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巨流河讀后感12篇

發(fā)布時間:2023-09-13

巨流河讀后感。

我為您準備了一本名為“巨流河讀后感”的書,希望通過我的分享,您能夠體驗到生活的樂趣和美好。閱讀一本書而無法運用所學知識,就如同讀了一堆廢紙。讀完作者的作品后,我感到非常受觸動。在讀完這本書之后,我們應該認真思考并總結自己所學到的知識和思想。

巨流河讀后感 篇1

全書以一句“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結尾,然而從巨流河到啞口海,如何能歸于永恒的平靜?至少看來,作者是有一些怨念的。作者也曾強調不希望自己的文學涉及政治,然而文中的“國仇家恨”卻處處可見,可能因為父親曾是國民黨**,這份情感更加深重。

然而作者對大陸的抨擊,有一些我是不同意的。書中曾寫到當初在學生時期合唱的《義勇軍進行曲》,后因歌曲被選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而無人再敢唱;接下來又寫到《湖上之火》因反對美國**而在臺灣被列為**。尤其對于后者,仔細想想也是一種悲哀。

作者給我們提供了看歷史的一個新的角度,然而作者是不是也因幾十年來心中積聚的“國仇家恨”影響了自己呢?歷史無法重演,尊重歷史并不意味著茍同或者是無盡的抨擊,這也算是我讀此書最大的>收獲了吧。當然,最值得贊賞的是這本書的態(tài)度。

或許,經歷的多了,再大的風浪也終歸平靜。

巨流河讀后感 篇2

在校長竭力推薦下抽空讀了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為作者的命途多舛而感嘆,也為她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奮斗而感動。

巨流河就是遼河,家在北方。作者在幾十年的人生中經?;貞浧疬@條河,想到那個風云詭譎的年代,倘若郭松齡將軍那晚成功跨越遼河,拿下了沈陽,她的一生可能就此改變,千萬東北同胞的可能也不會流離失所遠走他鄉(xiāng),中華大地的苦難歲月可能不會如此艱苦而漫長,中國近現代史就是另一個面貌。只是遼河邊的那一晚,一點點遲疑,一點點懷疑,一點點陰差陽錯,錯失了良機,功虧一簣,令人唏噓。

由于出生在特殊的家庭,許多歷史的風云際會、人物的音容笑貌,或與作者正面碰撞,或者擦肩而過。作者描摹他們人生、內心,使之從幽暗的歷史中走出來,成為獨立的人物。父親齊世英自不必說,張大飛的故事也感動了很多人,朱光潛、錢穆的描述足以成為他們的精彩別傳。對于有些歷史人物的點評,雖寥寥數語,但也一語中的`又別開生面。

作者一生經歷無數大小坎坷,尤其是抗戰(zhàn)八年和戰(zhàn)后剛入臺灣的艱難歲月中,她不懈的追求、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無怨無悔的人生承受力,都是感染和啟示后來者的精神財富。在轟炸下過日子,作者感嘆:“每一天太陽照樣升起,但陽光下,存活是多么奢侈的事。”抗戰(zhàn)最艱苦時,學校準備轉移,老師是這樣教育學生的:“我們已經艱辛地撐了八年,絕沒有放棄的一天,大家都要盡各人的力。

教育部命令各校,不到最后一日,弦歌不輟?!弊髡哒f:“這之后六十年,走過千山萬水……人生沒有絕路,任何情況之下,‘弦歌不輟’是我活著的最大依靠?!辈徽摱啻蟮娘L雨,這種心定就讓人多了三分堅毅,齊邦媛說:“死亡可以日夜由天而降,但幸存者的生命力卻愈磨愈強,即使只有十七八歲,也磨出強烈的不服輸精神,也要發(fā)出怒吼?!边@不是說教,是現實的磨練,也是苦難的饋贈,作者和一批知識分子克服種種困難,為臺灣的文化、教育、社會現代化付出大半生心血,這其中并非都是一帆風順,但有一種精神,它就能支持著一個人和一個社會穿過陰霾的歲月,走向陽光燦爛的日子。

巨流河讀后感 篇3

第一篇:《巨流河》讀后感第二篇:巨流河讀后感第三篇:巨流河讀后感第四篇:《巨流河》讀后感第五篇:巨流河讀后感

正文第一篇:《巨流河》讀后感齊邦媛教授的回憶錄《巨流河》是一本很精彩的書。

我感到有以下優(yōu)點。

一是內容厚重。作者80高齡寫成此書。一生經歷了諸多重大的歷史變遷。

從抗日戰(zhàn)爭,到內戰(zhàn),再到臺灣與大陸的對峙與對話,他們都以一個知識女性的獨特視角記錄了自己的各人經歷。有很多獨家的歷史細節(jié),十分珍貴。

二是作者既有很好的國學根底,又有很高的英文修養(yǎng),全書既是嚴謹的史筆,又是優(yōu)雅的散文?,F在國內出版的回憶錄也很多,對歷史抱有嚴謹態(tài)度者已是上品,兼具美文品質者十分罕見。大陸一般作家的回憶錄雖然有文學天賦,但很少有人有歷史感。

三是若干內容給人以現實啟迪。在現代化進程中,臺灣比大陸快一拍。從很多方面來說,可以說臺灣的昨天是大陸的今天,臺灣的今天是大陸的明天。

且舉一例:齊邦媛在1970年代在國立編譯館供職,主持新編臺灣中學國文教科書。臺灣原來和大陸相似,在黨化教育的大環(huán)境下,語文教科書以意識形態(tài)為主導,孫中山、蔣介石的文章比重很大,別的選文也著眼于政治需要,差不多成了政治教科書,學生十分反感。

齊邦媛借重一批開明教授的支持,改變了這個格局,讓語文回歸語文。這有點像前些年錢理群他們組織編寫《新語文讀本》,向官方版陳舊的語文教科書發(fā)起挑戰(zhàn)。所不同的是,齊邦媛獲得了成功。

而錢理群的《讀本》至今處在邊緣地位。上海新編寫的中學歷史教科書試圖告別階級斗爭的歷史觀,采用文明的歷史觀。由于歷史界左派大師的幾次抱怨,它被爭史拒絕了。不過,臺灣教科書改革雖然受到保守勢力的批評,也經歷了陣痛,但畢竟還是成功了。

從這個意義上講,大陸在某些方面還沒有達到70年代臺灣的水平。

第二篇:巨流河讀后感《巨流河》讀后感

近些年來與國共內爭關系密切的回憶錄出過不少,但似乎還沒有一種比齊邦媛的《巨流河》更值得看。這本書豐富而復雜,故人,往事,政治,學術,流離之痛,家國之殤,般般件件,紛繁錯雜;文筆既隱忍含蓄,又不無偏激;敘事既滿懷惆悵,又飽含深情。與其說是對自己生活經歷的記錄,不如說是為家鄉(xiāng)召喚靈魂的挽歌。

故國何所指?一言難盡。本書開端即逞現出一股豪氣,使讀者頓生壯懷激烈之感。

然而,在文章開始后不久,作者的敘述從激情到低沉,直到歌曲結束。主人公也從作者的父親變成了作者自己,從東北到關內、西南到臺灣,從懵懂幼稚的孩子,到年輕飛揚的學生,再到東南的著名學者。——可她卻覺得自己始終是個“棄兒”。

巨流河讀后感 篇4

近日讀完了齊邦媛先生的巨流河,印象很深,這是一篇傳世之作,百年之后當成為后人深入解讀這一段歷史的`重要文獻。

這本書用齊先生帶有自傳性質的一生,用一個獨特的視角,展開了近代中國的畫卷:軍閥內戰(zhàn)、國民黨北伐、抗戰(zhàn)初期的生死淪喪,抗戰(zhàn)中期的懸歌不綴與堅忍不拔,抗戰(zhàn)晚期的思潮洶涌,內戰(zhàn)時期的激烈沖突。我們大陸的讀者,讀到的大都是《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創(chuàng)業(yè)史》這個角度描述的歷史;偶爾能夠從西南聯大畢業(yè)生們的回憶錄中,看到較為中立的解讀方法,如汪曾祺文集中的西南聯大在昆明的生活;齊先生的《巨流河》則主要站在正統(tǒng)的國民黨角度(齊先生父親的國民黨黨員證是遼字一號)來描述自己感知的歷史,這才深切地認識到,他們也同樣是中國人,在抗戰(zhàn)中拼死搏殺(齊父收留的東北流亡青年,從軍人員基本隕落在抗日戰(zhàn)場中);為同胞的苦難痛哭流淚;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努力學習以保留文化的火種(在重慶的南開中學,在樂山的武漢大學);在國共內戰(zhàn)中彷徨無依;()在臺灣創(chuàng)業(yè)中的篳路藍縷。 齊先生的一生坎坷波折,就像近代中國的命運,忽而大浪滔天,忽而曙光初現,接著又命懸一線,然后在死亡中拼出一條生路看似前途光明,然而命運又走向兄弟反目,劃海而治,接著又開始不停地折騰…… 。民族的命運,個人的命運猶如狂風巨浪中的一葉扁舟,起伏飄蕩。

這本書有時代印跡、有家庭印跡,也有濃厚的個人印跡:“東北人、流亡者、國民黨正統(tǒng)、臺灣光復后第一代創(chuàng)業(yè)者”,展現了國家的命運;“大地主、早期的留學精英(齊先生父親)、抗日時期的教育界、內戰(zhàn)時期的教育界、臺灣戒嚴時期的反蔣思潮”,展現了家庭的命運;“身體的柔弱,聰慧的智力,與中學同學的情感,與大學同學的情感,與幾位異性朋友的交往;與丈夫的情感;對教育的熱愛;對文學的熱愛”展示的是個人的命運。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齊先生講自己參加完沈陽中山中學以父親命名的圖書館儀式后,整整兩天在大連,靜靜地坐在海邊,感受遼河(巨流河)之水,從陸地流向大海,緩緩向南,繞過臺灣海峽,流到臺灣啞鼻海(那里是齊父埋骨之所)。全文至此收筆,將巨大的深沉、悲痛留給讀者去咀嚼和回味。

巨流河讀后感 篇5

巨流河,承載了一個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巨流河,見證了一代人一世的苦辣酸甜。

我默默合上書,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個人的命運緊緊地與時代相連,二者不可分割,任憑個人再如何掙扎也無法擺脫命運的魔爪,就像一塊棉布上密密麻麻織好的一根根紗線,而紋路已經被設定好。

作者和他的家人,從儒略河到啞口海,從東北到西南到臺灣,從20世紀到21世紀,不僅是時空的變遷,更是漂泊和靈魂的變遷。國家局勢風云變幻,詭譎莫測,最終國民黨兵敗,退守臺灣,便安于一隅,從此,故鄉(xiāng)是他鄉(xiāng)。

這一代人經歷了中國近代史上最動蕩的歲月,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殘酷,分居的折磨,這個海灣的淺水,比血肉之軀和愛水之軀還要割斷多少血脈,如何割斷和選擇家園與國家。有些人,一轉身即是永別。

這樣的際遇,對一個在新時代和平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作者前半生隨著父親和學校的轉移從東北流浪到了西南,后半生蟄居臺灣,始終是家庭和睦父母雙全衣食無憂事業(yè)有成,終至桃李滿天下,未經歷太多的苦難和挫折,還有機會遠赴美國進修,且一生未被卷入復雜的政治斗爭之中,相比于同時期的大陸人,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作為一個國民黨**的子女,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能夠專注于文學和教育,做一個簡單的書呆子,與政治沒有太多的聯系,也是符了她自身的脾性與堅持。

全書行文流暢,語言樸實沉穩(wěn),端莊大氣,平白冷靜地敘述其一生的故事,自帶**專屬氣質。從最簡單的語言中,我們可以看到作者最真實的感情和真摯的感情。后面如文學教材般的知識,可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修養(yǎng)。

除了后面來臺部分敘述啰嗦繁瑣,冗長沉悶。

無意中發(fā)現大陸正式出版的書中,某些段落和詞句被有意刪除,我一點也未感到驚訝,驚訝的是,被刪除部分在我看來,實在不痛不癢。

歷史已經過去,河水還在流淌,故事還在繼續(xù)。

巨流河讀后感 篇6

由《巨流河》說開去

本人素愛讀書,得知某知名**評選出了所謂的2011年度十佳好書,就根據獲獎名單購買了前三名,其中高居榜首的就是由齊邦媛女士所撰寫的文學體自傳《巨流河》。

齊女士生于1924年,遼寧鐵嶺人。其父齊世英曾任國民黨政委,主持東北黨務。作者以年逾八十高齡歷時四年完成此書,從大陸巨流河寫到臺灣啞口海,以一個奇女子的際遇見證了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的變遷。

本書大體有兩條主線:一是借著父親齊世英的經歷,串聯起一代錚錚鐵漢們在侵略者炮火下頭可拋、血可灑的氣概與尊嚴;一是從自己誕生、童年寫起,戰(zhàn)火中逃離至重慶,八年間受南開中學與武漢大學教育,受業(yè)于名師朱光潛,得文學啟蒙,大學畢業(yè)后落腳臺灣展開學術事業(yè),成為臺灣文學推手。

一氣呵成地讀完此書,內心的血液就如濤濤江水,從巨流河一路奔騰至啞口海,最終戛然而止,令人蕩氣回腸,近百年的滄海桑田在白駒過隙間已恍如隔世。年度鉅作絕非浪得虛名,這一方面得益于作者深厚的文學造詣,使得無論是烽火狼煙的戰(zhàn)爭年代而或是艱苦卓絕的求索歲月,都能讓人身臨其境,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作者在臺灣文學界、教育界德高望重的地位,使得此書深孚眾望,一面世便大受追捧,以致洛陽紙貴。一大主流**如是介紹及評價該書: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一部過渡新舊時代沖突的女性奮斗史;一部臺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對于此書的溢美之詞無以言表也無需贅述,各大**及書城一時間鋪天蓋地。我僅以此書作為出發(fā)點,談一些題外話,以作引玉之磚吧。

很多讀者都把此書當成了了解**政治歷史的報告文學,欲通過作者的描述去感受那番可歌可泣的民族大義,不免有失偏頗。因為這本書的兩條主線(齊世英和齊邦媛)有著明顯的主次差異,所以前者于后者相比是如此的薄弱。一方面是由于前者**于作者的見聞,而后者則是親歷;另一方面則是由于作者的根本立場,而這才是最值得發(fā)人深省的地方。

盡管作者身逢亂世,但其殷實的家境使得她從不間斷地受到了當時最好的教育,不僅貴為名媛,而且?guī)煆拿?,這是普羅大眾即便在今時今日都難以奢望的。在舉國上下危難之際,大多數熱血青年都曾參與過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民主共和與君主立憲等政治問題的辯論,筆者更多地想到了莎士比亞、拜倫和歌德。作者赴臺后,一直致力于臺灣文學教育的純潔性。

因此,作者的自我定位其實非常明確——“小布爾喬亞”——即小資產階級或具有小資情調的人。個人認為作者暗含的根本立場其實就是“去意識形態(tài),去政治化”,它不僅貫穿了作者的一生,也是本書的主旨。

讀完此書,最讓我動容的人物,一是作者的父親齊世英,早年留學德國,學習政治哲學,抱著一腔熱血投身愛國事業(yè),換來的卻是被蔣介石開除出黨,晚年少言寡語;二是廣大和作者同時代的熱血青年們,無論是去是留,用作者的話來說,他們的熱情都成為了那個時代政治的犧牲品。

個人利義和正義的選擇關系到國家的生死存亡,民族仇恨也承載著個人的榮辱。在五千年未遇之大變局中,傳統(tǒng)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并不能成為亙古不變的處世金針?;厥滓粋€特殊的時期,就是要審視一些事物的本質,以體驗生命的本質。

對于政治,柏拉圖或亞里士多德看來是多么簡單,因為政治是生活的一部分,而生活本身就是政治。由于其社會屬性,人們必須在廣泛的公共生活中塑造自己,而政治本身就是公共生活的實踐。馬克思的觀點略有不同,但他的辯證唯物主義也強調人的主體是以是建為基礎的。人的社會實踐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經濟行為,而政治是經濟的集中體現。

因此,如果我們在一個更為寬泛的概念談***,并將政治與社會生活而非階級斗爭等量齊觀,那么對政治諱莫如深或者談虎色變就大可不必,所謂的“去政治化”也就無從談起。

封建主義兩千年,政治墮落為陰謀;1840年,政治徘徊在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之間,不經意間成為意識形態(tài)的代名詞。今天,我們對待政治的態(tài)度是如此極端:一方面,我們對政治斗爭極為熱衷;另一方面,我們對公共生活極為漠不關心。

當生活不再具有理想,那對于生活的熱愛也僅只剩下對物質品質索然無味的追求;當生活脫離了時代,那擬古主義的審美情趣也足以喚醒塵封的消費符號,在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中大行其道。因此,不能通過停止對政治的理解來解決對政治錯誤的理解。一種高度“去政治化”的生活姿態(tài),不僅無助于理解生活的真諦,也注定成為不了聯系諸多社會生產要素的普世方案。

在一個消費比生產更重要、符號消費比功能消費更重要的時代,歷史、政治、藝術乃至生活都有被異化的危險。正如古希伯來先知寫《圣經申命記》讓世人重新認識上帝的旨意一樣,我們現在也需要重新審視那些自以為是的理解。

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個人的主觀見解可能略顯不合時宜,還望諸位有識之士交流指正。

巨流河讀后感 篇7

這周就像趕鴨子上架,短短的幾天要讀完兩本書,還要寫讀書筆記,頓時感覺壓力山大。時間,真得像海綿里的水,擠擠就有了,很幸運,我參與了這場閱讀,沒有和這篇鴻篇巨著《巨流河》擦肩而過。

《巨流河》是文學家齊邦媛先生在八十歲高齡的時候,花費四年的時間,寫下的個人傳記文學。先生淡淡的筆調,細膩的文字,描述了自己和父親兩代人,縱橫百年的故事。整篇文章,作者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平靜的語言,敘述著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文章沒有晦澀難懂的情節(jié),卻處處充斥著濃濃的悲傷,讓人心酸流淚。

齊邦媛先生出生在一個官宦的家庭,爺爺齊鵬大是張作霖奉軍營的旅長,父親齊世英留學德國回家,滿腦子救國救民的新思想,參與了郭松齡兵諫,東北失守后,一家開始亡命天涯。作者從童年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周轉了大半個中國,家鄉(xiāng)淪陷、一路逃亡、張大飛的離世、父親政治生涯遭遇不測……國仇家恨伴隨著少女時代的齊邦媛一直成長到耄耋之年,在整個逃亡的過程,看了無不讓人動容,或許整個故事敘述的太真實,太感人了吧,自己讀著讀著心里就會堵得慌,眼淚嘩嘩地留下來……

整本書也讓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中國,抗戰(zhàn)期間,兄弟并肩,全民一心的崢嶸歲月。盡管在大半個中國淪陷的情況下,中國的有志之士,依然相信中國不會亡,依然努力的辦教育,讓逃難的學生有學可上。齊邦媛先生也是那不幸中的幸運兒,在敵人的轟炸機下慢慢長大,親歷那些風云流徙。在那烽火連天的歲月,一路顛沛流離,不但有學可上,有書可讀,還接受了完整的教育,而且是舉國最高水準的教育,有朱光潛大師,吳宓,孟志蓀等學術界名師的指引,有個積極支持他學業(yè)的老爸,讓人羨慕不已,書中南開中學張伯苓校長的話,記憶尤深:“悲憤填胸,深受刺激!念國家極弱至此,夠不自強,奚以圖存?而自強之道端在教育?!边@和現在宣傳的“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如出一轍吧。

教育是一個國家繁榮富強的根本,作者也正是在南開六年的求學生涯奠定了她一生進修的基礎。當然作者更是一個讓人敬佩的人,無論是在國破家亡的逃難路上,還是愛人、親人陰陽遠隔的苦痛面前,她都沒有放棄自己追求的文學,后來,她背井離鄉(xiāng),遠在臺北,經歷了最初的相夫教子以后,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的工作,看似順利,卻又飽受磨難,看似平淡,卻讓我們念念不忘,她這種努力不懈的堅持,讓人欽佩不已。也正是這種孜孜不倦的求學精神,成就了她波瀾壯闊的一生,從此桃李滿天下。

書中讓我最為感動的就是張大飛,那個似哥哥,似朋友,似情人的張大飛,讀完張大飛寫給哥哥的絕筆信,讓我哽咽不止:

你收到此信時,我已經死了。八年前和我一起考上航校的七個人都走了。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也沒有回航,我知道下一個就輪到我了。我禱告,我沉思,內心覺得平靜。

這些年,我一直告訴自己,只能是兄妹之情,否則,我死了會害她,我活著也是害她。這些年來我們走著多么不同的道路,我這些年只會升空作戰(zhàn),全神貫注天上地下的生死存亡;而她每日在詩書之間,正朝向我祝福的光明之路走去,以我這必死之身,怎能對她說"我愛你"呢?……我生前死后只盼望她一生幸福。

張大飛是《巨流河》里最為動人、最為令人難忘的角色。齊邦媛先生用最為內斂圣潔的筆法,用最為至愛精誠的態(tài)度,書寫了她和張大飛的心靈默契,相伴了她一生的靈魂之愛。

最后,齊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其一生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正如作者自己說的,即使身體的疲勞如霜重壓下的枯枝,即使自知已近油盡燈枯,我由故鄉(xiāng)的追憶迤邐而下,一筆一畫寫到最后一章,印證了一生,就像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評論的: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來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也給不可逾越的巨流河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為來自“巨流河”的兩代人做個見證。

巨流河讀后感 篇8

從河到?!毒蘖骱印纷x后感2000字:

時間到了年尾,終于斷斷續(xù)續(xù)地讀完了《巨流河》。之所以不想很快讀完,是因為這是一本很好的書,讓人動情處很多,許多情節(jié)和文字需要反復品味和揣摩,有些段落必須要用筆記的形式留下來。面對已近90高齡的齊邦媛老師溫和有力又樸實無華的講述,覺得自己沒有能力寫好讀后感,沒有更好的文字來評論該書,也沒有更好的語言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

巨流河是清代稱呼遼河的名字,她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遼寧百姓的母親河。埡口海位于臺灣南端,是鵝鑾鼻燈塔下的一泓灣流。據說洶涌海浪沖擊到此,聲消音滅。這是一個并未遠去的時代,關于兩代人從巨流河流落到埡口海的故事。

作者齊邦媛是臺灣文學家,該書是作者在80多歲時花費4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她作為舊時代的女子有幸遇到開明并重視教育的父親,她前半生在戰(zhàn)火硝煙中的大陸顛簸流離,后半生在風雨飄搖的臺灣潛心治學,一生都投入地讀書教書,從而獲得豐滿的享受;執(zhí)著地教書,收獲滿滿的成就;勇擔使命去編書,對臺島文學和教育卓有建設、革新和推廣的意義。其間,她和張伯苓、朱光潛、吳宓和錢穆等大家亦師亦友的醇厚經歷,讓人欣羨不已。齊邦媛先生用一種虔誠、謙虛、忠于事實的態(tài)度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及所感。從出生于東北遼寧,回望家鄉(xiāng)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苦難環(huán)境中成長而來。然后去往臺灣,定居長達六十余年。走過一路風風雨雨,齊先生都是娓娓道來。宛如發(fā)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實和明朗。

這是一部巨著,也是個人傳記文學,用鴻篇巨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2010年在中國大陸以簡體中文出版,三年間增刷10次。喜歡這本書的不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稱作者為祖母的年輕人。

齊邦媛自幼流離,故鄉(xiāng)淪陷,親人逝去,她的人生從小就打上了悲劇的色彩,所以全書的基調就是悲傷的。可是這種悲傷在齊邦媛云淡風輕的筆墨下,則顯得十分優(yōu)雅,但是這種優(yōu)雅卻更添悲傷。她的筆下不僅有慷慨激昂的烈士,開啟民智的書匠,也有懷揣浪漫的少女。即便戰(zhàn)火連天,大學校園依然可以安放書桌;英雄壯烈赴死,校園依然可以云雀夜鶯。在作者的筆下,剛強的青年學生高歌中國有我不亡,更難能可貴的是那個年代的知識分子,動亂中仍然辦雜志開書店,在艱苦的條件下堅持教育,生命不止,弦歌不輟。在戰(zhàn)火延燒的歲月,師長們聯手守護這一方學習的凈土,堅毅、勤勉,把莘莘學子從稚氣孩童拉拔成懂事少年,在惡劣的環(huán)境里端正的成長,當年幾乎所有學校集會時校長和老師說的同一席話是:一個國家在困難當頭,家園喪失的時候,保住了孩子們的書桌就是保住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前途。讀到這樣的描寫,內心充溢著滿腔激情,隨同齊先生一起,感受著年輕學子們在內憂外患、風雨飄搖的境地如何讀書報國,如何舍生取義。作者也用了很多筆墨描述了朱光潛、吳宓等那一代文化大師的點滴風范,讓人肅然起敬。這才是真正的八年抗戰(zhàn),這才是真正的歷史。

現在歷史上普遍承認,從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里是中國歷史上的“黃金十年”,而那段時間出現了到目前為止各學科最好的學者,他們的各類論著在那個艱苦年代達到了巔峰,那個年代出生的學者不論功底還是知識與情懷修養(yǎng)俱是一流。不管歷史的走向如何,從任何角度看待那些晦暗的時段,都是有德才兼?zhèn)涞膶?,以關心國家命運勝于生命的行動啟迪了學生一顆顆敏感的心靈,才促使中華文明經歷烽煙仍得于傳承一代又一代,直至5000年。

齊邦媛先生何其不幸,生在一個紛亂的年代;又何其有幸,親歷那些風云流徙,并能在最不可能的條件下接受了完整的,且是舉國最高水準的教育。當我讀到她在英詩課上看到恩師朱光潛噙不住的那一顆傷懷之淚;讀到她在四川樂山三江交匯之處誦讀“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時都會充滿羨嫉和崇拜。

女主人公齊邦媛和飛虎隊上尉張大飛的愛情蕩氣回腸,眼前總出現一幕,是那個四月天的下午,在南開操場的一隅,他穿著寬大的軍用雨衣從遠處大步向她走來,臉上是她熟悉的溫熙的笑。他說:“你怎么一年就長大了,這么好看了呢?!彼鞂⑺龜堖M大雨衣里,這是他們唯一的一次親密舉動。她聽得見他年輕的心,激跳如鼓。而那一面,竟成訣別。半個世紀后她得以重返故土,在南京抗日航空烈士墓園內找到張大飛的墓碑,在暮色里良久追憶他“那般燦爛潔凈,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的靈魂……

齊邦媛在臺數十年,經歷了相夫教子,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過程。看似順利卻也經受很多波折與磨難,這一切在齊先生寫來皆平淡無奇,但又令人心生感想,念念不忘。她為臺灣文學、教育費盡心思,其中重新修訂中學國文教科書,面對保守分子扣上的動搖國本的帽子和排山倒海般的攻訐,依然堅持以增進閱讀興趣和語文知識為方針,不以政治掛帥,對教育事業(yè)功莫大焉。由此看來即使在最晦暗的時刻,一位好老師、一本好教材也能啟迪一顆顆敏感的心靈。

到最后,齊邦媛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印證了其一生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也為那渡不過的巨流河作了一個了斷,具有深遠的意義。

齊邦媛之父齊世英先生為人寬厚仁和,是真正中國精神的代表,他從無營營名利之心,因而也從未到達權力的中心。他至死念念不忘當年巨流河敗北,自己的家鄉(xiāng)東北慘遭外族入侵,而他后半生再也沒有機會回去看一眼那滾滾東逝的巨流河?;夭坏綋碛芯蘖骱拥募亦l(xiāng),憾恨于東北,隱恨于流亡到的臺灣。溫和潔凈的齊先生一生滿腔的熱血不得志,最后充滿憤慨的郁郁而終老臺灣。渡不過的巨流河永遠是齊先生心中的惆悵與癥結,也是中國臺灣與大陸遙海相望不能回歸的苦楚與事實。

本書的意義,早已超越了對齊家兩代人從東北巨流河到臺灣啞口海的個體經歷的記述,如齊先生自言,這是對“歷史的溫情和敬意”。也如先生的忘年交錢穆先生語,“能追憶者,此始是吾生命之真?!庇行┤?,有些事,是不能忘卻的。

相關:巨流河讀后感1500字

巨流河讀后感 篇9

讀《巨流河》所感

當我來到寧大的第一個國慶節(jié),我沒有選擇出國旅游,而是在宿舍過著沒有規(guī)矩的生活。除了上上網之外,大多的時間還是喜歡看看自己感興趣的書,終于在昨晚的通宵熬夜之后讀完了《巨流河》這本幾近25萬字的書,此刻坐在電腦桌前想寫下讀完此書后的所感所想,也以此種方式來紀念我在寧大的第一個沒有喧囂的國慶節(jié)。

坦言而說《巨流河》這本書曾在大陸是一部**,但那是政治形態(tài)領域的認識,我不想妄加評論和猜測,去求證那個時候的政權之爭,歷史沒有對錯,只有輸贏。我從出生起就生活在社會主義的旗幟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長。我認為,要帶領13億多人度過這么多血腥的風暴是很困難的。雖然現在我們的國家我們的黨存在著很多的問題,但是任何國家和政黨的發(fā)展和完善都是有一個過程的,我們國家現在出現的問題各個國家都有過,就連民主體制相當健全的美國也曾有過國民惶恐不安的時期。

況且,我們作為單個的個體都是優(yōu)缺點并存的,更何況這么大一個國家,這么多人的一個政黨。所以我希望我們能給國家和黨更多的時間和鼓勵,讓她們不斷地改正、改進和提高。關于這本書中涉及的政黨,我已經講了很多。

這本書我是把它**成電子書的形式去看的,沒有勤快一點出去將它打印出來,在這個安靜的假日一頁一頁的拜讀著齊邦媛女士的這部作品,被她一次次的帶入那個令人震驚的時代,那個戰(zhàn)火紛飛、人民流離失所的年代。在遼寧的那條巨流河旁生長的人們,為了保衛(wèi)家鄉(xiāng),他們義無反顧的投身報國、不惜犧牲自我,家國變遷,個人命運在巨流河中靜靜流淌。作者齊邦媛老師的父親在東北失陷后,于北平創(chuàng)立中國第一所國立中學“中山中學”。

由于華北局勢動蕩,后中山中學從北平遷到南京,但這只是它逃走的開始。七七事變后2000余名學校師生從南京到漢口、從漢口到湘鄉(xiāng)、從湘鄉(xiāng)到掛林、從掛林到懷遠到重慶,一路沒車每個人破衣草鞋用腳一步步徒步逃亡,頻臨絕境,之中齊老師的妹妹死了,母親死里逃生。在戰(zhàn)爭、飛行、隨時有炸彈砸在她頭上的環(huán)境中,齊老師的教學鏈條除了生病,從來沒有斷過。

就是在戰(zhàn)時失利,日軍可能進犯時,教育部在最后緊急關頭仍對各校師生承諾,要求各校最后一日,弦歌不輟。齊老師在《巨流河》里說,當年幾乎所有學校集會時校長和老師說的同一席話是:一個國家在困難當頭,家園喪失的時候,保住了孩子們的書桌就是保住了這個國家的未來和前途。

讀到這里不由不讓我敬意而感動。跟隨著作者的筆墨,我時常被先生筆下的那些可愛可敬的老師們所浸染,跟著他們走到那美麗的文學世界。他們不被世俗的動亂而隱退,心系學生,關心他們的成長,將一顆拳拳的愛子之心全部投注在那些追求夢想的孩子身上,我為作者生在那個戰(zhàn)火不斷的時代而心痛,又為她能夠在那樣一個流離的年代有幸與那么多堅持理想的偉大老師學習交流而感到羨慕。

還有讓人痛到極處的張大飛,和作者至真的情感超越了愛情,超越了一切,沒有人能夠接受:一個26歲英姿颯爽,滿腔熱忱的青年,一個完全符合一切標準優(yōu)秀的人,要在喪失父母成為孤兒之后還要如此平靜,如此欣然的迎接死亡,雖然他皈依上帝,但是上帝的安排是不是過于殘忍,他燦爛的生命之花為什么要這樣決然的逝去?對于他的結局,和作者一樣,我還是不能完全釋懷。

夜間讀這部書更是易讓我流淚的,在讀到書的尾部時齊老師談到了他們死**的學生聚會,我仿佛看到了在經歷了幾十年歷史滄桑之后,一群頭發(fā)花白、腳步顫微的老人們緊緊相擁的場景,聽到了他們蹣跚在北國街頭吟誦蘇東坡那首無法言說人生惆悵的詩詞《水龍吟》: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一池萍碎。春色三份,二份塵土,一份流水。

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我的淚水也隨著這些老人的字字詩詞而無聲流下。

我發(fā)現我的文字始終是比較感性化的,相之于我的那些經常拜讀史哲佳作、思維縝密邏輯嚴謹的校友,我的文字是毫無邏輯和章法可循的。作為一個女人,我的感性總是大于理性,有時甚至無法釋懷。齊先生在書中提到她本打算與好友呂文鏡相聚,但由于時間的拖延未來得及見到她的這位好友時卻聞她已病逝的消息。

聚而未聚,是作者極大憾恨。她懷著歉疚之心,寫了一封無法投遞的長信 《寄英茂》。信中有著這樣一段文字:

“恕我遲遲至今才給你覆信。初接到你的信時,我興奮許久,當年一切美好的、困惑的、可憾的記憶,都隨你的信潮涌而至。你還記得么?

我們畢業(yè)那年夏天,大家等著聯考發(fā)榜,我們去重慶城里看你,五個人手牽著手往車站走,突然一輛吉普車沖來,把我們沖散,驚魂初定時,你用一貫靜靜的聲音說:“我們以后恐怕不能再見面了,我母親的法國迷信說,牽著的手被人從中沖開,就是分散的預兆?!边@些年中,我有時會想起那一次的離別。

那預兆可真準,這么徹底的分散,天南地北各自過著無從存問的日子……?!弊x到這段文字時,我在心中默默告訴自己以后出門絕對不能牽著朋友的手,因為我怕出現那樣的情景,有朝一日我們也會別離,甚而無緣相見。呵呵,始終無法擺脫小女子的心態(tài)~

零零碎碎的寫了這么多,天馬行空,既無邏輯結構而言,也無思想深度之味,淺淺淡淡的寫下了自己的初讀之感,也算是我在這個安靜的節(jié)日里的一次小小的精神之旅吧。

巨流河讀后感 篇10

《巨流河》讀后感1

閱讀齊邦媛先生的長篇回憶錄《巨流河》,我突然想起法國思想家??碌倪@個觀點。??抡J為,身體充滿了歷史印記,身體是歷史印記的媒介。??玛P注的是身體是如何被社會分離、重建和操縱的。

《巨流河》真實在再現了二十世紀的滾滾洪流對個體生命的沖擊、裹挾、分隔、重建和操縱。

生于世宦之家的齊邦媛本應有著相對平穩(wěn)的人生經歷,然而,特定的時代特殊的身世把她一次次推入性命攸關的抉擇路口,而孜孜不倦的學***的人生之舟找準了航標,在一個個離亂的十字路口,她以自己的柔弱之軀駕馭著生命的小船,在陰霾中不放棄,在湍流中不迷失,八十高齡時仍然擎起如椽巨筆,寫下二十世紀百年風煙對一個民族,兩代人生命的沖擊、分隔與操縱。

家在遼寧鐵嶺的齊家兩代知識分子,是如何被卷進歷史的洪流,在血淚崩濺的時代夾縫中從遼寧的鐵嶺漂到山城重慶,又從重慶流落臺灣,隔著臺灣海峽,隔著啞口海、南海、東海、渤?;赝蘖骱拥?這,是中國近現代史。這是20世紀中國人心中不可愈合的傷口。

“散文面對大地和事實?!薄毒蘖骱印肥怯蒙⑽墓P調記述的史詩:一個民族的血淚史,一個家族的苦難史,一群知識分子的反思史,一群離鄉(xiāng)游子的懷鄉(xiāng)史。

20世紀中國近現代史上的百年風煙,硝煙彌漫,血淚流離,被民族災難與權力規(guī)訓異化了的國人,很少能發(fā)出自己真實的聲音。

但《巨流河》是個例外,那是一曲激蕩著深沉的家國情懷的巨流,那是一曲被作者宏闊的人文視野濾過的清流。深沉的情思裹挾著淡淡的惆悵,清晰的記憶承載著高貴的靈魂......

《巨流河》為讀者打開的是一本百年冊頁:那英挺而胸懷大志的父親,那在烽火中顛沛流離的母親,那初識文學滋味的南開少女,那唱著《松花江上》的東北流亡子弟,那含淚吟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先生,那性情率真寧可殺頭也不說假話的吳宓先生,那家破人亡后投身抗日戰(zhàn)爭以身殉國的飛行員張大飛烈士,那從東北漂泊到北平,從北平流落到南京,從南京輾轉到重慶,又從重慶流亡臺灣的一個個中國人,他們的血淚情仇,他們的家痛國恨,他們的死里逃生......

對于大陸讀者,透過《巨流河》,還能了解一段段鮮為人知的歷史真相:東北郭松齡兵變的內因;抗日戰(zhàn)爭初起時二十九軍浴血華北,犧牲的壯烈;南京大**,國都化為鬼蜮的悲痛;民心覺醒的抗爭......齊邦媛先生是這些重大事件的親歷者,見證者,記錄者和反思者。

齊邦媛先生在自序中寫道:“二十世紀,是埋藏巨大悲傷的世紀......書寫前,我曾跟著父母的靈魂作了一趟返鄉(xiāng)之旅,獨自坐在大連海岸,望向我扎根的島嶼。

回到臺灣,在這最后的人生研究中,寫下這一生的故事?!闭鎸嵤沁@本巨著的特點,真誠是作者秉持的基本原則。

無法忘卻的家國之痛,無法選擇的個人遭遇,無法回避的心路歷程,這樣的文字往往沉痛,令人不忍猝讀,但在齊邦媛先生的筆下,《巨流河》為何有一種巨流落川之后的岑寂?

橫貫東西文化的國際視野。能夠走過二十世紀的一百年,是一個奇跡。能夠在巨大的政治漩渦中保持知識分子的清醒與卓然,將個人際遇、家痛國難放到世界大舞臺上去體認去回望去反思,宏闊的視野讓大陸讀者讀到不一樣的歷史。

齊邦媛六歲隨母踏上尋找參與地下抗日工作的父親,后曾隨父就讀多個小學,在南開中學幸遇民族教育家張伯苓,結識了一群滿懷教育救國熱情的先生,在武漢大學學***,受教于學貫中西的朱光潛、吳宓等,初淋世界文學雨露的潤澤,樹立了大視野大文化的學者胸襟;在臺灣從教的近四十年中,以教授英美文學為主,能夠從文學關懷人類終極命運的普世情懷出發(fā)看待個人遭遇與家痛國難;她本人曾多次參與臺灣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能夠站在全人類的角度審視二十世紀的世界風云與家國巨痛,文字中自有一種穿透風煙后的澄澈。

超越政治偏見的學者立場。20世紀,中國知識分子不可避免地卷入了左右派的政治旋渦,喪失了獨立的價值觀。齊邦媛因“生性敏感”,雖然生長在家庭背景顯赫的齊世英家,但自從青年時代把心靈交給“**”后,一生都在有意遠離政治斗爭的中心地帶,專做學問。

這使她對政治保持相對清醒的認識,從而客觀真實地再現歷史圖景和歷史人物。朱光潛、吳宓、張伯苓、錢穆、胡適、戴鎦齡、田德望、袁昌英、哈耶克博士、sister mary......在她的筆下,大師音容可鑒,從他們手里傳遞的是文明與真理的薪火。

在**的影響下,齊邦媛一生都在努力維護人格的獨立和學者的尊嚴。

創(chuàng)痛深重血淚流離的家痛國難。巨流河原是一條母親河。迫使游子踏是不歸路的是一場接一場的戰(zhàn)爭:

郭松齡反抗軍閥的兵諫行動、九一八事變后掛在城門樓上的頭顱、家破人亡后走上抗日征途的張大飛、七七事變后“戰(zhàn)爭血淋淋的大刀切斷了我病弱的童年”,慘絕人寰的南京大**把古都變成了鬼蜮,從南京逃往漢口的難民“成千上萬,黑壓壓地穿了棉袍大衣的人,扶老攜幼都往月臺上擠,鋪蓋、箱籠滿地,哭喊,叫嚷的聲音將車站變成一個沸騰的大鍋?!北蝗哲娹Z炸過的重慶“那一具具焦黑的尸體,綿延十里,是我半生的噩夢?!?.....

然而,即使在流亡途中,青年學生們依然對千千萬萬人的合唱充滿激情。生命中有一道無法阻擋的傷口,生命中有一條洶涌的河流。正是這股洪流激勵著人們勇往直前。比起那些鋪陳戰(zhàn)爭場面的**作品,《巨流河》因為溶入了作者的人生體驗,更能打動人心。

尋找故土家園的游子心結?;夭蝗サ募覉@叫故鄉(xiāng)。近鄉(xiāng)情怯,這對于被迫流離的齊家兩代人而言,是最好不過的心靈寫照。

齊世英青年時代留學日本和歐洲,歸國后心懷匡國濟民之志,加入國民,致力于文化救國活動,日盼夜盼盼到抗戰(zhàn)勝利,卻因站錯了隊伍被迫流落臺灣,命運似乎和這群人開了一個巨大的玩笑。

然而,比起大陸那些曾在“文化革命”中受盡折磨的知識分子,這些人卻有些不幸中的萬幸。齊邦媛童年被迫離開故土,一直到她白發(fā)蒼蒼七十多歲,才踏上歸鄉(xiāng)的路。然而,故鄉(xiāng)已不是她記憶中的故鄉(xiāng)。

戰(zhàn)火熄滅后,家國依舊,故園不在,他們漂泊的心將在何處安放?

惆悵如煙的個人際遇。齊邦媛與張大飛美麗而短暫的情緣是貫穿“巨流河”的一支溫馨而又凄美的支流。齊邦媛十三歲時遇見青年張大飛,他剛剛遭遇了家破人亡的重創(chuàng),兩顆敏感而年輕的心憑借一本《圣經》靠近。

在此后的六年中,等待來自云端的信成了齊邦媛步向青春的橋驛,一個“在云端,在機關槍和高射炮火網中作生死搏斗”;一個“在地面上逃警報,為災禍哭泣”。六年來的雁行交流,見證了那個時代的獨特變化。這條布滿荊棘的空中鴻雁之途持續(xù)到張大飛以身殉國,然而,這份刻骨銘心的記憶一直沉淀在齊邦媛心靈的深處。

當巨痛終于淀成清流的時候,齊邦媛回眸歷史時驀然發(fā)現,“四個月之內,羅斯福逝世,陳納德解職,張大飛戰(zhàn)死。這一場戰(zhàn)爭帶著無數人的憾恨落幕?!眰€人的遭遇放在時代的洪流中如浪花般一閃即逝。

齊邦媛七十五歲時回到南京,參觀了南京大**紀念館后拜謁航空烈士公墓,手撫刻著張大飛名字的石碑,懷想那些在“骨岳血?!敝锌範幍臍q月,回憶那份特殊時代里的回音,輕輕地說:“張大飛的一生,在我心中,如同一朵曇花,在最黑暗的夜里綻放,迅速闔上,落地。那般燦爛潔凈,那般無以言說的高貴。

”這位白發(fā)蒼蒼的老人用凄婉而深情的筆調回憶橫貫她一生的美好情愫,讀者怎能不為之動容?

《巨流河》讀后感2

初聞《巨流河》,是在去年的一次讀書分享會上,對這本書充滿了無限的好奇,后來在書城隨便翻了幾頁,得知作者乃臺灣作家,文字情真意切,樸實無華,一股強大的力量把我吸引,此次能從圖書館借來這本書,也是在長久的等待之后,耐心的尋覓才偶然得之,如此機遇,如此幸運。

這是一部巨著,也是個人傳記文學,用鴻篇巨著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作者齊邦媛先生用一種虔誠、謙虛、忠于事實的態(tài)度敘述自己一生的經歷及所感,從出生于東北遼寧,回望家鄉(xiāng)的的巨流河,到接受教育,在中國正處于抗日戰(zhàn)爭的苦難環(huán)境中成長而來,然后去往臺灣,定居長達六十余年,走過一路風風雨雨,齊先生都是娓娓道來,宛如發(fā)生在昨日的故事,十分的真實和明朗。

巨流河是遼寧人民的母親河。作為書名,一方面表達了作者對家鄉(xiāng)的懷念和同情,另一方面也蘊含著深刻的意義。在我看來,齊先生的整個回憶錄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似乎是在向前發(fā)展的,是宏偉而巨大的。

我們有理由相信,齊先生用縝密通透,深情知性,字字珠璣的敘述,以個人及其家族的經歷描繪了縱貫歷史長河,橫跨海峽兩岸的大時代故事,不正是一條巨型的河流,充滿著波濤洶涌與生命力。

然而,過不去的河流卻成了齊先生心中的憂郁和癥結。這也是臺灣和大陸在遙遠的海域無法回歸的痛苦和事實。從一開始郭松齡沒能渡過巨流河,其父親齊世英因此到處流亡,后更因為遭遇日本的侵略戰(zhàn)爭而顛沛流離,最終流亡到遙遠的臺巨流河讀后感灣,并因歷史緣故長久回不到大陸,回不到擁有巨流河的家鄉(xiāng)。同時也有一種憾恨于東北,隱恨于流亡到臺灣的意味。

于此,齊世英是有明確反抗的,但又如奈何,不過是滿腔的熱血不得志,最后充滿憤慨的郁郁而終罷了。齊先生在臺灣幾十年,經歷了相夫教子,踏足校園,留學海外,大學從教,編纂教科書等重要過程,看似順利卻也經受很多波折與磨難,這一切在齊先生寫來皆平淡無奇,但又令人心生感想,念念不忘。

到最后,齊先生回到了大陸,見到了闊別已久的巨流河與家鄉(xiāng)的親人,印證了其一生不管經歷多少風雨,最終得到了回歸,也為那渡不過的巨流河作了一個了斷,具有深遠的意義。

整本書穿插了許多珍貴的**和簡單準確的文字,給書增添了許多色彩。從扉頁的**埡口海,太平洋波濤洶涌至此,音滅聲消,多少包含作者從胸懷大志,卻平息于臺灣過著平淡從容生活的不甘。

然后有許多的人物合影,有其小時候表現的靈動,青年透出的颯爽,中年散發(fā)的睿智,老年帶來的祥和。除了許多歷史人物的**,他們還可以展示自己回味的真實,突出自己廣泛的社會交往,展示自己的真誠,這對年過八旬的齊先生來說實不容易的。

最后一張**回歸埡口海,與她的小兒子坐在埡口海畔的礁石上,注視著無邊的海際,我想這是對生活的順應,對下一代的傳承作了最后的交代。誠如書中最后所言,一切歸于永恒的平靜,這真是經歷豐富大徹大悟下空前的平和!

看完此書,感想頗多。首先對我的幫助,對中國的近現代史有了更多方位的認識,對臺灣的一些歷史事實有了多角度的認知,對于整個中華民族的苦難有了更深重的體味。

其次是感動,讀到有許多環(huán)節(jié)心里顫動不已,特別是穿梭的悲傷情境,總是在那不經意間,觸動那本就容易感動的心弦。

最后是對我的啟發(fā),人生可以這樣過。沒有過于浮華的悸動,沒有悲天憫人的宣泄,沒有驚嘆奇聞的契機,甚至沒有太多大悲大喜的際遇,有的僅僅是在這歷史洪流中,在現實的驅使下,對生活點滴的珍惜與把握。我想這正是我所需要的歸于本真,驅于向上的一種生活意境。

在時代的大背景下,尋找適合自己的道路,過那屬于自己最有力的生活。過去了如實記錄總結,未來的努力爭取向往,那么即使你的生活中沒有所謂巨流河,你也可以留下自己的痕跡,在歷史的長河中綻放最簡樸的美麗。

感謝那些曾經相伴左右,至今不會聯系的人;感謝那些生活中擦肩而過,并不相識的人;感謝那些在戶外相遇相識,只有一面機緣的人;感謝那些未來時空,即將與我相見的人。生活是如此真實,如此厚重,與你相連。感謝有你,如此愉悅,如此期待,如此神往......

《巨流河》讀后感3

巨流河,承載了一個人一生的悲歡離合。

巨流河 ,見證了一代人一世的苦辣酸甜。

我默默合上書,輕輕地舒了一口氣,個人的命運緊緊地與時代相連,二者不可分割,任憑個人再如何掙扎也無法擺脫命運的魔爪,就像一塊棉布上密密麻麻織好的一根根紗線,而紋路已經被設定好。

作者及其一家人,從巨流河到啞口海,從東北到西南到臺灣,從20世紀跨越到21世紀,不僅是時間和空間上的轉變,更是一場顛沛流離和心靈的流浪。國家局勢風云變幻,詭譎莫測,最終國民黨兵敗,退守臺灣,便安于一隅,從此,故鄉(xiāng)是他鄉(xiāng)。

這一代人經歷了中國近代歷史上最動蕩的歲月,戰(zhàn)爭的殘酷,政治的無情,分離的折磨,這一灣淺水,割斷了多少血濃于水的骨肉親情和愛情,家與國,應該如何割舍和選擇。有些人,一轉身即是永別。

這樣的際遇,對一個在新時代和平歲月中成長起來的人來說,是無法想象的。

作者前半生隨著父親和學校的轉移從東北流浪到了西南,后半生蟄居臺灣,始終是家庭和睦父母雙全衣食無憂事業(yè)有成,終至桃李滿天下,未經歷太多的苦難和挫折,還有機會遠赴美國進修,且一生未被卷入復雜的政治斗爭之中,相比于同時期的大陸人,不得不說是一種幸運。

作為一個國民黨**的子女,她自小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能夠專注于文學和教育,做一個簡單的書呆子,與政治沒有太多的聯系,也是符了她自身的脾性與堅持。

全書行文流暢,語言樸實沉穩(wěn),端莊大氣,平白冷靜地敘述其一生的故事,自帶**專屬氣質。從最簡單的語言中,窺探出作者最真實的感受和最真摯的感情。后面如文學教材般的知識,可看出作者深厚的文學功底和修養(yǎng)。

歷史已漸遠去,巨流河的水還在流淌,故事仍在繼續(xù)。

《巨流河》讀后感4

《巨流河》是臺灣文學家齊邦媛在80歲時花費4年時間寫下的回憶錄。2010年在中國大陸以簡體中文出版,三年間增刷10次。喜歡這本書的不僅是作者同年代的人,還有很多可以稱作者為祖母的年輕人。

書中講述了齊邦媛和她的父輩兩代人波瀾壯闊的人生。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是國民黨元老,早年留學日本德國,回國后投身革命,追隨郭松齡兵諫張作霖、戰(zhàn)敗巨流河后被迫流亡。后來受到蔣介石的重用,在國民**內從事教育文化工作,曾創(chuàng)辦東北中山中學。

抗戰(zhàn)爆發(fā)后,領導東北地下抗日。后來帶著700多東北流亡學生從北京、南京輾轉到漢口,經云南、貴州到重慶。齊邦媛六歲離開巨流河流經的遼寧鐵嶺故鄉(xiāng),曾就讀于南京鼓樓小學,重慶南開中學,武漢大學,在戰(zhàn)亂、躲避日本飛機轟炸中讀書。

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的她,心靈上刻滿了彈痕。同時在流亡中她師從朱光潛、吳宓等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1947年大學畢業(yè),為躲避內戰(zhàn),專心致學,23歲赴臺灣大學外文系任助教。

她畢生從事教育,在臺灣有“永遠的齊老師”之稱。

讀過這本書,難以忘懷的是齊邦媛與東北少年張大飛的蕩氣回腸的愛情。張大飛的父親原是沈陽縣縣長,因掩護同胞被日本人在廣場燒死。張大飛放棄學業(yè)報考空軍,成為一名飛虎隊員,“生命中,從此沒有眼淚,只有戰(zhàn)斗,只有保衛(wèi)國家”。

在整整七年的時間里,張大飛都與少女齊邦媛保持通信,直到二十六歲戰(zhàn)死。齊邦媛說,“我十二歲認識他,看到兩代東北人以身殉國的悲愴,那不是美麗的初戀,是尊敬、虧欠、患難相知的鐘情”。

讀過這本書,受到觸動的是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國民黨領導下的大批青年的愛國熱情。當時重慶南開中學的口號是,“中國不亡,有我”。

在齊邦媛的大學時代,很多同學響應國民黨“十萬青年十萬兵”的號召,主動放棄學業(yè)走上戰(zhàn)場,甚至獻出了年輕的生命。當時國民黨領導下的青年和共產黨領導下的延安青年一樣,有相同的國恨家仇,有相同的赤膽忠心,只是投奔了不同的黨。

而在我們過去學過的歷史課程中,共產黨的這段歷史代替了中國當時的歷史。更悲慘的是在抗日戰(zhàn)爭中幸存下來的很多國民黨將士,又死于四年國共內戰(zhàn)。

作為一名共產黨黨員,看到這些過去沒有記憶的歷史,心情是復雜的。希望永遠不要有戰(zhàn)爭,不要有同胞之間的相互殘殺。但古往今來,似乎這種內戰(zhàn)推動著中國歷史的進程。很茫然。

有人說,齊邦媛是臺灣鄉(xiāng)愁文學最后的守夜人。從6歲起她就永遠地成為了外省人,遼寧鐵嶺只是紙上的故鄉(xiāng)。齊邦媛非常坦率地講與大陸作家的交往,“雖然彼此認識一些可以交談的朋友,但是‘他們’和‘我們’內心都明白,路是不同的了。

誠如佛斯特《印度之旅》結尾所說 : 全忘記創(chuàng)傷,‘還不是此時。也不是此地。

’(not now,not here。)”這種強烈的歷史隔膜如冰難融,與親切的鄉(xiāng)愁形成強烈的反差。yJS21.COm

《巨流河》讓我深思。什么時候去南京,很想去看看在紫荊山上的航空公墓,為張大飛獻上一束花。

《巨流河》讀后感5

讀《巨流河》,我仿佛看到了那個戰(zhàn)火紛亂的年代;讀《巨流河》,我仿佛也置身于動蕩而激烈的社會,為自己將來何去何從而感到憂愁;讀《巨流河》,我仿佛聽到了一聲聲遙遠壯闊的呼喚......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中國數百萬人殉國,數千萬**離失所。生者不言,死者默默。齊邦媛在那場戰(zhàn)爭中長大**,親眼看見“掛在城墻上的人頭”“灑滿石灰的房間”幼年曾獨自在西山療養(yǎng)院,目睹了一條條生命走到盡頭。

后來,齊邦媛上中學了,更是辛苦。日本轟炸機忙忙碌碌,中國大地上投下一顆顆炸彈,連有月亮的夜晚都不會間歇,學生們一路向南方撤退,路上**之人不計其數。

讀到這里,我心中涌起了濃濃的悲哀,為祖國所受的屈辱,也可憐當時的學生,他們與我們都一樣,都是普通的中學生,但抗戰(zhàn)時期,學生們“不知明天是否還活著”的感覺是當今我們無法體會到的。

除了敵機轟炸,學校自身條件也是非常艱苦的,學生們男女分開住一間大宿舍,冬天水是結冰的,氣溫很低,他們用厚厚的棉被裹住自己;夏天,蚊子,臭蟲,跳蚤滿地都是,他們只能一邊躲避蟲子的襲擊,一邊學習,仰頭便能看到從燈繩上順勢而下的臭蟲。

在這種條件下,幾乎每個人都十分認真地學習,比起今天成為嬌嫩小花的我們,那么他們是不是太困難了?而我們,是不是應該更努力地學習,因為若我們虛度光陰,豈不辜負了這么好的條件。

哈佛大學教授王德威曾評價過巨流河: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書中,齊邦媛從小開始便經歷種種挫折,但書中,她的語氣平穩(wěn)緩和,卻透露出一種對生活的希冀。

她那胸有大志的父親,牧草中哭泣的母親,公而忘私的先生,含淚朗誦雪萊和濟慈的朱光潛,那盛開鐵石芍藥的故鄉(xiāng),那波濤滾滾的巨流河,都給人帶來一種壯闊波瀾的感情,如此沉重的史詩,她卻能寫得如此云淡風輕,展現文學的驚人之美。

如今社會的發(fā)展是我們漸漸遺忘了昔日的鮮血,重讀這份歷史,不是生氣,不是哭泣,應該從這之中吸取教訓,為中國的不斷壯大提供幫助。

如此悲傷,如此愉悅,如此獨特。

讀書筆記

巨流河讀后感 篇11

雖然號稱喜歡讀書,從高中以來卻很少讀傳記、小說一類的書刊,偏見地以為這些都是無營養(yǎng)的文體,作者意圖調動讀者一些虛假的感情體驗,因此偏愛如心理、美容類書籍,并因其所具有的知識性美其名曰為工具書。

《巨流河》之前不久讀了《江城》,覺得老外這本書寫得淺顯而可愛(也可能是語言的關系,總覺得科班出生的作者無論是語言或是思想都應該展現更深層次),但是從一個不那么深邃的外來人的角度反映了我們這個國家在某個時代的隱痛。

如果《江城》所描述的痛楚只是如刀尖劃過皮膚,那讀《巨流河》所感受到的哀傷則是如心上挨了一記黯然銷魂掌般一陣劇痛過后仍延綿日久?!毒蘖骱印窌灸┪驳脑u論很精準,齊老師用極其低回的方式處理那些原本戲劇化十足的大情節(jié)。我從中讀出,她這種低調的文字來源于她低調的處世方式,來源于清潔端正的家教與自持。她的文字,甚合我的脾胃。正因為如此,我把中國這段我一向不以為然的歷史讀進去了,它不再是教科書上的幾頁死硬文字,而是幻化成了活脫脫的場景刻在了我的腦海里。我的情感也隨之宣泄,當學生不得已開始輾轉求學時,我哭;當難民慌不擇路逃命而未能時,我哭;當張大飛為國殉難大愛卻無言時,我哭的淚不能止。上一次從書里獲得如此這般的感動還是高中時期讀《平凡的世界》。

《巨流河》應該是一本史詩級的鄰家讀物,源于齊老師看似平凡,卻有著不凡的身世。感謝她能翻滾并幸存于歷史的洪流里并以自己的獨特視角見證和記錄這一切,讓在無憂無慮中長大的后人得以寧靜地端坐,僅透過她的文字,就能恐懼著她所恐懼的,愛她所愛的,感受著她所感受的那么真實的一切。

文化在一定程度上,還是私有的,是歸屬于同一個群體的。在個人修養(yǎng)未夠的時候,我只是以一個中華炎黃子孫的視角去看待并認同文化,所以《千只鶴》、《百年孤獨》、《簡愛》這樣的文字并不能讓獲得有入世外桃源般的心潮澎湃,《巨流河》卻大大的可以。

好書果然能做到余音繞梁,三日而不止。好多天了,我都止不住思考:人到底應該怎樣活著?得出的答案是:時代雖不同,人的靈魂卻應該有著相同的安撫方式,簡單、寧靜、樸素地生活一定還是方向正確。如今,齊老師那張純凈的臉龐總會時不時在眼前浮現,她和她在書中所認同的那些具有清潔人格的時代英雄(齊世英、朱光潛等),漸已成為我心中珍重的榜樣。

《巨流河》之后,難再有此類傳記文學能給予我相同震撼!

巨流河讀后感 篇12

《巨流河》讀后感800字:

臺灣搞白色恐怖抓間諜,大陸抓反革命,兩邊高壓都無異于牧羊人在對羊群開炮,試圖轟死混入其中的狼。

有沒有狼混進來不可知,有沒有狼披著羊皮混進來也不可知,只可知一件事就是狼幾天殺死一只羊,炮遠不止。但牧羊人害怕狼能打開柵欄,殺死牧羊人,然后獨霸所有的羊。好像這樣錯了,又沒錯。

去了臺灣的人,好不容易七八十年代放開了回到了大陸探親,別人問他“你干嘛要去臺灣?”此時泫然欲泣,又早就哭過,當事人的口才再好也實在無法娓娓道來。宛如當年中國內部分裂家庭,哥哥教訓弟弟:“你為什么要投共?”建國后,弟弟教訓哥哥:“你為什么要投國黨?”

齊邦媛在《巨流河》中提到父親欲救國,留學歸來后,參加各種大會,聽群眾、各黨派演講,與各類人交流,仔細閱讀宣傳手冊,認真獨立思考后,得出結論:國民黨的三民主義更適合救中國——并不是投奔任何人。這沒有任何錯,但他未來的命運大家也可知了。

諷刺的是中國最近半個多世紀最大的苦難居然來源于,誰都沒錯,很可悲,因為能吸收的經驗埋在人心里,很難放在臺面上,也不容易看出來。

所以人只讀一本書是很危險的,如果把書傳達的思想簡單分個類,從0-10,如果說最好,最全面的思想是5,但是世界上并沒有5的書,只能在讀了很多本,“3.7”、“5.8”、“9.2”、“0.4”后把自己的思想慢慢地往5上面靠,思想比這更復雜,不是直線還是空間能說清楚的,僅作一個例子。

所以能看見有人思想極端或容易變動,全因讀書少,而不同的書的水平和其閱讀時的理解水平和接受度對其的影響又有各自的因緣際會,但多讀,總是沒錯的。

革命和愛情都是戰(zhàn)爭,因為都要出生入死,理念主義理想和現實,靈魂和肉體都有劇烈摩擦。而書可以潤物無聲,遺憾的是上天最大的造化就是,年輕的時候還未讀那么多書,卻要革命和愛情,老了已經失去了這些后,卻才讀了很多書。不過也有人老了也不讀,但是有識之士掙扎一輩子僅為活的不單薄如紙。

命運誰說得清楚呢?但這也不是不讀書的理由。

明明大家都沒錯,但卻有人錯了,也是一種人生,寫進書里,要是有人讀了,希望他不會錯。

相關推薦

  • 巨流讀后感系列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我們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以后,相信內心有了很多的感觸和想法。此時應該趁著對作品的印象最深,寫一篇屬于自己的讀后感。你看過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巨流讀后感",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2023-01-26 閱讀全文
  • 巨流讀后感1000字通用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了作品后,我總算找到了許多我許久都未知的答案。讀后感能幫助我們回顧書中內容。那么你知道寫讀后感應該注意些什么嗎?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巨流讀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
    2023-01-15 閱讀全文
  • 巨人讀后感(集錦5篇) 作文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寫作文可以鍛煉文筆,提高寫作能力。好的作文可以體現我們的自身價值,寫好一篇作文需要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你帶來的巨人讀后感,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本頁面!\\平均三個通宵讀完“的封面很有效果,驅使目光,由下而上看到書的正名:《巨人的隕落》,按照對象形文字的猜...
    2023-06-17 閱讀全文
  • 巨獸讀后感通用9篇 閱讀書籍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塑造我們的遠大志向。一本好書中的細節(jié)常常讓人印象深刻。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人物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包括對生命、愛情、友誼等方面的思考。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應該從文學角度、心理分析角度以及哲學角度來呈現,同時也需要結合自己的感悟進行闡述。欄目小編在網絡上找到了一...
    2023-06-06 閱讀全文
  • 2023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12篇) 當我們欣賞完一部書籍,我們也許久久無法自拔。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寫好讀后感的基礎,幼兒教師教育網特別從網絡上整理了2023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相信你閱讀本頁面后有一些收獲!...
    2023-02-17 閱讀全文

讀一本好書,像交了一個益友,我們讀了作者寫的作品以后,相信內心有了很多的感觸和想法。此時應該趁著對作品的印象最深,寫一篇屬于自己的讀后感。你看過優(yōu)秀的讀后感范文嗎?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巨流讀后感",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2023-01-26 閱讀全文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讀了作品后,我總算找到了許多我許久都未知的答案。讀后感能幫助我們回顧書中內容。那么你知道寫讀后感應該注意些什么嗎?為此,你可能需要看看“巨流讀后感”,如果合你所需,不妨馬上收藏本頁。...

2023-01-15 閱讀全文

作文在平平淡淡的生活中無處不在,寫作文可以鍛煉文筆,提高寫作能力。好的作文可以體現我們的自身價值,寫好一篇作文需要什么?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你帶來的巨人讀后感,供你閱讀參考,并請收藏本頁面!\\平均三個通宵讀完“的封面很有效果,驅使目光,由下而上看到書的正名:《巨人的隕落》,按照對象形文字的猜...

2023-06-17 閱讀全文

閱讀書籍可以拓寬我們的眼界,塑造我們的遠大志向。一本好書中的細節(jié)常常讓人印象深刻。通過寫讀后感,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書中人物的價值觀和思想觀念,包括對生命、愛情、友誼等方面的思考。一篇優(yōu)秀的讀后感應該從文學角度、心理分析角度以及哲學角度來呈現,同時也需要結合自己的感悟進行闡述。欄目小編在網絡上找到了一...

2023-06-06 閱讀全文

當我們欣賞完一部書籍,我們也許久久無法自拔。深入理解文章的內容,領會文章的中心思想,是寫好讀后感的基礎,幼兒教師教育網特別從網絡上整理了2023魯濱遜漂流記讀后感,相信你閱讀本頁面后有一些收獲!...

2023-02-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