼。因此,我們想辦法讓幼兒擺脫和克服了恐懼,我們對待初入園的幼兒的工作也就成功了。
第四、清淡、甜蜜法
進食的東西不可有“暴烈”成分。比如肉類、油膩、口味很重的食物,都不適合幼兒。要讓幼兒溫和、平和、安靜、踏實,我們給幼兒的食物也應當是溫和、平和、安靜、踏實的。英語中就有成語:You are what you eat.And you are what you wear.同樣,我們給幼兒穿什么樣的衣服,幼兒的心情、性格也會跟進食食物一樣,變成那種食物所攜帶的性格的那種性情特征。所以,我們給幼兒的食物一定要清淡、平和,這樣的食物可以滿足和迎合我們生命的一切需求,而且也讓幼兒的性格淡定、從容、寧靜、智慧、長久。也就是說,能夠保證幼兒聰明并健康的食物就是“清淡”二字所屬的那一類!甜食是有利于幼兒的安定,有利于幼兒的脾胃的。這也是多數(shù)幼兒喜歡吃甜食的原因(因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而幼兒時期是人的脾胃相對最累、最弱的時期)。因此,在初入園的幼兒增多的時候,甜食也要相應增加一些!除了清淡和甜蜜以外,我們的食物的制作,要細致、要認真,制作過程中的情緒要平和、安詳和充滿愛心!這一點也很重要,大家要特別注意。
第五、慢來法
平心而論,多數(shù)家長是不懂教育的(很多做教育的對教育也可能是一知半解的)。因此,幼兒剛剛從家庭出來是難免有些問題的。比如祖父母帶大的幼兒,往往自立能力差、性格過于內向、體格比較孱弱等等都是比較普遍的現(xiàn)象。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的問題其實根本上是大人形成的,問題的根本是在大人身上的。退一步講,即使問題只在幼兒身上,我也要強調:幼兒的習慣、性情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要轉變也不是一天就能轉變過來的。所以,做教師的、做家長的,不要不認識幼兒的問題的本質,也不要急于求成。首要的是要認識、要深刻地理解幼兒及其問題的本源,然后給予幼兒真誠美好的期待并真誠地做好自我糾正、自我示范和引領,慢慢來,幼兒就會調整和轉變了。根據(jù)我們的經驗,有很多的時候,家長的轉變帶來的幼兒的自動的轉變是會令家長自己感到吃驚的!幼兒進入幼兒園,是要養(yǎng)成他受用一生的思維模式(性格)、行為習慣的。這才是奠定人生基礎的真正的幼教。只有從這個意義上,我們做幼教的才可以“大言不慚”地說,讓幼兒適應幼兒園——讓幼兒在幼兒的集體中親身體會、學會、認同人類生活的規(guī)則、規(guī)范、秩序,和睦、和諧、共贏、效率等等的普世和普適的行為守則……
以上五點所提的,其實都不是表面膚淺的操作,也不僅僅是一些方法。事實上,大家知道,明白了事物的本質及其原理、道理,我們才可能把握和駕馭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我們做起事情來才會得心應手??!所以,大家要多琢磨其中的原理、道理,至于方法,你可以隨機應變。
每年秋季入園時,經常會看到孩子哭鬧的身影,孩子初入園時,就像我們大人剛剛進入一個完全陌生的環(huán)境,那時我們的心里往往會有不自在、時間過得特別慢、身體不適、心情緊張煩躁等感覺,而孩子對這些感覺的直接反應就是哭,同時還“事事需要自理”,在家中孩子喊一聲就有好幾個大人圍著轉,可是在幼兒園就要自己拿勺子吃飯、自己去洗手間大小便、睡覺自己穿脫衣服等。
實踐證明:自理能力越差的孩子,對幼兒園生活的適應能力越弱,產生焦慮的心理也越長,因此,作為家長要關注孩子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以實際行動幫助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
一、首先要教會孩子用語言清楚地表達自己的需求
5歲的晴晴是一個很可愛的小女孩,但有尿褲子的毛病,每天早上入園時媽媽給準備的三條褲子不到下午離園就全部尿濕了,她隨時隨地小便,而且從來不去尋求老師的幫助,如此反復了一學期的時間,家長和老師都異常頭疼,分析原因,媽媽說:“2歲以前孩子白天晚上都用紙尿褲,從來沒教過她提出小便要求等,可能就此養(yǎng)成了這個壞習慣吧。”年輕媽媽無奈的表情提醒我們:教會孩子提出自己的需求,主動尋求大人的幫助,是培養(yǎng)孩子自理能力發(fā)展的第一步。
二、做個有心的父母,將“吃飯、睡眠、穿脫衣服”等生活瑣事游戲化,并都列為有目的、有計劃的培養(yǎng)內容
在一日生活中,家長要有心,比如吃飯,很多家長都覺得是個難題,常常抱怨孩子就是不張嘴,這時你不妨把飯菜編成童話,可以是小動物、可以是孩子熟悉的身邊的任何東西,孩子需要你去哄,需要你刻意的親近和注意。
同時,家長一定要用心,心中要確定明確的培養(yǎng)目標:比如,對孩子睡覺能力的培養(yǎng),家長的目標要定為:
1.能在家長的幫助下有順序地穿脫衣褲。脫:先脫鞋、再脫褲(冬季先解上衣紐扣),最后脫上衣,并放在固定的地方;2.睡眠時睡姿正確,不蒙頭、吮手、咬被角等;3.學會分清衣褲前后,會系紐扣、拉拉鏈;4.學會穿鞋、分清左右腳,拉好鞋舌,系好鞋帶或粘好鞋扣;5.起床后視孩子情況,先教孩子有折疊被子的意識,再逐漸提高要求。
三、放開手,讓孩子大膽去嘗試這是最重要的一點,家長別怕麻煩、別怕臟,該讓孩子做的絕不要包辦,因為,有了“本領”孩子才有自信,才會減少心理焦慮從而盡快地適應集體生活。
別不承認!寶寶入園,你比孩子更焦慮!
小寶寶入園,寶寶的心態(tài)調節(jié)黃金時間是入園前一個月。其實在上幼兒園這件事上,無助的不僅僅是孩子,對于即將把孩子送去幼兒園的媽媽來說,“如何為孩子做足準備”、“如何緩解孩子的分離焦慮”、“如何讓孩子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除此之外,小寶寶新生入園,父母還常會中五大入園不適的成人“禁忌”!
作為父母,特別是媽媽一定要做好多重準備,最好在孩子入園前一個月就開始做一些心理調試。首先,對于上幼兒園這件事,家長不要嚇唬孩子。故意的嚇唬不太可能,但家長一般會忽視一些無意的行為。例如,在孩子面前,家庭成員之間互相討論孩子上學后是否安全?是否能吃飽飯?是否會哭鬧?這些焦慮、不安的情緒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也感到焦慮不安。
其次,家長不要過度強調上幼兒園的好處,這樣會讓孩子感到做作、不真實,會讓孩子的期望值太高,入園后容易產生失落感。當然,家長要給孩子多講幼兒園的事,不過,盡量采用平和的語氣進行講述。家長應該像講故事一樣,經常給孩子講講,幼兒園有幾位老師?他們長什么樣?幼兒園有什么玩具?幼兒園的孩子都在吃什么?
此外,家長還可以在家里跟孩子玩“幼兒園的一天”的游戲。家長可以扮演老師,跟孩子做游戲,游戲的內容是幼兒園的寶寶上午做什么?中午吃什么?怎么睡覺?下午怎么玩耍?圍繞著幼兒園的一天進行實際的模擬游戲。如果幼兒園主動提供家長進園參觀的機會,那再好不過。重點在于,參觀過程由孩子主導,父母跟隨。不管孩子想去小花園或者洗手間都可以,因為這是他即將進入的環(huán)境的一部分。這能最快地讓孩子熟悉:這是什么地方?這里有哪些人?會發(fā)生哪些事?媽媽也能看到教室里在發(fā)生什么事情,老師會怎么處理問題。
五大父母心態(tài)“禁忌”
NO.1教室外偷偷看
父母把新生寶寶送到幼兒園后,總是不放心在教室外面偷偷看,擔心老師照顧不好,擔心孩子沒人管、受欺負,或者不習慣幼兒園的生活。父母的擔心雖然是出于對孩子的愛,但是像這樣的不放心,更多的是對幼兒園的不信任。若寶寶發(fā)現(xiàn)父母這樣的小動作,他就會受到心理暗示:原來連媽媽都對幼兒園不放心,從而更加堅定了“在幼兒園不開心”的認識了。
tips:寶寶本來就對幼兒園有抗拒的心理,如果家長在言行舉止中都表現(xiàn)出這些不信任態(tài)度,寶寶就更難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兒園的生活了。因此,父母在寶寶入園前后要少說幼兒園或者老師的“壞話”,建議家長多跟寶寶講講幼兒園發(fā)生過的事情,來幫助寶寶喚起在幼兒園的趣事。
NO.2叮囑老師照顧好寶寶
寶寶將要入園了,爸媽非常擔心寶寶在幼兒園吃不飽或者會被其他小朋友欺負,因此把孩子交給老師的時候總是千叮萬囑,希望老師能夠特殊照顧好自己的寶寶。雖然父母愛子心切的心理可以理解,但是如果每個家長都要求老師特殊關照寶寶,這樣難免有點和入園的初衷相悖。寶寶進入幼兒園,就是為了走出家庭的小圈子,進入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去學習如何交朋友、如何和不同的人相處、如何照顧自己。老師的作用并不是做一個保姆,而是在這個新環(huán)境中引導寶寶去學習,協(xié)調小朋友之間的關系,教他們學習自理生活。因此,父母請放心地將教育孩子的“接力棒”交給老師吧!
tips:如果老師對待小朋友有失公平,甚至搞特權主義,這樣一方面會給寶寶不好的榜樣作用,另一方面受到特別照顧的寶寶有可能會變得傲慢、自我中心,這樣不利于小朋友相互的交往。
NO.3偷偷離開幼兒園
寶寶剛入園的時候,父母送寶寶上幼兒園要離開的時候,寶寶總是哭鬧著不讓爸媽走,但是自己又要趕著上班,只好趁著寶寶不注意的時候偷偷離開。其實父母的這種做法非常不可取,寶寶一開始還和父母有說有笑,但是一轉眼便發(fā)現(xiàn)父母已經一聲不吭地走了,寶寶心里除了有極大的落差外,更多的是一種被拋棄的恐懼,認為父母不愛他了,要把他丟在幼兒園不回來了,這樣會讓寶寶對幼兒園產生抗拒心理,因為這里是“被遺棄之地”。正是因為父母沒有一句正式的道別,也沒有給寶寶任何解釋,這樣寶寶會哭鬧得更厲害,下次他也不愿意再去幼兒園了。
tips:家長要在離開之前,安靜地好好和寶寶分別,和寶寶解釋清楚你要去上班了,答應他放學的時候會回來接他回家。家長最應該做的是安撫好寶寶的情緒,同時讓他知道你不是要拋棄他,你只是因為工作的關系要和他分離一些時間。嘗試讓寶寶去理解你的原因,要鼓勵他像個“小大人”一樣去面對暫時的離別,給寶寶一個親吻,讓爸爸感覺到你是愛他、充分尊重他的,這樣寶寶也就比較容易接受你的離去,能夠安心地在幼兒園等你回來接他。
NO.4幫寶寶占玩具
一些家長希望寶寶在幼兒園開心快樂,因此有時候會出手幫寶寶霸占玩具,讓他可以玩得到他想玩的東西。像家長的這種保護主義,雖然說不讓孩子受到委屈,但是卻是建立在別的小朋友的委屈之上。而且家長的這種行為是一個不好的示范,寶寶會覺得只要是自己喜歡的,就要不擇手段地占有它,這樣寶寶很容易會變得霸道、自私。因此,讓孩子可以快樂地玩玩具,同時又能收獲友誼,學習好人際關系,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寶寶學會分享。家長在平時就應該要注意培養(yǎng)寶寶分享的意識,邀請別的小朋友到自己家玩的時候,建議孩子們交換玩具,讓寶寶懂得將自己的玩具分享出去,這樣能夠收獲到更多玩具,充分享受分享的快樂。
tips:家長也可以鼓勵寶寶大膽地加入他人的游戲圈子,當別人在玩玩具的時候,如果自己想要參與,便大膽地表達自己的意愿,希望能夠和他們成為朋友并一同玩樂。家長的鼓勵與引導,能讓寶寶通過在幼兒園交友的實踐鍛煉,長大后一定能成為一個社交小能手哦!
NO.5心太軟
寶寶哭鬧著死活不要上幼兒園,看著寶寶一把鼻涕一把淚的樣子,媽媽心都酸了,或許就答應寶寶今天就不送他去了吧?媽媽這樣就做錯了!寶寶嘗了一次甜頭下次肯定會鬧得更兇,媽媽的心軟和縱容只會讓寶寶有了更多逃避上幼兒園的機會,這樣寶寶很容易會養(yǎng)成依賴、逃避困難的習慣哦!
tips:爸媽在教育寶寶上要有原則并堅持一貫作風,不能因為太過溺愛、慣寵孩子而喪失原則,對孩子過于遷就。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說到做到的,不準就是不準,沒有空子可鉆,讓寶寶知道無論他怎么耍賴都不能動搖爸媽的態(tài)度,這樣就能夠建立爸媽的權威,也就能比較輕松地“管理”你的寶寶了。
入園的心態(tài)變化不僅寶寶會有,父母成人也有會,當有一天自己的寶寶要一個人在另外一個陌生的環(huán)境學習、生活,何況還是那么小的BB,父母心中的擔心和牽掛完全是可以理解和體諒的。父母情緒的變化雖然不會直接表現(xiàn)出來,但是寶寶天生就是敏感的,他們也可以在生活中潛移默化的察覺到父母的心態(tài)變化,因此父母有怎樣的心態(tài),寶寶或多或少也會有怎樣的心態(tài)。所以,新手父母在面對寶寶入園這件事兒上,不僅要坦然、積極面對,更要樂觀地鼓勵孩子,和孩子一起適應迎接幼兒園的嶄新生活。提前一個月,給父母提個醒,希望爸爸媽媽和寶寶一樣都可以順利平穩(wěn)的適應幼兒園生活。
哥斯達黎加心理專家近日說,小孩上幼兒園或與父母分開時常常哭鬧不休,這主要是因為孩子出現(xiàn)分離焦慮癥,而玩捉迷藏游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
哥斯達黎加心理專家布蘭科日前在哥《民族報》上撰文指出,這種兒童情緒障礙多發(fā)生在學齡前兒童身上,表現(xiàn)為孩子在與親人分離時出現(xiàn)極度焦慮反應。分離性焦慮癥如果不加以重視和治療,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學習和生活。
那么,父母應該如何幫助孩子克服分離焦慮癥?布蘭科建議說,玩捉迷藏游戲能有效幫助孩子適應和父母的分離。這個游戲可以讓孩子在玩耍中知道,父母不在眼前不代表他們消失了。另外,還可在家中讓孩子先練習與父母分離,讓孩子逐漸習慣父母離開的感覺,比如讓爺爺奶奶暫時照顧一下孩子,父母離開時間也可慢慢延長。
她還說,家長應該隨著孩子的成長,鼓勵他們學習認識周圍的世界,培養(yǎng)獨立性。她建議說,當孩子剛能動手時,就應有意識地培養(yǎng)他們自理習慣,如自己吃飯、穿衣、刷牙、梳頭和大小便等。在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家長一定要有耐心,孩子犯錯不要責怪他們,否則會影響孩子學習和自立的積極性。
布蘭科強調,有些父母離開年幼的孩子時會流露出不安情緒,而孩子很善于捕捉父母要離開時流露的焦慮神色,因此父母要學會在孩子面前隱藏這種情緒,否則長此以往,孩子的依賴心理就更難以克服。
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兒童個案愛陪畫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他們各自的學習方式,只有允許他們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去學習、操作與探索,孩子的學習才是主動的,學習的效果才是積極、有效的。我們的教育才是真正做到了尊重幼兒。
我們小班有個孩子叫康康,他在繪畫活動中表現(xiàn)特殊:每當老師講解完作畫要求,孩子們興致盎然地開始畫畫時,只有康康呆坐在那里一動也不動。老師上前詢問時他總說:“我不會畫,老師幫我畫?!鼻皫状危铱傄浴澳憧磩e的小朋友都是自己畫的,康康也要自己畫,好嗎?”來回答他。結果就以不畫告終,而當他看到別人漂亮的畫時又好生羨慕。就這一情況我進行了分析:康康雖然年齡比同齡幼兒小一些,但他在智力、動手能力等各方面學習能力都不落后于其他幼兒。他不是不會畫畫,也不會畫不好,關鍵在于他對繪畫缺乏自信心。找到了問題的癥結,在組織繪畫活動時我改變了策略:當康康再次要求老師幫他畫畫時,我就對他說:“來,老師陪你畫。”于是,我一邊握住他拿筆的手,一邊則用語言鼓勵他(他運筆時我的手不用力):“小手握住筆,眼睛看好,用點力變(畫)!變(畫)!變(畫)!看漂亮的餅干(或其他物體)變出來了!”初次看到自己也能像同伴一樣畫出東西來,康康感受到了成功喜悅的快感——他大聲地哈哈笑了起來。我也從他的笑容里看到了他對畫畫的自信心萌芽。以后,康康就不再要求老師幫他畫畫了,我按照上面的方法陪他畫了一段時間后,便開始培養(yǎng)他獨立作畫的習慣(繪畫時不用老師陪在身邊)。如今康康對畫畫已有了較濃的興趣,能像其他小朋友一樣充滿自信的畫畫了??悼档母淖冏屛覐闹惺艿搅瞬恍〉膯l(fā):當幼兒在集體活動中有特殊的行為表現(xiàn)時,教師要善于去發(fā)現(xiàn),及時分析情況,采取措施給予相應的教育,這將在無形之中使幼兒受到支持與鼓勵,培養(yǎng)孩子對活動的自信心和積極性。讓孩子得到良好的發(fā)展!
相信《如何陪孩子度過入園焦慮期》一文能讓您有很多收獲!“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您了解幼師資料,工作計劃的必備網(wǎng)站,請您收藏yjs21.com。同時,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心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在幼兒園的第一個月,是寶寶新生活的開始,也是爸爸媽媽最揪心的一個月。我們都能看到一些新入園的小班幼兒,在與家人分別時哭喊:“我要媽媽!”“我要回家!”有的孩子會大哭大鬧,讓家長無法分身。如何讓這個月少...
每年的新生入園,總會有一段不適應期,該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要入幼兒園了,寶寶在爸媽的陪伴下一起到幼兒園報到。但是接下來的事情卻讓爸媽感到難過。有的寶寶哭鬧著不讓爸媽離開;有的寶寶前幾天高興地去上幼兒...
五六歲的孩子一般都要經過一般都要經過一個“反抗期”。本來溫順聽話的孩子,一到這個時期就會變得調皮、不聽話。比如天氣涼了,媽媽讓孩子穿外套,孩子硬是不穿;客人來了,媽媽讓他有禮貌地招呼客人,他就是不理不...
寶貝上幼兒園,是很多年輕家長頭疼的一件事,因為孩子還太小,往往對新環(huán)境不能接受,這方面,我們不妨借鑒一下國外家長的做法。 日本 日本的父母在送3—5歲的孩子去幼兒園時,遵循的是“入園三部曲”。一部曲是...
從居家生活到去幼兒園,對孩子來說是一次精神上的“斷奶”。因之,在去幼兒園之前,家長就要有目的地訓練孩子,幫他們做入園的準備。一些幼兒教師就幼兒和家長可能會面臨的問題,給出了相同建議—— 哭鬧 孩子最初...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