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
孩子的成長是不可逆的,所以好的家園教育非常重要!教師與家長之間要互相理解、互相幫助,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教師除了教學,還有哪些責任與義務呢?小編特地為您收集整理“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人生”,歡迎大家閱讀,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要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意識,必須從尊重孩子入手——尊重他獨特的個性、在沒有原則性分歧的情況下尊重他的選擇、甚至尊重他的“不完美”。有了父母的“尊重”,能鍛煉孩子正確的是非判斷能力和是非觀,這樣才能成就孩子的一生。
區(qū)別對待孩子的“早戀”和“早練”我有兩個朋友的孩子都是女孩,上同一所學校。一個中國朋友很保守,對女兒要求很嚴,希望孩子將來上一流的大學,談戀愛這種事在中學是絕對不允許發(fā)生的。可是女孩對班里的一個男孩動了心,不敢讓媽媽知道……閱讀全文
嘗試給孩子獨立選擇的權利有一次,媽媽俱樂部的幾個媽媽約好一起帶孩子到餐館去吃午飯。小孩的菜單和大人的不同,每個小孩都領到了兩支蠟筆和一大張游戲紙,上面有各種涂涂畫畫的游戲,背面印著菜單,列著孩子們喜歡吃的食物……閱讀全文
尊重,不等于沒有規(guī)矩一天下午,我領著三豬到朋友蘇珊家玩,蘇珊的兒子和三豬是好朋友,她還有個六歲的女兒露易絲上一年級。那天,正好露易絲的同學瑪麗也在她家,四個孩子一起在起居室里玩。過了一會兒,瑪麗發(fā)現墻邊的架子上有個糖果罐……閱讀全文
用恰當的贊許培養(yǎng)孩子的自信她說她心底深處特別自卑膽小,在單位里活都是她干了,好處卻都是別人得了,小組里的項目出現了丁點兒問題肯定都是她的錯。她一看到問題,自己先惶恐起來,不住地檢討,別人自然樂得都推到她身上……閱讀全文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育兒心得:孩子的人生課堂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我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確保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為孩子的教育、成長、人生開好頭、起好步,我也在不斷的探索,簡單總結現在有幾點感受;
1.觀念保持一致;保持孩子教育的統(tǒng)一性。每個家庭由家庭成員組成,每個成員對孩子教育的方法、目標可能不盡一致,在孩子教育問題上,協(xié)調好每個成員的觀點、立場很重要。我們家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孩子共五口人,在對待孩子的教育問題上,我們經常就孩子教育溝通學習,在一些具體的教育方法教育目標上保持一致,不給孩子造成到底該聽誰的困擾.
2.公平和平等性。在傳統(tǒng)教育,包括我自己小時候受到的教育,往往是被大人、老師要求無條件的服從,孩子聽家長的話是天經地義的,是乖孩子的表現。當然這已不符合現代教育要求,也不符合孩子的健康成長。我覺得對于她們這一代需要“散養(yǎng)”.在家里,我都充分尊重孩子作為家庭成員的平等性。從購買物品、穿著衣服上,休息安排,主動征求孩子的意見,還有適當的承擔一些家務活.給孩子講話的權力、選擇的權力,培養(yǎng)責任感,通過這些,我感覺她的主見越來越多,動手能力越來越強.
3.給指導而不是批評。我?guī)缀鹾苌賹⒆影l(fā)火,當她做錯事我一般性選擇指引,或冷處理,事后我再和她慢慢溝通,讓她自己判斷錯在那里。當然孩子表現好的時候,需要我們的肯定,我會對她點頭表示認可。每個孩子都是天使,也沒誰與生俱來會做什么,無論孩子犯多大的錯誤,那也只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個小故事。一味的批評,只會讓孩子沮喪、焦慮和不自信.
4.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很多時候,孩子喜歡模仿大人。以前孩子在家看動畫片,看了一集還要看一集,我和她說,看時間長了對眼睛不好,孩子說,你不是經??春荛L時間嗎,為什么你可以我不行?確實我自己喜歡看連續(xù)劇,總是一集接一集的看,從那以后我們都商量好每天我們都只看一集,她先看一集動畫片,看完后我看.必須以身作則。當然等她睡著后我可以偷偷的看^_^
5.培養(yǎng)思考能力。對于孩子問的為什么,不要敷衍了事。對于孩子給的答案,不要輕易否定。孩子的思考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有時候答案從不同的角度來看會有不同的答案.
總之,孩子入園后,我需要做好家庭育.積極配合老師,將孩子培養(yǎng)成一個身心健康的快樂寶貝。在此衷心的感謝中六班的老師們,你們辛苦了!
可能我很少約束孩子,孩子有時會給我鬧情緒,有點個性。請老師幫忙指教!
中國有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卻正相反:人前不教子!這種教子理念和行為,真正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人格尊重!
在瑞典的所見所聞,都讓我們耳目一新。在瑞典人眼中,從孩子降生那天起,便對孩子十分尊重。他們普遍認為,孩子是一個生命個體,應該有自己獨立的意愿和個性,任何人包括父母都無權去違背孩子的意愿、抹殺孩子的個性。
瑞典的父母把對孩子的尊重體現在生活的具體細節(jié)中,比如,瑞典父母在同孩子說話時,全都蹲下身來,與孩子在個頭上“保持一致”。這樣的動作意在告訴孩子:咱們是平等的。家長在和孩子講話時,語氣也是“和風細雨”式的,絕少那種“命令”式的,大多是“如果你能那樣做,我和媽媽將感到十分高興”、 “你能這樣去做,我們感到非常的欣慰!”讓孩子在父母指引的“大框”下自由選擇正確的方法或做法。
瑞典人尊重孩子的最突出表現是:從不在人前教子。瑞典人普遍認為,孩子也有自尊心,父母在任何情況下,都要尊重孩子的自尊,保護孩子的“面子”。這對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是一種捷徑和重要途徑。國內,家長當著眾人的面大聲呵斥孩子,罵些“真沒出息”、“真是笨蛋”、“不爭氣的東西”等等,在國內幾乎是司空見慣。
瑞典人認為,這種教育方法,簡直就是一種犯罪!因為它會嚴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會產生終身性的“自卑癥”。我們也發(fā)現,瑞典父母尊重孩子的教育方法,收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瑞典,我們看到,孩子們待人接物熱情大方,彬彬有禮,遇事不慌,總能開動筋想出辦法,具有鮮明的獨創(chuàng)精神,而且從不 “懼場”。這是瑞典父母長期“尊重教育”的結果。
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市普蘭頓學校的校園內,鐫刻著18世紀英國著名哲學家、思想家、教育家約翰·洛克的一句名言:“父母越不宣揚子女的過錯,則子女對自己的名譽就越看重,因而會更小心地維護別人對自己的好評。若父母當眾宣布他們的過失,使他們無地自容,他們越覺得自己的名譽已受到打擊,維護自己名譽的心思也就越淡薄?!边@大概就是瑞典人“尊重教育”的“理論根由”吧。
傳說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蝸牛已經在盡力地爬了,但每次只能挪動那么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余,開始向上帝抱怨,為什么叫我牽一只蝸牛去散步?
“上帝?。槭裁??”人朝著天上喊,天上一片安靜。
咳!人沒有辦法了,只得任蝸牛慢慢往前爬。
咦?人忽然聞到沁人心脾的花香,聽到鳥鳴,看到晶瑩的露珠在樹葉和草莖上閃爍,人困惑了——路邊原來有這樣美麗的花園,為什么我以前沒有看到?
莫非是蝸牛在帶著我散步?
假如人是父母,而蝸牛是上帝派來帶給我們從容、幸福的孩子,那么,在養(yǎng)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父母是不是那個經常試圖拽著蝸??禳c到達目的地的人呢?
多少次,我們逼迫剛放下小提琴的孩子,馬上拿起畫筆;多少次,我們要求孩子誦讀唐詩,無視孩子想玩游戲的眼神;多少次,我們責備和埋怨孩子識字的數量比不上鄰居的孩子……
我們一味的催促他們——快點,再快點,“孩子,快快長大”,“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對速度的崇拜和對效率的迷戀,帶給我們浮躁和功利,讓我們喪失了細細品位人生的心境,辜負了一路上的花香、露珠和鳥鳴。
被踉蹌拖扯著奔跑的孩子也許就此丟失他們爛漫的童年,可能就此開始本應充分展開但現在卻嚴重縮水的人生旅程。
為什么不按照蝸牛自然的節(jié)奏去散步呢?當我們放慢腳步、放松心情的時候,或許我們會和孩子一樣獲得蝸牛的世界,遇見廣闊連綿的美麗風景。
反之,把嬰兒淹沒在各種刺激、識字卡片、運動訓練之中,以成人決定的速度強迫兒童加速學習,強迫兒童學習閱讀、算術、體操、游泳或者掌握音樂技能,往往使他們感到厭煩和壓抑,就像在溫室里強迫植物早開花一樣,對正常的發(fā)展是有害的。
有些父母控制著孩子的一切,規(guī)定孩子玩什么和學什么,好像自己尚未入學的孩子已經登上了通往名牌大學的快車。實際上,這是他們用犧牲孩子的健康發(fā)展為代價來滿足自己的意愿,不僅欲速而不達,甚至適得其反。
如果我們也認為拔苗助長是不明智的,我們就不要做那樣的農夫。
昨天是星期一,考了一份英語試卷難度還是較大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中的不足。晚上把試卷帶回家吃過晚飯準備批閱,這時兒子陽陽(小學一年級)過來看看試卷,我想這也是培養(yǎng)他的一個機會,就叫他拿一支筆幫我批閱試卷中的選擇題,他很高興做這樣的事,當他批到有的學生選擇題錯的很多時,開心的笑了說道“他們真笨?!蔽蚁脒@可能是在學校里學到的吧,平時在家我們從不提笨蛋兩字的,發(fā)現他學習上有進步就及時表揚他很聰明。
批試卷時嘴里還嘟噥著一些英語句子,雖然我是教英語的也沒聽懂他究竟講了什么。邊批邊講真是一個快樂寶貝,八點多鐘他該睡覺了,幫他洗臉的時候,突然說“What’sthis?It’sapig/duck/horse.”聽了之后感到高興,他在學校里學了一點東西,這些并不是我教的。
記得剛開學的時候,每天都有家庭作業(yè),他回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吃的,坐在椅子上邊吃邊玩,作業(yè)要等到我回來才開始做,這種情況維持了一個月左右,每次回來看到這種情形,就想發(fā)火,再仔細想想,他才開始學習,如果這時就對他大呼小叫的,他會不會失去學習的樂趣,見到學習會不會害怕,所以有時還真的忍住和他慢慢的談,告訴他回家的第一件事事抓緊時間把作業(yè)做好,做完以后才可以自由的玩因為是上小學了,不是在幼兒園。
畢竟是上小學了,他也漸漸的懂了回家后要先做好作業(yè)才能玩?,F在每天都很自己自覺的背誦語文生字和課文,并且不需要監(jiān)督,自己默寫,數學也能獨立完成,看著這種情況,心里有種說不出的喜悅。
好的習慣一旦養(yǎng)成,對以后的一生都起重要的作用,我們平時所教的學生成績不好,很多情況都是他們沒有一種的好的習慣,習慣成就人生,但愿我兒子的這種好習慣能一直維持下去。
什么是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應該是好的家長、好的家庭環(huán)境、好的親子關系等諸多因素相輔相成的結果。好的家長應該是愛孩子,同時懂得如何愛。好的家庭環(huán)境應該能促進孩子的健康成長。好的親子關系應該能給孩子帶來幸福、溫暖和向上的力量。構建和諧融洽的親子關系,是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內容。
好的家庭教育=好的家長+好的家庭環(huán)境+好的親子關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家長的生活起居,言談舉止,文化修養(yǎng),都在傳遞給孩子一種教養(yǎng)。家庭每一天的氛圍,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生活的習慣,家庭對孩子的態(tài)度、對社會各種事物的評價,家庭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家庭的信仰與追求,每時每刻都在塑造著孩子的心靈。
美國一位教師,幾個孩子都教育得很成功。他談了兩點做法:第一,盡量跟孩子一起吃晚飯,吃晚飯的時間很輕松,可以更好地交流。第二,不要在孩子的房間安放電視。現代人看電視不是少而是太多。有時候家庭生活過得適當清貧一點,可能對孩子的成長有好處。
我引用一位家長和一個孩子的感言與大家共享。
“我們要求孩子遵守學校、老師的要求,在生活中也嚴格要求自己。比如說我們開車時從不違反交通規(guī)則,在過馬路或開車時即時沒有警察、攝像頭也不會闖紅燈或亂停車。這樣不僅保證了安全,更重要的是身體力行地教育孩子從小就要學會慎獨,不論有沒有人監(jiān)督,都要用道德和良心的尺子要求自己!”這位家長的孩子非常優(yōu)秀,以優(yōu)異成績被哈佛大學錄取。
還有一位學生這樣回憶父母:“小時候,他們對我異常嚴格,和我議定了不少家規(guī),我一旦違反了這些協(xié)定,父親一定會毫不遲疑地迫使我遵從規(guī)矩。我敬佩我的父母,因為他們不僅對我高標準嚴要求,而且還以身作則。家規(guī)對于他們同樣有效??磿W習是他們生活的主旋律,母親42歲時還在學習高級統(tǒng)計師課程,并順利拿到這個職稱,為我樹立了終生學習、不斷超越自己的典范。在這樣潛移默化的影響下,我不僅能做到不放縱自己,不屈從于內心的貪欲,也能做到不停息前進的腳步,不忘卻自己肩負的責任,為他人做出表率?!?/p>
應當避免的親子關系
什么樣的親子關系是應當避免的呢?
首先是冷漠。冷漠的親子關系不僅無益于孩子成長,而且有害于孩子身心健康。家庭應該是孩子溫暖幸福的港灣。
其次是疏離。疏離的親子關系有兩種:一種是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少,即生活上疏離;另一種是跟孩子交流少,即心靈上疏離。
再次是苛刻??量痰匾蠛⒆佑谟H子關系的構建也是不利的。有時寬以待人容易,但要真正做到以寬容心對待孩子,就不那么容易了。另一方面,袒護溺愛孩子也是不好的。尊重孩子,解放孩子,絕不意味著可以放縱孩子。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不良的親子關系是不信任,主要表現在對孩子的審視、審問和猜疑上。凡此種種,都是家庭教育中應該避免的。
良好的親子關系
什么是好的親子關系?家長應該尊重孩子,關愛孩子,信任孩子,賞識孩子,激勵孩子,與孩子平等相處,永遠對孩子懷著期待,引領孩子向著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與孩子共同成長。
家長心態(tài)的自我調整是家庭生活的重要部分。孩子是獨立的人,擁有獨立的人格和尊嚴。孩子要自己長大,就像一棵樹,我們給它澆水施肥,但不能代替它成長。孩子將來要獨立投入社會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事業(yè),這是任何人包括父母都無法替代的。孩子的童年生活不僅是未來生活的準備,而且具有獨立的價值。
孩子遇到困難和煩心事的時候,是最需要家長的,這時的安慰、勸解、引領,對孩子的成長很關鍵,也會使孩子的心理變得開放起來。
孩子的幸福離不開健康的心理。健康的心理應該在春天一樣的環(huán)境中醞釀成熟。父子之愛、母子之愛是天倫之樂,是教育的靈魂,也是孩子幸福成長的寶貴財富。父母愛孩子,同時要懂得如何智慧地愛孩子,要給予孩子建設性的關愛,為孩子提供良好的情感環(huán)境,這種情感環(huán)境應該是融洽的。愛之不當,責之過分,不能帶來融洽。融洽需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要以孩子能夠承認、接受的方式教育孩子。指導孩子而不控制孩子;生活有則而允許孩子有主見;欣賞孩子的獨立性,還要培養(yǎng)孩子的責任感;贊揚鼓勵孩子的能力,而不養(yǎng)成孩子的依賴行為;給孩子空間和時間讓它自由成長,又高度重視孩子的身心健康與品德修養(yǎng)……這都是需要不斷體會的教育藝術。
孩子的教育,拼的是父母的人生功底
一位媽媽向我慨嘆:當媽的都像我這么累也夠煩的……我追問了她一個問題:你說怎樣不累呢?
而大多數的家長呢,對孩子、對教育,缺乏一個持久而深入的理解。猛然意識到,趕緊管一下,看到孩子不如意的地方,就開始憂慮孩子十年后的高考,十五年后的婚姻,以及二十年后的事業(yè)……
而這個憂慮本身,就會毀掉孩子的未來。家長之所以憂慮,是因為一直在間歇性地關注孩子,孩子有問題,就關注多一些,沒有明顯的問題,便關注得少。對孩子的教育,缺乏一個宏觀的掌控,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做得夠不夠,自己心里也沒底。因此,對孩子未來的發(fā)展走向,就缺少了一份確信。不確信,就會慌張。
那么,為什么許多媽媽沒有確信與篤定呢?
許多媽媽,結束了讀書生涯,有了工作,有了家庭,有了孩子,達到了一種表面上的“圓滿”,便放棄了自我探索。生活遵循“最安逸原則”,看上去悠然自在,輕松灑脫,生活穩(wěn)定,令人羨慕。
其實,很多人生議題并沒有完成,而是擱置在那里。打個比方,這很像“成長的斷崖”。很多媽媽自認為選擇了一條安逸的路,結果卻被動地陷入煩惱的泥沼。到頭來,付出的不是更少,而是更多。
我有很多年長我十歲左右的朋友,我們常常在一起聊天,也會說到她們同齡人的狀態(tài)。發(fā)現這個年齡的人,特別容易往兩個方向走,要么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魅力;要么視野越來越窄,與外在世界非常疏離。一位犀利的女作家甚至用“四十歲死,八十歲埋”來描述這種狀態(tài),讀來讓人倍感凄涼。
當然,選擇最安逸的生活狀態(tài),也不是錯誤。不過,人生的議題并不會因為我們的回避而遠離。派克在他的《少有人走的路》中寫道:“我們對現實的觀念就像是一張地圖,憑借這張地圖,我們同人生的地形、地貌不斷妥協(xié)和談判。地圖準確無誤,我們就能確定自己的位置,知道要到什么地方,怎樣到達那里;地圖漏洞百出,我們就會迷失方向。
有的人過了青春期,就放棄了繪制地圖。大多數人過了中年,就自認為地圖完美無缺,世界觀沒有任何瑕疵。甚至自以為神圣不可侵犯,對于新的信息和資訊,他們也沒有多少興趣,似已疲憊不堪。只有極少數幸運者能繼續(xù)努力,他們不停地探索、擴大和更新自己對于世界的認識,直到生命終結?!?/p>
我們的人生地圖,至少要通過三組關系來定位,分別是與自己的關系,與他人的關系,與世界的關系。如果我們不想再繪制“人生地圖”,那么,也有很多逃避的辦法。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退縮,并保持現狀。
許多人不接納自己,常常會自我否定和自我攻擊,卻放棄了內在探索,而選擇忍耐和逃避。面對人際關系中存在的障礙,不是去化解,而是把人際關系簡化,有的索性只剩下親人關系。在家人面前,就算任性為之,也會獲得包容。對世界的看法,則保持不變,不再對世界產生好奇。
許多媽媽埋頭于柴米油鹽的生活,最大限度回避了這三組關系。派克的另一句話,說得言簡意賅:規(guī)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趨向,是人類心理疾病的根源。
如果說,大部分情況,我們都可以逃避的話,那么,孩子的到來,則讓媽媽們無處可逃。親人和朋友會包容我們,但孩子只是憑天性和直覺生活,親子關系不是完全對等的人際關系。我們的情緒和成熟程度,我們對生命的理解和態(tài)度,我們處理親密關系的能力,被這個小生命映照得一覽無余。
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是父母的老師,他來到這個世界上,督促父母把從前忽略的課程補上,不斷完善自己的人生地圖。如果我們處理不了與自己、與他人的關系,怎能處理好與孩子的關系?如果我們對這個世界不再好奇,怎么能留住孩子的好奇心?
有位媽媽感慨:我現在才理解“孩子是天使”這句話,如果不是養(yǎng)育他遇到困難,我不會去探索,不會深刻反思自己的成長歷程和思維模式?,F在,我的生命在走向開闊,這是孩子帶來的改變。
如果我們抗拒成長,就會把成長的任務轉嫁到孩子身上。如果我們不能接納自己,對自己不滿意,就格外需要一個令人滿意的孩子。如果我們不能處理好親子關系,心中就會有一個“理想小孩”的形象,希望孩子主動符合我們的期待。
于是,幾乎和孩子綁定在一起,共進退,同悲喜。孩子被老師夸獎了,這一天就非常愉悅;孩子考試考砸了,心情頓時灰暗下來。如此一來,孩子就會變成人生最大的“創(chuàng)可貼”。一個孩子,很難擔負兩個人的成長任務,這樣的狀態(tài),注定會出問題。
選擇與孩子一起成長,意味著我們要重新審視三組最基本的關系,要面對人生的問題,尋求答案,完善自我。我們并非過了18歲,便是真正意義上的成人,在某些時刻,我們只是大號的孩子。我們成長中積累了很多暗傷,許多成長任務并沒有完成,與孩子相處,這些問題再次浮出水面,這也是很好的線索。當我們感到困頓、力不從心的時刻,不妨停下來,看看到底是什么阻礙了我們。
當我們不再逃避,勇敢面對問題,也意味著離開心理舒適區(qū),進入不確定的狀態(tài)。世間最美的花朵,都開在最艱辛的枝頭,成長就是一個破繭成蝶的過程。成長意味冒險,也伴隨著苦痛,這也是我們回避成長的最主要的原因。
這個過程,會有煎熬,也會迷茫和焦慮,但只要我們堅持思考,終究會找到解決的途徑。面對困惑的時候,閱讀會打開一扇窗,我們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學方面的知識。慶幸的是,現在通俗心理學著作的質量越來越高。我們會發(fā)現,每個問題解決之后,我們的人生都變得更通透,更順暢,不會再被同一塊石頭絆倒。而每個困境背后,都隱藏著人生的禮物。
我始終覺得,教育的方法和技巧,只是孩子成才的冰山一角。有時候,孩子的教育,拼的是功底,拼的是父母的處世態(tài)度和人生感悟。也就是說,父母的整個人生,都會參與到教育中來。
從目前的現狀來看,媽媽承擔的教育責任更重一點。所以,我總是勸媽媽,人到中年,路要越走越寬才好。低到塵埃里,洗手做羹湯,本來是很幸福的事情。但是,僅僅懂得柴米油鹽,會離孩子的精神世界越來越遠。
教育孩子的王道,是執(zhí)著地栽培自己。最理想的狀態(tài)——孩子懂的,我們懂;孩子不懂的,我們也懂,至少,我們要與孩子有交集。這個漫長的求索過程,既是為自己,也是為孩子。孩子的起點,是父母的肩膀。如此說來,孩子永遠不會有相同的起跑線。
所以,我敬重那些勤奮好學、不放棄自我成長的父母。
總想做孩子們的靈魂的工程師i,總是揪住他們的每一根“羽毛”,總想千方百計的制服她們,又想期待她們高高飛翔。有時我們不太了解孩子,不理解她們?yōu)槭裁匆驗槭ヒ患]用的物品而哭鬧,不明白她們?yōu)楹螘σ黄~子,一個石子愛不釋手,正因為這些不理解使孩子受到不該受的委屈,孩子們就不會真正快樂。
假如不能真正理解孩子,那么所有的愛都可能對孩子是一種傷害,假如不能走進孩子的心靈,所有的關心教育都可能招來孩子們的反感。
記得有一次帶緣緣去動物園,那里有一幕讓我難忘也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在一片灑滿陽光的草地上(因為是冬天草是干的)有一個約四五歲的小孩在草地上翻滾
,頭上身上都是草簡直像個小草人,孩子卻很開心,旁邊的媽媽滿臉笑容看著孩子,而過往的行人有些不理解,有些孩子也想去玩卻被家長一把拽走了。我起初也不喜歡,可忽然一想為了孩子開心身上弄點草算什么,即使是泥吧也無所謂,回家頂多花點時間洗洗。緣緣也想去又怕我不同意,我問:“寶貝你想和那小朋友去玩嗎?”緣寶貝點了點頭,我鼓勵她說:“你去玩吧寶貝,沒關系衣服臟了媽媽回家洗”。寶貝一聽高興地撲向草地一會翻滾,一會跳,一會躺的,開心極了。
看著孩子玩得如此開心,我想到了我的童年不就是伴著玩泥巴,鉆草堆長大的嗎?我想只要孩子開心不傷害到她,就讓他們玩的無憂無慮,玩得高興,玩的徹底,玩的忘我吧!
還有一件事也讓我感觸頗深,以前總擔心緣緣自己擦不干凈屁股一直是我們大人來幫她擦,春節(jié)以后在幼兒園里有時自己擦,一開始會擦不干凈,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現在擦得很好了,根本不用我們了。我想如果早讓他自己擦,或許早就會了。
我們大人真不應該隨意剝奪孩子的權力,不能怕傷害到她就不讓動這動那;不能怕弄臟弄壞而不讓玩著玩那;不應怕孩子做不好就事事大人包攬,事事按照大人的意思處處限制孩子。我們往往由于太注重孩子的每一根羽毛生怕她們不夠挺拔,不夠美麗,不符合標準而限制了她們飛行。要給孩子充分的想象權,放肆權,頑皮搗蛋權.....要讓孩子盡情的感受快樂,享受快樂。
想給孩子幸福的人生,應先給孩子幸福的童年,有種愛叫做“放手”,愛她就把幸福給她,同時也是把幸福給我們自己。該放手時一定要放手!
上小學的軍軍依賴性很強,也經常丟三落四,這天回家的第一句就是:“媽媽,我明天要秋游,幫我收拾東西!”“你長大了,要自己做這些事情了,媽媽有事情不能幫你!”軍軍驚愕了,媽媽當作沒看見,“其實收拾東西很簡單,就是將明天需要用到的東西放在袋子里第二天用?!避娷娦α耍澳菢拥脑捄棉k!”媽媽故意提醒:“要拿全哦,如果落下東西媽媽不會幫忙的!”軍軍一本正經地說:“好啦,我自己拿全就是!”隨后軍軍就用書包將一瓶飲用水、一袋面包、一本書、一包紙巾放進了書包,然后信心滿滿地跟媽媽說收拾好了。媽媽打開書包一看,剛買的風箏沒帶,但是想到“這次提醒了,下次一樣會犯同樣的錯”,媽媽沒直接說出來,只是提醒軍軍:“這次郊游主要玩什么呀?你再想想是否落下什么沒有?”“就是跟同學一起玩呀!放心吧,我都帶齊了!”“好的,那媽媽相信你!”第二天剛到辦公室開會,軍軍媽就接到了軍軍電話:“媽媽,我忘記帶坐車卡了,怎么辦?”“媽媽正在開會,自己想辦法哦!”“哦”了一聲,軍軍掛掉了電話。到了中午,軍軍媽又接到了軍軍帶著哭腔的電話:“媽媽,我沒帶風箏,只有我一個人沒帶,后悔死了,你能幫我?guī)н^來嗎?”軍軍媽淡淡地說:“媽媽昨天已經跟你說過,自己的事情負全責,媽媽不會幫忙給你帶任何東西!”軍軍在那邊默不作聲了半天,軍軍媽雖然心疼,但還是忍住了:“吸取教訓,下次才能做得更好!”說完就掛掉了電話。晚上孩子悶悶不樂地回來了,一臉失望地跟媽媽說:“坐車卡沒帶,花掉了2塊零花錢,秋游的最大的活動就是放風箏,我竟然忘記了,他們進行放風箏比賽還獲得了獎品,而我只能站在一邊干羨慕,真的是最糟糕的一次秋游……”“媽媽相信這是你最后一次最糟糕的秋游!下次你就能準備得更好,不是嗎?”軍軍媽眨眨眼,軍軍笑了?!爱斎?,下次我一定會記得帶風箏和坐車卡,我還要列個清單好好想想,準備得充分一些……”“媽媽今天還是要表揚你,沒帶坐車卡自己懂得用零花錢買票,忘記帶風箏,也知道了下次要記得帶,不是值得高興的事兒嗎?找到問題解決問題,這就是進步!”舍得讓孩子犯錯,孩子才會長大有一位老教師說:孩子是在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而這樣的錯誤需要孩子自己走過才能深有體會,家長無法代替他們體會和成長。小錯誤是孩子成長的資源,孩子的特點就是“小錯不斷,大錯不犯”。孩子通過犯錯,知道怎么做是對的,怎么做便會導致可怕的后果,由此獲得了犯錯的免疫力。父母如果事事幫孩子,將一切事情做得妥妥貼貼,永遠也沒有讓孩子犯錯的機會,這不是愛孩子而是害孩子!父母把自己的結果取向代替了孩子的過程取向,這是家庭教育最大的悲哀。嘗試讓孩子經歷犯錯的過程,看看孩子將收獲什么:摔掉茶杯,孩子能學會如何更好地端茶杯才不會摔;斜坡上跌倒,孩子下次會懂得更加小心翼翼地走斜坡;被熱水壺燙到,孩子才知道下次接觸熱水壺要握著把柄;被欺負后,孩子學會了如何更好地應對別人的欺負,比如及時尋求幫助;粗心弄丟了錢,孩子能學會如何更好地保管錢才不會丟;沒按時完成作業(yè)被批評,孩子也會意識到一時的偷懶會讓自己丟臉……犯錯誤對孩子的正面好處孩子們的大腦猶如一個個高級的放映機,當他們犯錯后,在下一次接觸相似的情景時,他們的大腦會將上一次犯錯的過程自動在腦袋里放映出來,立即給孩子起到了一個警示的作用,所以與此同時他們也能學會如何更好地規(guī)避同樣的錯誤發(fā)生,沒有經歷過,他們是不會有這樣的記憶的。所以父母總是擔心孩子犯錯是多么的不明智。提醒:不是所有錯都能讓孩子犯當孩子犯錯后大人要及時指導,告訴如何做才能不會發(fā)生這樣的錯誤;某些致命危險不應該成為讓孩子通過犯錯得到收獲的教育途徑,比如擰開煤氣瓶打火、從高樓跌落、不懂游泳跳入深水池……因為錯誤的后果當孩子能在精神和肉體上承受得起的才是教育,否則就是盲目的傷害。最后,小編推薦物品準備最實用有效的方法,請記得告訴孩子:1、充分發(fā)揮想象力,把第二天將發(fā)生的事情從頭到尾想象一遍,列下需要用到的所有物品,小編舉個例子:《秋游》6:30要出門,7:00要到學校門口跟同學們集中,需要物品:早餐、坐車卡、輕便的外套、手表上車后跟同學聊著聊著覺得無聊,就看看書打發(fā)時間,需要的物品:書到達郊游的公園后,跟同學一起放風箏,最后進行簡便午餐,需要的物品:風箏、午餐食物、紙巾、飲用水郊游結束后,將垃圾清理干凈,然后坐車回家。2、想象可能會發(fā)生的特殊情況:天氣太熱出汗、郊游可能弄臟衣服、沒趕上集體的車需要的物品:毛巾、一套干凈衣服、自備零錢是不是很簡便的物品準備依據呢?趕緊告訴孩子吧。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用“尊重”成就孩子的人生》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教育孩子的聽課筆記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育兒心得:孩子的人生課堂 家庭是孩子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個場所,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作為家長,我充分認識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如何確保家庭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為孩子的教育、成長、人生...
中國有句古話:“人前教子,背后教妻”。然而在瑞典,做法卻正相反:人前不教子!這種教子理念和行為,真正體現了父母對孩子的人格尊重! 在瑞典的所見所聞,都讓我們耳目一新。在瑞典人眼中,從孩子降生那天起,便...
祝福是一件能讓人感到溫暖,增進交流的一種方式。從此要背負責任與義務的18歲,我們更應該在生日當天送上祝福。那么怎么送祝福才能顯得更真誠呢?下面幼兒教師教育網小編就收集了“成人儀式上孩子送給自己的人生寄語”,希望能對大家有用。...
傳說上帝給了人一個任務,叫人牽著一只蝸牛去散步。 蝸牛已經在盡力地爬了,但每次只能挪動那么一點點。人拉它,催它,嚇唬它,責備它,甚至踢它,蝸牛仍然不緊不慢地往前爬。人在極端疲憊、懊惱之余,開始向上帝抱...
昨天是星期一,考了一份英語試卷難度還是較大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學習中的不足。晚上把試卷帶回家吃過晚飯準備批閱,這時兒子陽陽(小學一年級)過來看看試卷,我想這也是培養(yǎng)他的一個機會,就叫他拿一支...
最新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