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資訊

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

發(fā)布時間:2021-01-12

什么是教育筆記。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教師與家長都需要不斷改正自己的錯誤思想,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xiàn)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家園共育工作中是否存在一些不足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但愿對您的學習工作帶來幫助。

你一輩子會說多少句謊言?英國的《每日郵報》做過一個調(diào)查。平均每一個英國人每天會撒謊4次。如果數(shù)據(jù)真實,顯然英國人算是誠實的。因為另一家研究機構調(diào)查的結果是,平均每個人每天會說謊25次。

看到這里是不是松了一口氣?一方面,自己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虛偽。另一方面,沒必要為孩子那小小的謊言而感到焦慮。

自從有了語言之后,說謊是人類逃避危險和獲得額外利益的一種特殊能力?!度祟惡喪贰分幸粋€重要觀點是,人類語言中講故事的能力大大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沒錯,凱叔講故事就是這樣為人類做著貢獻,呵呵)。而講故事的能力中想象力和無中生有的說謊的能力當然不可或缺。可以說,說謊是人類的本能。

想想我們自己,站在自己的立場上,哪一句謊言不是事出有因而不得不說?那為什么要把孩子的謊言套上不誠信的帽子?若是心中有足夠的安全感,為什么要用謊言來掩蓋自己的錯誤?若是心中有足夠的充盈感,為什么要通過謊言來獲取那一顆糖果?

如果孩子每一次說謊都要用暴力的語言或懲罰措施去處理。你將迎來謊言之上另一重謊言。這重重的謊言會變成越來越厚的保護殼,讓你和孩子的心漸行漸遠。

我并不是說置謊言于不顧。當孩子足以分辨想象和謊言的區(qū)別時,每一個謊言都是我們走向孩子內(nèi)心深處的橋梁。找到謊言的因,和孩子進行深度的溝通。我們自己都會獲得不一樣的收獲。

今天這篇文章,讓我們通過謊言走進孩子的世界。

早上,我家松起來感覺無聊就想找玩具玩。這時候他問我,我可以玩IPAD嗎?我說,你要去問爸爸。

于是他就屁顛屁顛的跑去他老爸的書房,問:“爸爸,我可以玩IPAD嗎?”

由于書房就在我隔壁,他們的對話我聽的一清二楚。松爸說:“NO?!?/p>

然后,小松跑回來,我問他說,爸爸怎么說呀?小松想了一會說:“爸爸說,YES!”

兒子終于迎來了第一次“說謊”!

這讓我想到了幾個月前才看的多倫多大學教育學院最新的研究報告。報告上說,說謊是每一個3-4歲的孩子所必經(jīng)的階段,是智力和大腦發(fā)育的一個標志性的進步。當你發(fā)現(xiàn)你的孩子說謊了,你應該感到高興,因為這證明了你的孩子的頭腦發(fā)育非常正常。

同時,作為家長,我又隱約的擔心,該如何正確的引導孩子對于說謊的認識?是及時阻止,嚴厲的批評,還是適當?shù)募右哉f明解釋不阻止,讓孩子自行解決說謊的問題?但自行解決也許解決不了怎么辦?

保持平常心

書上說,很多家長對于聽到孩子第一次說謊,尤其孩子才三四歲的時候,尤為惱火。

常常會大發(fā)脾氣,責罵孩子,小小年紀學會了說謊。更有一些脾氣火爆的家長甚至把孩子教訓一頓。讓孩子不敢在撒謊。

其實,教訓一頓的結果甚至會讓孩子撒謊的效果適得其反。當他想到如果不說謊就會挨打或挨罵的時候,之后仍然會情不自禁的編造一些謊言。

也有一些家長則會給孩子“貼標簽”,常常說孩子是個“小騙子”之類的,也非常的不合適。

就像我前面所說,研究表明,在3-4歲這個年齡段的孩子說謊,都是正常的現(xiàn)象,一直到10來歲,孩子說謊的情況會隨著年齡的增加而上升。這應該算是一種人類本能吧。因此,作為家長,保持平常心很重要。

但,保持平常心并不意味著要縱容孩子去說謊。而是用一套方法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找找說謊的原因

首先,家長可以尋找一下孩子說謊的原因。

一般說謊的原因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是想象力導致的說謊。

在孩子年幼的時候,孩子的想象力會變的非常的豐富。并且他們自己常常也分不清虛擬還是現(xiàn)實。

比如孩子失手打破了一個盤子。家長會問說,是不是你干的壞事?孩子矢口否認,并且說謊說是小貓干的。

類似于這樣的說謊方式,是孩子為了逃避責任,但又不知道如何掩蓋,就用了點小聰明,嫁禍給小貓。對于這樣的說謊方式,家長不必特別擔心,是孩子自然發(fā)展的一個階段。

第二類是故意的行為性的說謊。

比如我家松非常希望玩IPAD,而故意騙我說爸爸同意了?;蛘哂械男『⒆幼约合胪嫱婢叩珔s沒有這個玩具,就故意騙家長說是老師要求要買這種玩具的。類似這樣的故意的行為性說謊,是因為寶貝希望讓自己的愿望達成,并且合理化自己的要求。

對于這一類的說謊,家長應當采取與孩子溝通,正確的引導他們提出自己的訴求。

第三類,是為了逃避某種懲罰或者為了得到獎賞。

這一類也屬于本能行為。有科學家做了這樣的一組實驗,老師把一個孩子帶到一個實驗室,實驗室里有一個關著的盒子(當然實驗室裝了監(jiān)控攝像頭,孩子是不知道的)。老師說,你如果能猜出盒子里是什么東西,你就能獲得這個禮物,但是你絕對不能偷看這個盒子。緊接著,老師接到一通電話,項目組故意讓老師出去接電話,觀察孩子的動作。孩子一開始坐立不安苦思冥想。后來終于禁不住誘惑,偷偷的開箱子看了一眼。這時候老師回來了,老師問,你看了盒子了嗎?孩子說,沒有。結果,這個實驗做了幾十個不同年齡段的孩子,除了2歲以下的孩子真的不會偷看以外,其他年齡的孩子全部都偷看了。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行為,很多時候,是有目的性的。比如為了得到某種獎賞或逃避某種懲罰。

與孩子溝通

先說說,對于第二種行為,家長應該如何與孩子進行溝通。

有效溝通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上。

說說我自己怎么處理松說謊這件事吧,也許不是很好,還有很多地方需要改進,但起碼,這件事之后,我家松說謊的次數(shù)大大減少,基本上他沒再去說了。

首先我對松說,說謊不是一件正確的事,不值得去做。然后,我和松說:“你對媽媽說的話,媽媽都愿意相信是真的,因為媽媽認為你是一個不說謊的好孩子。但是呢,如果一旦今天媽媽發(fā)現(xiàn)這件事是假的,以后媽媽是不是就不再相信你說的話了呢?”

松似懂非懂的點點頭。我說:“OK,你告訴媽媽,爸爸剛才說了同意了嗎?”

松搖搖頭。

我說:“對,這樣才是正確的。媽媽愿意繼續(xù)相信你的話!來,抱一抱!”

給了松一個大大的擁抱之后,他就高高興興的去玩別的玩具了。

要讓孩子明白我們的“信任”機制,一旦說謊,就會遇到“信用掃地”。其實,未來在社會上立足,也不就是要去做一個誠實的人,慢慢的建立自己的“CRIDT”嗎?

正確用獎懲制度

最后,我想,家長可以學著自己用一套獎懲制度。

我們一般不提倡用懲罰的方式對待孩子說謊。

尤其是要告訴孩子,如果你說出真話,爸媽不會懲罰你。有了這樣的一套機制,孩子懂得如果講真話,自己不會受傷害,因此他們就敢于講真話。

此外,應該增加一些獎勵的方式。

比如孩子說了真話,家長應當逐步給予一定的獎勵。獎勵的方式非常多元??梢允羌议L的親吻或擁抱,可以孩子加以鼓勵。也可以是物質(zhì)獎勵,包括給孩子好吃的好玩的。讓孩子知道,如果講真話不僅不會被批評,還會得到獎勵。

這樣的一套方法,有效的教育了孩子應當學會說真話,保持誠信。

當然,這里面,和家長對待孩子的態(tài)度和方式有很大的關系。當孩子說了謊,家長如果非常生氣痛心,甚至對孩子破口大罵,站在孩子的角度,心里也會感到氣餒。這無法幫助孩子解決說謊的問題,甚至孩子還會因為害怕,繼續(xù)說謊。

有的家長,常常自己也說點小謊,孩子看在眼里,覺得說謊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因此也需要家長的以身作則。給孩子帶來一個好的榜樣。

總而言之,如果孩子說謊,不必擔心,也不必自責。把說謊看成是和孩子感冒發(fā)燒一樣,在成長階段一件正常的事就好。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延伸讀

陪孩子成長是一種幸福


家長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一種幸福。我們?nèi)绻粚W習做家長這一課,不僅做不好家長,也體會不到那種獨特的快樂。

一次,上了初中的兒子對我說:“老師問我們‘做飯前先做什么’,同學們回答‘買菜,洗菜,淘米’。我的回答卻和大家都不一樣:‘先刷碗!’”

我知道,兒子這樣說是在變相地批評我,吃過飯不刷碗,等到下次做飯前再刷。以前,我總認為這樣做節(jié)省時間。漸漸地,在兒子的提醒下,我知道這是一個不好的習慣。現(xiàn)在的我,吃過飯后,總是把鍋碗瓢勺洗得干干凈凈再去干別的,不這樣完整地干完一件事,心里就會感覺不舒服。

曾經(jīng),我很矯情地以為自己是個作家,很多時候故意把書和稿紙攤一桌子,看著滿桌子的“書攤子”,內(nèi)心反倒有些沾沾自喜,覺得自己是在向偉人學習。后來,看著兒子高考前夕還那樣有條理地收拾自己的寫字臺,把書、筆、本子等學習用品放在固定的地方,以備取用方便,我很為自己把桌子上擺得亂七八糟的做法感到臉紅。

在兒子的影響下,我徹底改掉了在桌子上亂放書和稿紙的毛病,而且在做別的事情上也漸漸變得有條理了。

家長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一種幸福。我們?nèi)绻粚W習做家長這一課,不僅做不好家長,也體會不到那種獨特的快樂。在孩子的眼里,我們只是一個沒有價值也沒有尊嚴的“大人”而已,成不了他的良師益友,他不但不會聽話,還會時不時地嘲笑和挖苦。就是將來孩子長大了,我們也只是他感恩或悲憫的一個角色而已。要讓孩子真正地敬重和信服家長,除了學習和努力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素質(zhì),別無出路。

在家長中有這樣一個認識誤區(qū)——孩子總是不聽自己的,只聽老師的。這些家長總是想著推卸責任,而不去認真地想想自己的孩子為什么不聽自己的。

在培養(yǎng)兒子成長的過程中,我也在不斷地成長。由過去一遇到困難就害怕到懂得了怎樣去面對困難、克服困難和在困難中尋找出路;由過去的多愁善感逐步變得堅強、堅定,又能豁達、寬容地對人對事——是兒子讓我不敢松懈,并不斷地完善自己。

正如我在一篇文章中所寫的:“幾時從浮躁走向成熟?幾時由輕淺變得深沉?好像是從身邊有你開始的?!笔堑?,這么多年了,我和兒子一起修正、彌補、完善著我們先天不足的個性和修養(yǎng)方面的欠缺,我們一同奮斗,一道開創(chuàng)新生活。我們是母子,也是朋友,還是各自的老師。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試著從下面兩個例子窺知一二: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你回來了?”

子:“我回來了?!?/p>

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子:“沒做什么?!?/p>

媽:“吃什么點心?”

子:“忘記了?!?/p>

例二: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嗯!寶貝,讓媽媽看看!(專注地看了孩子一會兒)今天一定玩得很快樂?!?/p>

子:“對呀!我和劉承翰兩個一起玩搭積木,我們搭了一座動物園,然后,把許多玩具關進去當動物,很好玩哦......”

媽:“哇!聽起來真的很好玩,可惜我沒有玩到。”

子:“沒關系!下次我教你玩?!?/p>

兩個例子都是孩子從幼兒園回來,媽媽的動機同樣是想要了解孩子今天過得好不好,做了些什么事、玩得快樂不快樂,但是結果卻相去甚遠。所以造成這樣的差異,當然不全是因為問話技巧的不同,其中也包括長久累積下來的溝通模式,親子(即雙親與孩子)關系的親密度,孩子說話的意愿,以及在幼兒園的感受等因素。然而,不可否認,問話的技巧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與孩子說話的第一個秘訣,就是把自己也變成孩子,走進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父母是否擁有一顆赤子之心,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個秘訣是和孩子密切相處,多關心孩子,了解其想法和需要。要了解孩子,就要多跟孩子接觸,從他們的語言及行為中了解他們的想法、喜好、內(nèi)在需要。

第三個秘訣是注意孩子的反應與態(tài)度?,F(xiàn)代父母由于工作忙碌,在和孩子說話時,常常會急著表示自己的意見和指示,期望孩子乖乖照自己的話做,最好不要有意見。所以,往往沒有很仔細地把孩子的話聽完,也忽略了孩子的反應。但是和孩子說話時,如果不了解他們的想法及立場,而讓孩子感覺與父母溝通會令他不舒服,他們自然而然會避免接觸,凡事不愿意向父母透露,親子間的代溝必然越來越深。

第四個秘訣是體會孩子感受。當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與好朋友或心愛的寵物分離時,他細膩的小心靈會難過半天。假如這個時候孩子向父母哭訴,父母卻只是一味地告訴他“沒關系,堅強一點”“這沒什么好難過的”“你真沒用,還敢哭”,會讓孩子覺得父母一點都不能體會他的感受。若父母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態(tài)度對待孩子,適時安撫他、給予些親情慰藉,相信會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第五個秘訣是了解孩子的發(fā)展有度。明白孩子的發(fā)展程度相當重要,因為如果父母盡說些孩子無法理解的話,或提出一些孩子達不到的要求,相信不但孩子覺得辛苦,壓力大,親子間對話也勢必難以搭得上線。

第六個秘訣是回答孩子的問話。孩子提出問題時,應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針對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問:“媽媽,你要不要去買菜?”這個問題的真正意義其實是:“媽媽,我想跟你一起去買菜?!奔偃缒阒篮⒆拥恼嬲康模涂梢哉f;“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聽了必定會很高興。

此外,對于孩子所提的知識性問題,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帶著孩子一起尋找答案。這樣,孩子以后不論碰到什么問題,都會主動向父母詢問。

第七個秘訣是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趕快......”,“你真笨”,“你太讓我失望了”等帶有指揮、命令、警告、威脅、責備、謾罵、拒絕等負面意義的說話語氣。

第八個秘訣是經(jīng)常變換新鮮的話題,引起孩子的興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發(fā)生的什么事?”“你知不知道為什么小孩子最喜歡恐龍?”“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來到地球......”等話題,相信會比“今天過得好不好?”“快樂不快樂?”更吸引孩子。

第九個秘訣是充實孩子的生活經(jīng)驗。親子對話的題材,往往來自生活之中,因此培養(yǎng)孩子一顆敏銳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帶領孩子觀察身邊的各種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車子的顏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著打扮,說話內(nèi)容(百貨櫥窗、林林總總)都可以成為談話的素材。善用你的巧思去開發(fā)吧!

對孩子的禁止是一種引誘


在我們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有一個非常普遍的教育現(xiàn)象,那就是:禁止背后有誘惑。語言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會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為。顯然,禁止創(chuàng)造了沖破限制的力量,表面上的禁止其實是一種誘惑。對于有些對孩子而言必須禁止的事情,家長在教育活動中需學會“禁止的藝術”,以防止“禁止”向“誘惑”轉(zhuǎn)化。

隨著孩子一天天長大,孩子的自主意識與日俱增,而有些行為則是父母不希望看到或發(fā)生的。于是,一些禁止詞如“不許”、“不要”、“別”等成為父母口中的高頻詞,而被語言禁止的孩子卻很少能做到令行禁止,反倒會偏偏做些被父母禁止的行為。從此,父母的“不要”和孩子的“偏要”,就成為養(yǎng)育過程中最常見的親子對抗情景。

父母所禁止的行為,孩子為什么偏喜歡做呢?

禁止總會產(chǎn)生反作用力

連著幾個晚上兒子踢被子晾著了肚子,兩三天后咳嗽、感冒如約而至。一天晚上,兒子已經(jīng)乖乖地鉆進自己的被窩里了,我有些擔憂他夜間再晾著了,想象著兒子感冒發(fā)燒后難受的樣子,還有不能上幼兒園,我還要邊上班邊照顧他,越想越焦慮,就對兒子說:“今天夜里千萬不要再踢被子了啊,如果再踢開晾著肚子,咳嗽厲害會更難受的?!币呀?jīng)安靜下來的兒子忽然像被按了機關一樣,精神為之一振,把兩條腿都從被窩里伸出來,還一邊咯咯笑著一邊說著“我就要踢,就要踢”。

看到他的反應,我意識到自己說了一句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卻對兒子起了反作用的話。覺察到這一點,接下來我沒有被他的行為干擾,像沒有聽見他說的話一樣、默默地把他的腿放到了被窩里,說:“晚安,祝你做個好夢!”兒子也給我道了“晚安”,進入預備睡眠狀態(tài)。

我想這樣的情景對每位父母來說都不陌生,也是很難避免。然而,如果父母和孩子執(zhí)拗地對抗,進行權力的爭奪,無異于自己挖坑往里跳。因為繼續(xù)關注這個行為,多數(shù)情況下這個行為都能得到強化并保留下來。既然如此無效,父母為何還如此喜歡使用呢?

禁止是父母為了緩解自己的焦慮

我們可以覺察一下,當對孩子發(fā)出一個禁止指令的時候,我們的內(nèi)心狀態(tài)是怎樣的。生活中,我們很少有意識去覺察自己的情緒,因為心理會自動化地通過控制外在緩解焦慮或恐懼,以為可以重新獲得控制感。

當父母被內(nèi)心焦慮驅(qū)使著發(fā)出禁止時,通常對孩子是無效的,反倒往往促使事件向擔心的方向發(fā)展。一個一兩歲的嬰兒,他抓到了父親新買的蘋果手機,先摸一摸,然后拿到嘴里開始啃,他顯然想要通過嘴這個器官,來認識一下這個父親深愛的家伙。忽然父親看見了,急忙叫?!安辉S扔”,話音剛落,手機也應聲被扔出落到地面。父親驚得張大了嘴巴,嬰兒特別有成就感。

當我們著急地發(fā)出禁止時,通常認為這樣做是對的,可以起作用的,即使一次次無效,我們卻會質(zhì)疑“這孩子是怎么回事呀”,而很少去想尋找一種更有效的方法。

禁止創(chuàng)造了沖破限制的力量

顯然,表面上的禁止,其實是一種誘惑。

為了體驗禁止創(chuàng)造的反作用力,你可以給自己的腿下個禁止動的命令:感受一下,你的腿是否有一種特別想動的沖動,看看你能堅持多長時間,期間有哪些感受。

每一個起心動念都會產(chǎn)生身心能量的起伏,親子之間真正的影響也往往在這個一心一念的能量場里產(chǎn)生。禁止也一樣,當禁止發(fā)出,立刻會打破個體內(nèi)在的平衡狀態(tài),從而創(chuàng)造出一種可以相抗衡的沖破禁令的力量。就像一個數(shù)軸,0是平衡狀態(tài),禁止在0的一端產(chǎn)生了多少能量,就會在0的另一端創(chuàng)造出相似的沖破的能量。當看到?jīng)_破的能量后,禁止往往會增加能量以限制,這反而又會創(chuàng)造出更多沖破的能量。循環(huán)下去,往往使孩子身上一件本來很小的事情,演變成難以解決的頑固的大問題。

要使被禁止的行為減少,通常有兩種相互補充的方法:

一種是忽視此行為,不作反應進行強化。但這種不作反應不只是行為,也要在內(nèi)心深處不動怒,否則,你作為一種工具使用,內(nèi)心壓著火,孩子就會窺探到你的內(nèi)心,從而繼續(xù)維持行為。

一種是忽視的同時,關注你希望發(fā)生的行為。因為打破黑暗的方法不是和黑暗對抗,而是光增加,黑暗自然就少了。

然而,真正實施起來還是很困難的,因為孩子的一個行為問題通常是經(jīng)過許多輪的強化形成的,父母想要減少孩子不良行為的急切,往往促使他寄希望找一種方法一試就靈,結果肯定會失望,從而難以堅持正確的方向。

禁止激發(fā)好奇心,創(chuàng)造心理價值

幾年前,聽說一套西方人寫的心理學類書曾經(jīng)是禁書,中文版發(fā)行了,我一聽禁書,立刻激發(fā)了好奇心,有一種特別強烈的想要一睹為快的愿望。于是,急不可耐地當天就下了單,滿足了好奇心,創(chuàng)造了一種超越閱讀普通書籍的心理價值。成人尚且如此,更何況是天生好奇的兒童呢?

禁止對有些孩子而言是選擇偏軌行為的線索

成人對兒童發(fā)出的禁止信息,往往反映了成人期望達到的目標,如果兒童在目標上與成人不一致,因此正在尋找一種行為,以準備與成人對抗或者背道而馳,實現(xiàn)自己個人的目標。那么,這個禁止就是一個極好的線索,被兒童選擇利用,創(chuàng)造一個相反的行為,以達成自己的愿望。

這種線索常常會被一些在幼兒園或?qū)W校獲得成功有困難的兒童所使用。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在他的名作《兒童的人格教育》中提出,個體除了人格的統(tǒng)一性,人性的另一個最重要的心理事實就是人們對優(yōu)越感和成功感的追求。這種追求自然是與人的自卑感有著直接的聯(lián)系。如果我們沒有感受到自卑或處于下游,我們就不會有超越當下處境的愿望。追求優(yōu)越和自卑感事實上是同一心理現(xiàn)象的兩個方面。

從這個意義上,孩子經(jīng)常拒絕上學或幼兒園,通常情況下是因為他追求優(yōu)越的心理沒有轉(zhuǎn)化為學校的要求,而是表現(xiàn)為一系列對學校要求的拒絕。他會尋找方法來應對自己的處境,但通常通過頑固或無禮等吸引注意,覺得自己了不起等,以逃避面對的困難。因為當他這樣行為的時候,他成功地吸引了老師或家長的關注。如果因此離開了幼兒園或?qū)W校,這就正中他的下懷。

有的孩子非常明白一些被禁止的行為會影響到其學校表現(xiàn),但他會非常頑固地堅持,如無禮、說話得太多,與學校要求不一致的行為等。家長的焦慮、預言式的訓斥、強化地關注等都可能強化了這些行為。

無禮、說太多話、說太少的話、愛哭泣、考試期間異常緊張等,還有一些明顯影響學校表現(xiàn)的行為,如幼兒園里拒絕畫畫的孩子,總是忘帶書包的小學生等,其背后的目標是一樣的,即以一種不費力、便捷的方式追求優(yōu)越感。因為他的這些行為背后其實有一種“權謀”,成人整天為此喋喋不休,成功地轉(zhuǎn)移了對他能力的關注,而變成了如果他不這樣,他就會成功。

對這些孩子而言,成人每天盯著他們想要扭轉(zhuǎn)的問題行為,會使兒童更相信自己不適合學校。相反,如果通過不同的方法,使他們對自己的精神和身體力量感到自信,才有可能幫助他們重新樹立勇氣和信心。

陪孩子哭,是一種革命友情


陪孩子哭,是一種革命友情

你有沒有試過只是陪孩子哭那么一段時間?不著急制止,也不擔心其他人的的目光,就是那么輕輕抱著他,撫摸著他的后背,用最平靜的心情?

在我沒有創(chuàng)辦幼兒園之前,從來沒有意識到原來世界上有一種狀態(tài),可以是平和地陪伴孩子哭。

直到在幼兒園見到我的蒙特梭利園長和老師陪著孩子哭的狀態(tài),不評判哭泣是否正確,不恐懼哭泣的狀態(tài),只是用溫暖的肢體動作陪伴孩子,輕撫后背,柔軟擁抱,允許孩子慢慢釋放那一點點恐懼、委屈、難過、憤怒。

說來奇怪,每當這時候,孩子基本上過上一會兒就不哭了。

在接納的平和中,再劇烈的情緒也因為有人耐心傾聽和全身心的接納而慢慢化解。

陪孩子哭,是一種革命友情。陪孩子哭的那個人通常會和孩子建立了特殊的連接。孩子感受到了全然接納和平和力量。

陪孩子哭,其實考驗大人。如果我們身體或情緒狀態(tài)不佳,就不要陪孩子哭,因為孩子的哭在碰到我們情緒波動的時候,容易變成發(fā)脾氣的導火索。

孩子一哭,我們?yōu)槭裁粗浦梗?/p>

孩子哭,我們很緊張,縱使希望第一時間制止哭聲。為什么呢?

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種,也許因為我的情緒就不穩(wěn)定,怕聽著心煩,怕一會就對孩子發(fā)火。

第二種,也許因為我不太會面對哭,怕事態(tài)失控,無法收場。

第三種,也許因為我覺得哭是壞事,趨利避害,越早遠離越好。

無論原因具體哪一種,但更多于我自己的狀態(tài)有關,都是基于“恐懼-控制”的邏輯,怕發(fā)火、怕失控、怕壞事而控制。

因為控制,我們習慣一聽哭,就制止,孩子就像彈簧,越制止,哭的越厲害,本身也許僅因為一點點小難過,后來升級成為不被大人接納的恐懼的哭。

我們覺察到大人制止孩子哭的三種原因,也更能客觀看待孩子哭這件事情本身。

心法13-與其堵,不如疏

哭,并不是受傷害的過程,而是避免受傷害的過程。

我們不能因為自己的恐懼,而剝奪孩子哭的權力。

而當我們能夠告別恐懼-控制哭的邏輯,只是接納和陪伴孩子的小哭泣的時候,發(fā)現(xiàn)那一點點難過很快就融化了,哭聲也慢慢停止了。我們期待的一場暴風雨因為我們不再那么害怕,反而突然變成毛毛細雨,而后,漸漸天晴了。

孩子歇斯底里的時候,只要抱抱她“無論怎樣,我都會愛你的”,允許她發(fā)泄出來。孩子情緒暴露了,證明她釋放了。

父母有時候是孩子情緒的垃圾桶。

陪孩子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什么?

那就是大人在孩子哭的時候體力、精力和心情還不錯。

想象一個大人一直陪笑臉守在一個哭泣的孩子旁邊,幾乎很少有人能在疲勞、煩亂的時候也能做到,所以,當大人感到疲勞、煩亂和憤怒,請暫且離開。

第一步,孩子大哭,先別急脫口而出“別哭了”,放下想制止孩子哭的語言和行為。

第二步,評估自己的體力指數(shù)和心情指數(shù),是否可以冷靜陪伴。

第三步,評估指數(shù)低,請邀請另一家庭成員,過來幫忙,如沒有家庭成員,找個轉(zhuǎn)移注意力的方式,如放點音樂。

第四步,評估指數(shù)高,用肢體語言和感受與孩子對話,如溫柔摟著孩子“媽媽知道你很難過”,暫且忍住探尋哭泣原因的理性對話,如“玩具壞了,哭什么,爸爸再給你買一個”。任何關于探尋哭泣原因更容易渲染孩子難過的情緒。

與其堵,不如疏,陪孩子哭,也是一種革命友情,切忌重要前提是大人有力氣、有精力、有心情,才可以做到。

幼兒動手是一種能力


在幼兒園,會經(jīng)常見到這樣一種幼兒,他們喜歡玩這玩那,拆這拆那,破壞力超強,有時候感覺挺討厭的,事實真是如此嗎?如果他們不小心造成了破壞,千萬不要責怪或者懲罰,因為,幼兒喜歡動手,是一種能力的體現(xiàn)。

1、大腦得到充分鍛煉

幼兒動手,看似是搞破壞,實則是一種探索和求知。日常,我們會經(jīng)常發(fā)現(xiàn),玩耍小汽車玩具過程中,很快小汽車就會在他們手里四零八散,這實際上是求知欲在作祟,想了解它的構成。分拆可以促進大腦的活動和發(fā)育,動手越多,學到的就會越多。

2、有益思維和肌肉活動的協(xié)調(diào)

日常,我們會發(fā)現(xiàn)3-6歲的幼兒走路或者運動都缺乏協(xié)調(diào)性,這是大腦和身體肌肉尚未發(fā)育完全的原因造成。而幼兒喜歡動手,不但可以使得精細動作能力得到訓練,更可以促使思維意識、大腦指令和肌肉活動的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獲得鍛煉。

3、有利于提高幼兒的綜合能力

在動手活動中,幼兒首先會細心觀察對象的構成,不自覺的就動用和培養(yǎng)了觀察力;其次一些簡單的事物構造,會促進他們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形成。我們有時會發(fā)現(xiàn),動手的孩子在群體中會顯得格外聰明,就是這個原因。

既然動手有這么多好處,幼兒園日常對幼兒這一行為加以保護的同時,還要注意積極創(chuàng)造條件,豐富和提升幼兒們的動手實踐能力。

寓動手實踐于手工制作當中

手工制作是最契合培養(yǎng)幼兒動手實踐能力的一項活動,加之取材方便,一紙一葉甚至一個紙杯一個礦泉水瓶都可信手當作材料,所以廣受幼兒園的喜歡。

在手工制作過程中,既可以使用紙制品,也可以動用橡皮泥等,視幼兒的年齡不同,適當增減難易程度。比如用紙張學做一條小船,用橡皮泥捏一個小湯匙等。在除去冬季的日子里,還可以采集樹葉,教孩子們學習制作標本等等,都是極好的素材。

寓動手實踐于游戲當中

游戲活動也是良好的載體。在這里,我們廣義上所講的有兩種,一種是積木和魔方類的游戲,一種是老鷹抓小雞之類的活動游戲。

玩積木,需要動用手、眼、腦等身體器官進行有機搭配,對于幼兒是很好的一種有關手眼協(xié)調(diào)、手腦協(xié)調(diào)的思維組織和鍛煉;魔方除具備積木游戲的特點外,還能鍛煉幼兒的組合識別能力,均廣受教育界認同。而抓小雞之類的活動游戲,也需要孩子們動用手腳、手眼、手腦的協(xié)調(diào),對于成長都頗有益處。

寓動手實踐于音體美教學當中

動手實踐除了以上所說的之外,幼兒園還可以在日常的音體美教學中幫助幼兒獲取,以多元化的方式豐富他們的成長和發(fā)育。

在音樂課上,老師可以借助歡樂明快的旋律輔以舞蹈,不要小看舞蹈,這是對于肢體最直接的鍛煉。體育課,老師可以借助沙包等工具,比如玩丟沙包,分組比賽傳遞沙包,一個小小的沙包就有數(shù)種不同的玩法。美術課,當然少不了寫寫畫畫和涂鴉,這些對于孩子都是不可缺少的輔助訓練。

當下,越來越多的有識之士正在逐漸認識到,對于孩子,能力遠比知識更為重要。千萬不要忘記,對于一個人,知識是有限的,能力發(fā)展之下的智慧才是無限的。

恐嚇是一種奪愛行為


恐嚇是一種奪愛行為“快吃飯,不然我就把巧虎的電視給關掉!”

“你要乖,要不我就不帶你去公園玩!”

“你要是再這么哭鬧,我再也不會讓你去超市了!”

……

不想問大家,有沒有和孩子說過這樣的話。我是想問:有誰,沒有對孩子這樣說過?

這是我們大家都愛用的一招:恐嚇。

不如此,我們實在拿頑劣不堪的孩子沒招。

但是,我們可能是在花高價買暫時的安寧,花巨款買得的只是一根稻草。

恐嚇之所以能有效果,是因為恐嚇的內(nèi)容中總是有剝奪。對孩子的剝奪越嚴重,恐嚇就越“有效”。

而孩子最怕被剝奪的是什么呢?最愛的。

為了保全自己的最愛,孩子一次次地退讓,內(nèi)心積累越來越多的憤懣和不滿。而這些憤懣和不滿,終究會在某一個時機,“炸”出來。將親子關系炸壞,更會讓孩子對他人失去信任和安全感。

所以,想讓我們的孩子更乖、更懂事,先從不恐嚇開始。

可是,孩子不聽話,一直瞎折騰,不恐嚇恐嚇,又能怎么辦?

一、讓他(她)承受自然后果。

我一直搞不清楚立界限與恐嚇、懲罰之間有什么不同。所以,我只能這樣區(qū)分:我要孩子承擔的后果,和他的前一個行為有關嗎?有關,就是承擔自然后果,無關,就是恐嚇或者懲罰。比如:

不吃飯,應該承受的后果是——餓。和看不看電視無關。

不去公園玩,原因應該是——不遵守安全規(guī)則。要加強孩子的安全教育,而不是鎖在家里不出去。

二、孩子無法承擔的后果,想辦法取得合作和理解。

確實,有一些后果我們舍不得讓孩子承擔。比如:天冷了,我們要給孩子加衣服,但孩子不肯。我們舍不得孩子受凍,更害怕孩子感冒生病。比如:孩子非要騎一輛他騎不了的大車子,我們勸過孩子了,但他不聽。我們舍不得讓他摔傷;孩子想吃上火的零食,吃多了讓孩子咳嗽,我們舍不得。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想辦法取得孩子的合作和理解。前提是我們得理解孩子。

關于添衣,用不著喋喋不休,也不必恐嚇,可以告訴孩子:媽媽擔心你太冷,想關心你,要是感冒就得吃藥,這樣可麻煩了。

關于小小人兒非要騎大車,可以理解孩子:你想騎這輛大車試試,但車確實太高了,讓媽媽幫幫你。

我家**很愛用刀,我就每次都抱他起來:我們一起來切菜吧……

他還很愛吃薯片,我說:**,媽媽知道你愛吃薯片,但是吃得太多了會咳嗽的,現(xiàn)在媽媽只能給你兩片。行嗎?持久之后,我發(fā)現(xiàn)他想吃哪個零食,經(jīng)常會問:媽媽,我可以吃這個嗎?吃完一片,他又過來問:媽媽我還可以吃一片嗎?大部分時間里,不同意他便做罷了。

三、給孩子立界限和亮底限。

我經(jīng)常會給孩子亮出我最后的底限:你這樣敲這個玩具實在太吵了,請你停止,如果我數(shù)1-5下你還沒停,我一定會強行收掉它!

“你昨天把沒喝完的牛奶倒在地板上,那明天你不能喝牛奶??摁[也沒用。后天才能喝?!比缓笪覉詻Q執(zhí)行。

無一例外地,當我們采取上述的措施時,孩子會有反應——哭鬧。希望達到他們的目的??摁[的時候,應該回應的是愛——因為哭鬧就是因為有需求沒滿足,要玩具、要零食的需求,歸要到底是愛的需求。我曾經(jīng)領悟出一個辦法,孩子哭鬧的時候,“來,今天不打算給你買這個玩具,不過你來,讓媽媽抱抱你”。用愛來取代孩子提的不合理要求,我覺得很有效。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為問題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p>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每個孩子都會有情緒。一種孩子喜歡把自己的情緒釋放出來。我曾看到過一個孩子為了和別人爭搶玩具,大哭大鬧,滿地打滾。這樣的孩子人人唯恐避之不及。做父母的也常常束手無策。

還有一種孩子從小就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把所有的壞情緒都憋在心里。就像桃桃,看起來特別懂事,很乖,再難受也憋在心里。

很多爸爸媽媽很喜歡這樣的孩子,因為不用大人操心。但是孩子不說,并不代表負面情緒不存在。他們只是把負面情緒全部壓抑在心中,默默受著摧殘。而且,負面情緒不會永遠都被壓抑在心中。情緒就像一座火山,當內(nèi)部壓力越來越大,總有一天會爆發(fā)出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常常聽到有媽媽抱怨,自己的孩子在外面彬彬有禮,甚至內(nèi)向孤僻。但是一回到家,就像變了一個人一樣,變得暴躁易怒,經(jīng)常對著父母家人大吼大叫。而且孩子的年齡越大,這種變現(xiàn)就越明顯。

在外面是個內(nèi)向的“乖”孩子,但是回到家就變成了無理取鬧的熊孩子。因為,孩子需要為自己的負面情緒找到一個發(fā)泄口。小的時候,父母可以輕松地運用暴力來壓制孩子的情緒。但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這種壓制就會變得越來越困難。

電視上,常常看到一些有行為問題的中學生罵母親、打父親,他們的情緒失控絕不是一是一日造成的。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很多問題從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慢慢積累起來了。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父母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有一種天然的恐懼。

我們總是覺得孩子發(fā)脾氣不僅僅給是一種困擾,可能也說明了父母教育的失敗。好像孩子一發(fā)脾氣,就是我們做父母的失責。但這其實是一種深刻的誤解。

心理學家曾說過:“情緒本身并不傷人,它會升起,也會消失,是個自然流動的過程。只有當情緒的天然流動經(jīng)常被阻塞,才會在心里形成創(chuàng)傷。”

所以,如果我們發(fā)現(xiàn)了孩子的負面情緒,正確的做法不是無視它,更不是運用暴力去壓制,而是應該試著去傾聽、去理解,讓孩子感覺到自己的情緒被父母所接受。

這樣孩子的情緒才會流動起來,才會慢慢平復下去。也只有通過這樣的方式,孩子才能更好的認識自己的情緒,學會如何與自己的情緒相處。

教孩子聽話 是一種殘忍的教養(yǎng)

可惜的是,大部分父母面對孩子的情緒,都做錯了。

有的父母會無限制的去滿足孩子的無理取鬧:你想要吃的,給你;你想要玩具,給你;你想出去玩,給你;……

一句話,只要你不發(fā)脾氣,你想要什么都滿足你。但是時間久了,爸爸媽媽就會發(fā)現(xiàn),盡管我們對孩子予取予求,但孩子的脾氣非但不小,反而越來越大。

還有一種父母,會采用暴力威脅的方式來處理孩子的情緒。

“你再哭,你打你了!”

“媽媽不喜歡哭鬧的孩子,你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

于是孩子因為害怕學會了壓抑自己的情緒,看起來孩子變“乖”了,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和情緒共處。

那么如正確處理孩子的負面情緒呢?

首先要教會孩子正確認識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盡管情緒是人自然的感受,但人并不是天生就能分辨和表達自己情緒的。特別是對于孩子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并不完善,很多時候甚至說不清楚自己的感受。

憤怒、憂傷、恐懼、緊張……等等負面情緒在他們的口中往往都被簡化成了“不開心、不高興”。

在這樣情況下,要讓父母處理孩子的情緒真是難上加難。因此,平常爸爸媽媽可以有意識地讓孩子了解自己的情緒,并嘗試這去表達這些情緒。

我們平時和孩子聊天時,可以嘗試用更細膩的詞匯去和孩子溝通。比如:“車上人太多了,媽媽有些煩。”

或者“剛才媽媽沒有看到你,有些兒緊張?!?/p>

或者“剛才的比賽輸了,媽媽覺得很不甘心?!?/p>

或者“明明阿姨長得真好看,媽媽真羨慕?!?/p>

……

同時,國外也有一些不錯的繪本,可以幫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比如《菲力的17種情緒》,通過生活中的場景來讓孩子明白17種不同的情緒。這都是爸爸媽媽幫助孩子情緒管理的好工具。

第二步,爸爸媽媽要學著接納孩子的情緒。這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共情。

但是很多時候,我們混淆了孩子的行為和情緒的界限。比如,有個孩子撒潑耍賴,想要搶別人的玩具。這個時候,孩子的行為是不能接受的,但是他難受、渴望的情緒卻客觀存在,需要被大人所接納。

這時候,有兩種錯誤的做法:

1、“不行,別人的玩具不準拿,你再哭我就打了!”——行為和情緒一起否定。

2、“好好好,別哭了,媽媽給你買一個一模一樣的行了吧?!薄蛹{孩子錯誤的行為,卻無視他的情緒。

真正正確的做法應該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否定他錯誤的行為?!皨寢屩滥愫茈y過,媽媽也知道你剛才玩得很開心,但是這不是我們的玩具,我們不能拿?!?/p>

這時候可以也給孩子一個擁抱,或者其他肢體上的安撫,來平復他的情緒,但絕不能在孩子錯誤的的行為上妥協(xié)退讓。我們要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同情他、理解他,但是有些規(guī)矩卻必須要遵守,不管你如何哭鬧撒潑都沒有用。

溫柔地接納孩子的情緒,但在原則和底線上寸步不讓,這才是我們應該給予孩子的真正的愛。

過度的保護是一種傷害


在參加中日少年探險夏令營時,我問一個13歲的北京男孩:“為什么野炊時中國孩子不如日本孩子能干?”這個孩子一針見血地回答我:“遺傳唄!”他說:“爸爸、媽媽為了讓我進個好學校,叫我住在姥姥家里。我姥姥有三不準,刀不準動,電不準動,火不準動。我長到13歲,火柴也不會劃。我連家炊都不會,哪還會野炊???不是我們不想干而是不會干?!?/p>

這個孩子的坦率讓我想到了冰心先生的一席話:“有時候,母愛并不是健康的,反而害了子女。譬如,‘小皇帝’的出現(xiàn)?!?/p>

的確,對孩子過度的保護會成為一種傷害。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必須要經(jīng)歷一些磨難,這是一種規(guī)律?!八崽鹂嗬倍际菭I養(yǎng),生活百味都要體驗?!比绻涯ルy和體驗全部省略了,一切都替他包辦,看上去是順利了,是舒適了,結果卻使他軟弱而閉塞,膽怯而無能?,F(xiàn)在有一種現(xiàn)象,叫“30歲兒童”,都到了而立之年,凡事仍不能自立,沒有長輩陪在身邊就惶惶不可終日。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這樣一種成長狀況,那您就切記:關愛不要溺愛。

家園共育《孩子說謊,是一種本能》一文希望您能收藏!“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是專門為給您提供教育孩子的方法而創(chuàng)建的網(wǎng)站。同時,yjs21.com還為您精選準備了什么是教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陪孩子成長是一種幸福 家長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一種幸福。我們?nèi)绻粚W習做家長這一課,不僅做不好家長,也體會不到那種獨特的快樂。 一次,上了初中的兒子對我說:“老師問我們‘做飯前先做什么’,同學們回答‘買菜,洗...
    2021-04-09 閱讀全文
  • 被孩子關心是一種幸福 我感冒了,喉嚨疼得厲害,于是我就在杯子里泡上了些許金銀花,以緩解喉嚨疼痛。 張明輝小朋友看到我的杯子里有東西,就問:“老師,你的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我說:“是金銀花。 ” “金銀花是干什么的?” “...
    2020-10-28 閱讀全文
  •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試著從下面兩個例子窺知一二: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你回來了?” 子:“我回來了。” 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子:“沒...
    2021-04-09 閱讀全文
  • 啼哭是一種語言 導讀: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鬧不休。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后對自然環(huán)境不適應,黑夜和白天顛倒,父母應耐心地予以糾正。 嬰兒愛哭,這是很平常的事。當他們遇到饑餓、寒冷、燥熱、疼痛時,都不會用語言來表達,...
    2021-08-14 閱讀全文
  • 謙讓是一種美德 區(qū)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于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
    2020-12-08 閱讀全文

家長向孩子學習,和孩子一起成長應該是一種幸福。我們?nèi)绻粚W習做家長這一課,不僅做不好家長,也體會不到那種獨特的快樂。 一次,上了初中的兒子對我說:“老師問我們‘做飯前先做什么’,同學們回答‘買菜,洗...

2021-04-09 閱讀全文

我感冒了,喉嚨疼得厲害,于是我就在杯子里泡上了些許金銀花,以緩解喉嚨疼痛。 張明輝小朋友看到我的杯子里有東西,就問:“老師,你的杯子里放的是什么?” 我說:“是金銀花。 ” “金銀花是干什么的?” “...

2020-10-28 閱讀全文

和孩子說話是一種藝術,需要獨特的方法和技巧。 我們試著從下面兩個例子窺知一二: 例一:孩子從幼兒園回來...... 媽:“你回來了?” 子:“我回來了?!?媽:“今天在幼兒園都做了些什么?” 子:“沒...

2021-04-09 閱讀全文

導讀:有的孩子白天睡得很好,晚上哭鬧不休。這是因為孩子出生后對自然環(huán)境不適應,黑夜和白天顛倒,父母應耐心地予以糾正。 嬰兒愛哭,這是很平常的事。當他們遇到饑餓、寒冷、燥熱、疼痛時,都不會用語言來表達,...

2021-08-14 閱讀全文

區(qū)角活動時,兩個幼兒為了一個玩具爭了起來。由于活動時間臨近結束,我沒有出面干涉。在講評時,我把剛才看到的一幕告訴了全班小朋友,并組織幼兒討論一個玩具大家都想玩怎么辦?幼兒反應積極,都舉起小手。然而,他...

2020-12-08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