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我的幼兒園的教案。
家庭共育一般是以學校為中心,家庭為輔助來進行教育的!教師在一定情況下要進行家訪,了解情況,以積極正確的教育方式,幫助孩子放飛夢想!那么,家園教育工作中存在哪些問題呢?考慮到您的需要,小編特地編輯了“孤獨的小寶貝”,歡迎閱讀,希望您能閱讀并收藏。
孤獨的小寶貝xx小朋友一歲兩個月了,我?guī)е鴛x小朋友xx小朋友下樓玩。每當看見有只小狗經過,她就開心地大叫著“狗狗,狗狗”,然后追著狗走出好遠,直到狗的主人把狗帶出我們的視線。
身邊一位20多歲的女孩子經過,xx小朋友xx小朋友奶聲奶氣叫了聲“姐姐”,女孩沒理會,徑直走了過去。xx小朋友似乎有些失落,我怕這種情況打擊了她剛剛形成的主動叫人的意識,趕緊安慰她“你聲音小,姐姐沒有聽見”,xx小朋友便轉身去抓路邊的小石塊玩了。
又過了一會兒,又一位穿裙子的女孩經過,xx小朋友趕緊對著女孩大叫“姐姐,姐姐”。女孩很詫異,停住腳步扭頭看了看xx小朋友,對著xx小朋友微微一笑,又轉身走遠了......xx小朋友還對著遠去的背影不停地叫著“姐姐,姐姐”,我只好告訴她姐姐已經走遠,聽不見了。
正在這時,一位白發(fā)老大爺站到單元門口等待開門,xx小朋友一眼看見,一邊往人家那邊走一邊叫著“爺爺,爺爺”,老人確實是聽不見,xx小朋友換了大嗓門高聲叫“老—爺爺”,老人仍未回應,xx小朋友不甘心,又趕快換回“爺爺,爺爺”,但老人肯定沒想到xx小朋友是在叫他,所以等xx小朋友快沖到老人身邊時,老人已進去并關上了單元門。xx小朋友再次失望的轉身看向我,我心里有些酸楚,只能希望孩子主動社交的失敗別對她幼小的心靈造成傷害
YJS21.cOm更多家園共育小編推薦
孩子逐漸長大,對父母的情感依戀也逐漸增強,愈發(fā)不愿意離開家人身邊。但生活中不可避免地會經歷各種離別,媽媽要上班、爸爸要出差……大人總有自己要忙碌的事情,這時,如何讓小小年紀的孩子學會面對分離,戰(zhàn)勝依戀就成了父母首要解決的問題。
1.離別前的準備
提前使孩子的心理有準備,平時注重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
父母在平時應與孩子建立健康的依戀關系,不可對孩子過冷或過熱。孩子對父母的依戀很強烈,讓他們一下子體驗離別,會使依戀受阻,產生分離焦慮,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問題。因此,父母應該在離別前就告訴孩子什么時候會離開、去干什么、什么時候回來等,讓孩子提前有一個心理準備。
充分利用游戲、童話故事或動畫片中有關離別的內容適時教育孩子。
游戲、童話故事以及動畫片中通常都會有一些關于離別的情景,父母在陪同孩子觀看時,應抓住這個機會,把游戲和童話等作為教育孩子的切入點,讓孩子在虛擬的世界中感受和認識離別,再將這種理智慢慢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
2.離別時的疏導
離別不需回避孩子,讓孩子學會直面離別。
有些父母為避免離開時孩子哭鬧的追趕,往往選擇趁孩子不注意時偷偷離開。這種做法其實很不恰當,孩子此時的哭鬧追趕可能是因為害怕失去安全保護的焦慮,或是對愛的需要的一種表現(xiàn)。這種需要是本能,也是兒童心理正常發(fā)展的必要條件之一,對幼兒的成長至關重要。偷偷離開這種做法會讓孩子覺得自己被迫與父母分離,要避免這種傷害就必須讓孩子確信這種危機并不存在。只有讓孩子直面這種現(xiàn)實,切身感受到父母的愛護仍然存在,才能克服離別時的焦慮。
了解孩子各年齡階段的情緒特征,引導他走出不愉快的心情。
兒童在情緒、情感的表現(xiàn)方式上,具有明顯的易沖動、易變換、易受感染、易外露的特點。孩子的喜怒哀樂通常都會寫在臉上,很容易讓人發(fā)現(xiàn)他們情緒的變化。細心的家長察覺到孩子情緒上的變化時,應懷著理解與寬容的心態(tài),應避免以成人的觀念來要求孩子,若強行干涉孩子的行為,如用大吼來扼制孩子的哭鬧,或干脆覺得孩子無理取鬧不予搭理等,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因過分壓抑自己的情感而產生心理疾病或形成不良性格。如果無法制止孩子此時的情緒激動,可設法將他的注意力轉移到其他的事情上去,如給他喜愛的糖果或畫冊等。如仍然無法達到效果,可以直接告訴孩子:“媽媽雖然很心疼你,但這也不可能讓媽媽留下,因為媽媽必須去上班,不用害怕,媽媽不久就會回來的。”只要孩子明白了哭鬧無效,下次離開時他就不會如此了。
3.離別后的安撫
化解孩子的心結,用輕柔的安撫使孩子理解大人。
當家庭中有一方要離開孩子一段時間時,留守家中的一方就要注意做好孩子的安撫工作。一定要及時讓孩子明白離別并不等于永遠的離開,讓孩子確信父母都是愛他的,這一點可以直接用語言表達。真實和坦率能化解孩子的心結,而壓制則只會使焦慮增大。讓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為他解開心結,以及告訴他爸爸媽媽必須離開的原因。
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加強孩子應對離別的心理適應能力。
如果仍感到孩子有悲傷情緒,可為孩子提供可發(fā)泄或轉移其情緒的出口,比如通過游戲、畫畫、講故事或其他活動來擺脫這種消極的情緒。最好是由在家的父親或母親陪著,讓孩子獲得心理上的安慰和對家的信賴,直到孩子主動去從事其他活動為止。
總之,父母要在忽視與遷就間尋求一種巧妙的平衡,若能在理解孩子基礎上加以合理的引導,“離別”也能成為幫助孩子心理成長的契機。
認知與知覺障礙
描述1
正常寶寶:寶寶對一切新鮮事物充滿了好奇,喜歡不停的發(fā)問、探索,喜歡看動畫片,對玩具更是愛不釋手,能用玩具玩出很多花樣,對大小、形狀、顏色、季節(jié)等都有了初步的認識,對很多概念及概念之間的關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孤獨癥寶寶:寶寶對游戲、玩具等不感興趣,而對另外一些東西則表現(xiàn)出特別的偏好,比如車輪、鍋碗瓢盆等圓形物體,生活習慣一成不變,比如堅持要坐固定的位置、堅持使用同一把椅子、走固定的路線、玩固定的玩具,一旦他的秩序被打亂,他會異常煩躁。難以理解各種概念,不懂得如何自由組合、靈活運用各種概念。大多智力低下,但也有些寶寶對數(shù)字、日期、地名、路線等的記憶超常,對音樂十分敏感,能很快地掌握鋼琴、電子琴等樂器的演奏技巧,將來成為所謂的“白癡學者”。
描述2
正常寶寶:寶寶很小的時候就會對聲音、光線、味道、疼痛等等有正常的反應。比如,聽到媽媽的聲音,會轉過頭去尋找;看到顏色鮮艷的物品,會用眼睛去追隨……
孤獨癥寶寶:寶寶對聲音、光線、味道、疼痛等覺容易走兩個極端:或者過于敏感,或者過于遲鈍,表現(xiàn)出對某種感覺有特別偏好或者對某種感覺反應激烈。比如,有的寶寶經常來回踱步、轉圈、反復蹦跳、搖擺頭部,不厭其煩地重復同一個動作;有的寶寶對聲音特別敏感,一聽到某種聲音就會顯得十分恐懼;有的寶寶痛覺遲鈍,經常有自傷行為等等。
孤獨癥自我測試
下面的測試回答“是”計1分,累計達8分以上者,說明寶寶可能有孤獨癥傾向,應及時咨詢就診。
1.對聲音和語言反應遲鈍。
2.與其他兒童一起游戲或交往困難。
3.厭惡學習。
4.對各種危險活動缺乏應有的認識。
5.固守現(xiàn)有的習慣不變。
6.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愿望。
7.常常無緣無故地微笑。
8.不喜歡被人擁抱。
9.精力異常充沛,坐不住。
10.不愿和任何人有目光接觸。
11.過度偏愛某些物品。
12.喜歡旋轉圓形物體。
13.重復、持續(xù)地做某些怪異的動作或玩某些單調的游戲。
14.性格怪僻,對周圍漠不關心。
近年來,外國有學者發(fā)現(xiàn),隨著電視的普及,兒童孤獨癥患者有所增加,多見于3-7歲的兒童。
國外學者經觀察研究后指出,患“電視孤獨癥”的兒童,即使再經過良好的教育,將來仍會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很好地適應社會,也就是說不能像正常人那樣很好地生活。
4歲的小宇,在電視機前一坐就是半天,大大的眼睛只盯著熒光屏,對于其他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不愿意活動,不愿意游戲,不愿意和別人說話……久而久之,他孤獨、怕羞,見外人不敢抬頭,不和其他孩子玩耍做游戲,連公園的搖馬都不愿意坐。
顯然,小宇患上了“電視孤獨癥”。
患“電視孤獨癥”的孩子會——
●長時間地看電視,覺得離不開電視,整天與電視為伴,不關心周圍的事物,對玩具不感興趣,也不喜歡接觸小朋友。
●不看電視就會焦慮不安。
●看電視時不讓別人打擾,還時常模仿電視中人物的動作、語言,能將電視節(jié)目中的故事情節(jié)背得滾瓜爛熟,文不對題地應用于日常生活,有的還出現(xiàn)自言自語等反常行為。
這類患兒性格孤獨,缺乏生活經驗,缺乏學習能力,缺乏責任心,缺乏應對環(huán)境的能力,不能適應社會,情緒波動不穩(wěn)。
原因——
由于兒童的思維能力較差,行為模仿性較強,過多地看電視,可使大量的電視信息深深地滲透到兒童的性格和行為之中。往往是電視看得越多,對兒童的影響越大。
危害——
這些孩子由于處在孤獨之中,既忘記自己的存在,也忘記他人的存在,陷入虛幻的情景之中,常常會想入非非,心理嚴重變態(tài)。
這些孩子由于缺乏學習能力,所以積累不了生活經驗,不會處理日常生活,不會與他人交往,不知道如何對待周圍的事物,沒有適應社會的能力,長大后很容易成為心理不健全的人。
“電視孤獨癥”的防治
●要嚴格控制兒童看電視的時間。尤其是學齡前兒童,每天看電視的時間最好不超過0.5-1小時。
●要選擇適合兒童看的電視節(jié)目。內容要和兒童的年齡相適應。適合兒童看的節(jié)目有動畫片、木偶片、兒童文藝節(jié)目、知識小品、智力競賽等節(jié)目。凡不適合兒童看的節(jié)目,家長應堅決不讓孩子看。
●家長自己要盡可能少看電視。家長中至少要有一個人和孩子在一起,給他講故事、玩游戲,轉移他對電視的注意。
●孩子看電視時,家長應該陪著,給孩子解釋電視節(jié)目中的某些適合孩子的內容,幫助孩子理解。之后,可以讓孩子復述電視內容,培養(yǎng)孩子的分析、表達、記憶和判斷是非的能力。
隨著寶寶的成長,教育相關的問題升級為家庭中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可是當媽不容易,也會犯些小錯誤,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在培養(yǎng)寶寶情商問題上,寶媽常犯的8個錯誤。
1|嚇唬孩子
在生活中,孩子不愿意執(zhí)行媽媽的指令很常見,但是有時候你為了讓他順從,可能會想出一些比較恐怖的事情,來嚇唬孩子,以讓他屈服。
鄰居家的小朋友每次聽到警車鳴笛聲就會哇哇大哭,我感到很奇怪,又一次發(fā)生這樣的事情,通過詢問才知道,原來每次晚上他不睡覺的時候,媽媽都會嚇唬他說“你再不睡覺,警察叔叔就把你抓到黑屋子里關起來”,孩子老老實實的躺下睡覺,曾經這位媽媽還一度為自己的這個方法感到驕傲。但后來發(fā)生的這些狀況,則讓她后悔不已。
這種類似恐嚇的情況在現(xiàn)實中很常見,媽媽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編造謊言,還自以為是善意的謊言,實際上可能造成諸多不良后果。曾經有人呼吁家長,不要再用警察來嚇唬孩子,要讓孩子知道警察是保護他們的,因為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某一天孩子遇到危險,卻不敢向警察求助,讓他怎么辦?
建議:當孩子不想按照你的指令做事情的時候,比如不想上床睡覺,首先給予共情,“寶貝,你現(xiàn)在正玩兒的高興,還不想上床睡覺,對嗎?”他會點點頭,“可是,到了這個時候,挖掘機、罐車都去睡覺了呀,這樣第二天起來干活才有勁兒那”,“我們上床去看看《晚安,工地上的車》吧”,給予引導才是正確的做法。
2|只說不做
上周朋友帶女兒到家里玩,只要兒子拿一樣玩具,她就搶走,兒子換另外一件,她立刻扔下手里的,過來搶這件。朋友對她說“把玩具還給哥哥,不然我就把你的玩具沒收了”,之后就回過頭來繼續(xù)和我聊天,我一般對于孩子的這些事情都不會去管,相信他們可以自己處理好,更重要的是,在自己家里,也不好說什么。接下來孩子仍然搶兒子手里的玩具。
像朋友這樣的行為,屬于典型的“只說不做”,只是一遍遍的威脅孩子不要做某事,卻遲遲不采取行動。這時孩子的想法是“我要嘗試一下這樣做多少次,媽媽才會讓我停下來”,也就會一遍又一遍的挑戰(zhàn)你。
建議:先給予警告“如果你再搶哥哥的玩具,我就把你的沒收”如果他真的又做一次,那么直接把玩具拿走,如果她哭鬧,那么抱著她離開,并告訴她,什么時候停止哭鬧,并且不再搶哥哥玩具后再回去,也就是保持說和做的一致性。只有說到做到,你的話在孩子眼里才具有權威性。
3|和爸爸唱反調
在家庭教育中,往往爸爸表現(xiàn)的過于嚴厲,而媽媽又過于溺愛。
孩子早飯沒有好好吃,爸爸說“不好好吃飯,上午就餓著吧,什么都不要給他吃!”可是媽媽卻擔心孩子挨餓,過了吃飯時間沒多久,媽媽就拿零食給他吃,爸爸不讓吃,卻硬要給,擺明了和爸爸唱反調。
這種雙方不一致的現(xiàn)象,可能導致孩子的雙重人格。如果爸爸再強硬一些,雙方可能發(fā)生爭吵,從而引來家庭的不和諧。如果父母當著孩子的面爭吵,對孩子的影響更加不利,讓他失去安全感,可能產生更多的不良行為。
建議:和爸爸統(tǒng)一戰(zhàn)線,即便有不同的看法,此刻也要和爸爸站在一起,然后私下里和爸爸討論,得出最后大家一致的做法。
4|自己前后矛盾
有些時候是父母雙方對待一件事情的觀點不一致,可是也有的時候,媽媽自己一天內對待同一件事情的態(tài)度卻也有不同,這樣造成孩子的混亂,搞不懂到底是對還是錯。
孩子看電視這個問題,媽媽心情好的時候,可能會說“嗯,寶貝,看會兒電視沒事兒的”,可是一會兒由于某些事兒,變得心情很糟糕,看到孩子在看電視,又說“怎么又看電視啊,眼睛還要不要啦”,媽媽自己前后的矛盾,讓孩子覺得很困惑,到底能不能看電視?原來是要看看媽媽的心情啊。這對于孩子良好行為習慣的養(yǎng)成非常不利。
建議:任何時候,你的態(tài)度和觀點都應該保持一致性,而不是由心情左右。可以提前制定好規(guī)則,以后按照規(guī)則執(zhí)行。比如看電視,提前制定一份看電視的規(guī)則表,每天什么時間可以看,每次看多久,都提前約定好,當孩子想看的時候,統(tǒng)統(tǒng)按照時間表來執(zhí)行。其實,很多時候,孩子要比我們自己更守規(guī)則。
5|誘惑作為獎勵
孩子不吃飯也是讓很多媽媽頭疼的問題,你有沒有這樣做過:
“寶貝,如果你把這碗飯吃完,我就獎勵你一塊巧克力。”通過這種誘惑,來讓孩子吃飯,讓他覺得只要吃飯,就可以得到一塊巧克力,以后每到吃飯的時候,他都可能會說“那你給我拿巧克力來”,或者“今天我不想吃巧克力,你給我買棒棒糖,沒有棒棒糖我就不吃飯”。
這種誘惑不利于吃飯習慣的養(yǎng)成。
建議:適當?shù)莫剟羁梢宰屝袨榈玫綇娀@是對的,但不是作為誘惑。當孩子坐在餐桌旁乖乖的吃飯,表現(xiàn)很好的時候,你可以說“今天寶貝吃飯表現(xiàn)很好哦,沒有亂跑,而且把一碗飯全都吃光了,媽媽真為你感到驕傲?!边@種鼓勵的話,能夠讓孩子真正的喜歡上吃飯,而不是為了得到零食。當然,物質獎勵并不是不能采用,但次數(shù)和時機一定要把握好,以免得不償失。
6|犯錯誤必須受到體罰
很多媽媽覺得只要孩子犯了錯誤,就一定要受到體罰,這樣才能記住教訓,下次才不會再犯。
隔壁家的小男孩有個打人抓人的壞習慣,只要有不順心,就會出手,小區(qū)里的孩子經常被他打哭抓哭,每次媽媽都會狠狠打他的手掌,同時讓他向被抓的小朋友道歉,每次道歉都很順利,可是沒過多久,就又能聽到另一個小朋友被抓哭的聲音。
可見,這種體罰只能暫時的起效,之后又會再次發(fā)生。所以,體罰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那樣有用。
建議:我們的真正目的是改變孩子的不良行為,而非體罰。當孩子打人的時候,及時的制止,并跟他一起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蛟S他打人只是不知道應該如何跟小朋友相處,如何表達自己的情緒,你可以教給他正確的方法,當他做到的時候,并及時給予鼓勵,以此改正不良行為。所以,犯錯誤并不一定要受到體罰,只需要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即可。
7|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
當孩子出現(xiàn)不良行為的時候,媽媽總愛別人家的孩子來說事兒:
“你看看人家明明,這么乖,都不會搶玩具,不會打架,你看看你,你什么時候也能像他那樣?。 ?/p>
這種比較會導致孩子的仇恨,不僅學習不到和小朋友和平共處,甚至會變本加厲,讓結果更糟糕。
建議:對于那些表現(xiàn)好的孩子給予表揚和鼓勵,引起你的孩子的重視,讓他知道什么樣的行為是正確的,是會受到表揚的,這樣才會愿意改正自己的不良行為。是主動去學習好的行為,而不是被你壓制著去學習。
8|帶情緒管教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的行為會讓你很惱火,甚至暴跳如雷,當你的情緒不能受到控制的時候,大腦的反應也只能是最原始的,也就是攻擊,你很可能在盛怒下體罰孩子,而不是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上面我們說到,體罰并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另外,當你發(fā)脾氣的時候,也會將孩子對不良行為的關注轉移到你的憤怒上,讓他覺得害怕,而不是感覺到自己做錯了。我們也常常在說,孩子為什么總是愛發(fā)脾氣?其實這和父母的行為有直接的關系,他會學習你處理問題的方式,當他遇不高興的問題時,也會發(fā)脾氣,可見,在帶有情緒的時候來管教孩子是很不明智的。
建議:當孩子的不良行為讓你憤怒的時候,暫時離開一會兒,讓自己冷靜下來,因為只有冷靜后,大腦才能正常的工作,才能想到更好的解決問題的方法。你對自己情緒的控制,同樣可以影響到孩子,有助于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yǎng)。
每個人都會犯錯誤,孩子會犯錯,我們做父母的也一樣,不用為自己的過錯感到過于內疚,也不用為孩子一時的錯誤感到失望,把犯錯看做學習的機會,給予孩子正確的引導,從而改正不良行為。當然,做到這些并不容易,只要我們盡力去做就ok了。
早一天發(fā)現(xiàn)孤獨癥,寶寶就多一分過正常生活的希望。即便對孤獨癥了解不多,我們仍然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過觀察寶寶的行為特征發(fā)現(xiàn)某些端倪。
由于目前對于孤獨癥還沒有更好的診療措施,加上孤獨癥一般發(fā)病在3歲之前,這個階段正是寶寶大腦發(fā)育的最佳時期,因此,醫(yī)學界普遍認為對孤獨癥患兒進行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心智行為訓練可以幫助寶寶挖掘潛能,通過早期干預的方式幫助寶寶恢復正?;蚪咏!τ诠陋毎Y患兒來說越早發(fā)現(xiàn)越早干預效果越好,因此早期識別孤獨癥便顯得十分重要。
孤獨癥患兒與正常寶寶比較,通常存在明顯差異。下面列出的情景描述了正常寶寶和患有孤獨癥的寶寶之間最明顯的區(qū)別,媽咪可據(jù)此推斷寶寶是否具有孤獨癥傾向。一旦發(fā)現(xiàn)寶寶表現(xiàn)異常,一定要及早就醫(yī),并盡快實施早期干預。
社會性及人際關系障礙
描述1
正常寶寶:不到半歲的寶寶就會注視他人的臉,對他人的逗弄與親近表現(xiàn)出期待與高興的情緒。大約半歲左右,寶寶開始認生,表現(xiàn)為不愿意與媽咪或者親近的監(jiān)護人分離,如果有陌生人靠近,會哭鬧或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不高興。
孤獨癥寶寶:寶寶不會注視媽媽的臉,也不會對人微笑;媽媽給寶寶喂奶時,不將身體貼近媽媽;媽媽伸手抱寶寶時,不會做出迎接的姿勢,眼睛也不正視摟抱他的人,對他人的逗弄與親近沒有反應,對父母沒有正常寶寶的那種依戀行為,父母來了或走了,都顯得無所謂。很少哭,從不粘人,通常比正常的寶寶顯得“乖”很多。
描述2
正常寶寶:周歲之后,寶寶總是像個小影子似的跟著父母或其他親近的監(jiān)護人,模仿他們的動作,并以眼神、動作、簡單的詞句主動與人交流。一旦遇到困難或者感覺身體不舒服、情緒不好等都會尋求成人的安慰。
孤獨癥寶寶:寶寶對父母沒有依戀的感覺,與陌生人相處也沒有畏縮的感覺,更不懂得與人主動交流,遇到困難或者感覺身體不舒服通常也會顯得無動于衷或者不知道該如何尋求幫助。
描述3
正常寶寶:兩歲以上的寶寶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熱衷于各種有趣的游戲與活動,玩玩具和游戲時內容豐富,花樣繁多,并且和其他小朋友玩耍時已經懂得遵循游戲規(guī)則。
孤獨癥寶寶:寶寶對周圍發(fā)生的一切漠不關心,喜歡獨來獨往,不與小朋友一起玩耍;不懂如何玩玩具,不遵守游戲規(guī)則,只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玩耍,對一些不是玩具的物件十分迷戀,特別喜歡作單調、重復的動作,對物品擺放的位置十分敏感,不喜歡任何形式的變化。如果有人試圖改變他,會表現(xiàn)得非常煩躁。有時候也想與小朋友交流,但是不懂得交流技巧。比如,可能突然跑去拍人一下、打人一下或者揪人一下,然后又若無其事地離開。他的行為看起來顯得毫無意義。
言語及溝通障礙
描述1
正常寶寶:在寶寶聽懂話之前,就已經懂得用聲音、動作、表情等來與人溝通,比如餓了、困了、身體不舒服了,都會通過不同的哭聲來表達自己的愿望。寶寶高興了,會咯咯地樂。長期與寶寶相處的媽媽就可以根據(jù)這些差別來判斷寶寶的需求。寶寶再大些就能聽懂不少話,并且開始咿呀學語。
孤獨癥寶寶:寶寶對語言的理解比較困難,也沒有與人溝通的欲望。到了該學說話的年齡,仍然沒有學說話的跡象。
描述2
正常寶寶:兩三歲的寶寶已經會說不少話,而且懂得用語言與周圍的人群進行有效的交流與溝通。對于一些以前沒聽過的句子會很感興趣,并且喜歡模仿。
孤獨癥寶寶:寶寶語言發(fā)育明顯遲緩,對別人的問話常常沒有回應。即便會說話,也不會主動與人交談,卻常常說一些不知從哪里學來的話,比如背誦電視廣告等等。但是僅僅是說說而已,對他所說話語的真正含義根本不了解,也不懂得在什么樣的場合使用這些語言。他們常常用詞不當,分不清你我他,或者反反復復說著同樣的句子,語言生澀呆板,很少有溝通與交流的性質,讓人不知所云。
一個兩歲多的男孩,被診斷患有孤獨癥。他一直只會重復簡單的詞語,還時常發(fā)出怪聲。在經過幾個月的專業(yè)康復訓練后,孩子會叫爸爸媽媽,會和老師說再見了。
在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這樣的例子時常發(fā)生。2006年底,該院兒??祻涂崎_設了兒童發(fā)育行為專科門診,專為孤獨癥的患兒開展短期康復訓練,并為家長進行理論培訓。醫(yī)生們想通過一年多的實踐告訴更多的家長,千萬別以為孤獨癥的孩子只能永遠緊鎖心門。及時為他提供長期高效訓練,這些“天使的孩子”溝通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耐心“狠心”幫助康復
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yī)院兒保康復科主任徐秀坦言,不少家長初來就診時,對孩子的好轉并無信心。事實上,比起一般孩子,孤獨癥的孩子視覺能力和機械記憶能力更強,利用他們這方面的優(yōu)勢進行訓練,能夠有效地助其改善癥狀。
例如,為了讓孤獨癥的孩子學會注視別人的眼睛,家長可以分“三步走”。先告訴他“寶寶,看媽媽的眼睛”,并將一塊糖放在兩眼之間,吸引他注意,等到他抬頭的時候,就把糖給他作為獎勵;完成這一步后,將糖放進口袋里,同樣等孩子抬頭之后,掏出糖給他;漸漸地,家長會發(fā)現(xiàn),即使不給糖,孩子也已經會在你呼喚他名字的時候有反應。
在徐秀看來,孩子康復過程中,家長千萬不能沒有信心,持之以恒最重要。與此同時,為了幫助孩子建立生活規(guī)則,有時家長還得“狠狠心”。孩子不愿按照家長指令做事,更有一些孩子有攻擊傾向,必須與人隔離。這時,任憑他們哭鬧,家長也要堅持原則。孤獨癥孩子觀察能力出眾,家長可以將用餐、洗漱、游戲等各個生活場景拍成照片,引導孩子行動。研究發(fā)現(xiàn),這些照片往往能有效幫助孩子們建立他們的“程序日程表”。
2至5歲干預最佳
孩子過了兩歲、三歲,一直不會說話,有些老人認為這是“貴人語遲”,沒什么要緊。徐秀告訴記者,2至5歲是孤獨癥患兒的早期干預最佳時期,但遺憾的是,一些錯誤的育兒觀點往往耽擱了孩子的病情。她提醒家長,如果孩子出現(xiàn)以下癥狀,請盡快帶孩子就診:
-語言發(fā)育遠遠落后于同齡兒童,同時缺乏用肢體語言交流能力
如,不會用手指指物體給大人看或用眼神交流來表示需求,而更喜歡直接拖大人的手去拿需要的東西;不會用“點頭”表示“要”;“搖頭”表示“不要”。
-喜歡單獨玩耍,跟其他兒童難以相處
-不喜歡目光接觸
-喜愛轉動物體,如自己轉圈,或看轉動的電風扇和輪子
-不怕陌生人和陌生的環(huán)境,對真正的危險沒有恐懼感
-對周圍的事或人漠不關心
-聽力沒有問題,但對外來聲音,如叫他名字、簡單指令,沒有反應
-對玩具不感興趣,極度迷戀自己的手
-不正常地特別喜歡某一物件
-不懂得回答簡單的問題,只會重復別人的話語
-不會好好地玩玩具,拿到玩具就放嘴里咬、嗅,或拿在手里不停地轉動,排列所有的玩具
-極度喜歡廣告、天氣預報,卻對一般動畫片不感興趣
情緒,是人各種的感覺、思想和行為的一種綜合的心理和生理狀態(tài),是對外界刺激所產生的心理反應,以及附帶的生理反應,如:喜、怒、哀、樂等。孤獨癥兒童在思維方式、人際關系處理以及語言溝通等方面存在著障礙,以至于出現(xiàn)各種不同程度的情緒問題。但是作為孩子的訓練者和家長一定要認識到正確認識和處理孤獨癥兒童的情緒問題是一切教育和訓練活動的基礎。因此,在日常的訓練中做好孩子的情緒調整就顯得格外重要。
在日常的教育訓練中孩子的情緒問題產生的主要原因有:
第一,需求未被滿足
由于孤獨癥孩子在表達和交往上存在著障礙,致使許多涉及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不能被別人了解而未被滿足,因此孩子對大人會以情緒作為一種警示和發(fā)泄。
第二,被要求做不愿做的事情
許多孤獨癥孩子都比較“懶”,他們習慣沉溺于自己的活動和“游戲”中,當他們被別人強行的從自己的世界拉出來還要被迫或被要挾著進入另一個世界的時候,他們除了發(fā)脾氣別無選擇。
第三,身體疾病
有的孤獨癥兒童有不同程度的腦部機能障礙(如腦波異常等),腦波異??赡軙顾麄兡涿畹卮蝾^或者哭鬧等等,也可能因為其他病變(如:牙痛、感冒、頭痛、肚子痛等等)無法表達而導致情緒的發(fā)生。
對孩子的情緒問題處理的主要對策有:
第一,仔細觀察現(xiàn)象,準確分析原因。
致使孩子產生情緒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很復雜,找準原因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次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找到原因之后再采取相應的解決措施。
第二,內因決定作用,外因指導內因。
由于語言交往障礙,許多孩子不能正確并恰當?shù)谋磉_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因此教會孩子運用適合其自身能力的正確的表達方式,為孩子和他人之間架起一座溝通的橋梁,這對于許多孩子情緒的調整起著決定作用。
第三,及時調整情緒,適當宣泄情緒。
孩子有了情趣時,大人要做的是及時幫助孩子調節(jié)情緒,切忌讓孩子在心里積壓太多的負面情緒,時間久了會發(fā)生意想不到的嚴重后果,此外還可以幫助孩子適當?shù)男骨榫w,例如多帶孩子去做他喜歡的運動,帶他去他喜歡的地方,做他喜歡的游戲等等。
兒童孤獨癥又稱兒童自閉癥,與兒童感知、語言和思維、情感、動作以及社交等多個領域的心理活動有關,屬于發(fā)育障礙。很多國家對兒童孤獨癥的患病率進行調查,加拿大為萬分之十,美國為萬分之四,日本為萬分之七。我國尚未進行流行病學調查,從有關臨床病例的統(tǒng)計中發(fā)現(xiàn):男性發(fā)病率高于女性,比例大約為5.1左右。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一些有趣的現(xiàn)象:兒童孤獨癥患者的父母具有較高的社會經濟地位;在孿生子女中,單卵孿生子中若有1個患孤獨癥,另一個的患病率高達36%左右,而雙卵孿生子中卻沒有這種現(xiàn)象。這說明孤獨癥的發(fā)生與遺傳有一定的關系。
最新醫(yī)學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患者腦中鴉片素含量過多,故常出現(xiàn)孤獨、麻木癥狀和感情交流障礙等。到目前為止當前有多種病因學說,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兒童孤獨癥,尚未明確。
兒童孤獨癥常見以下行為特征:
(1)與周圍人的情感交流受限,孤獨癥患兒不同程度地分不清親人或陌生人,在與人交往過程中,不望對方的臉,回避眼光的接觸。喜歡獨處,一人玩反而自在,缺乏同情心。
(2)保持固定生活模式:對生活環(huán)境要求刻板,家具的移動,以至飲食起居的改變都會引起他們情緒變化,比如:發(fā)怒或恐慌,有些患兒嚴重得甚至連吃飯時坐的位置、碗和筷放在什么地方,甚至上廁所用哪個便池都不能改變。
(3)言語障礙,兒童孤獨癥患者多言,但領會能力低,常用詞不當。發(fā)音不正,發(fā)出怪腔怪調。
(4)孤獨癥患兒常坐不住,活動過度,以腳尖走路。他們的注意力分散,習慣東張西望,或作伸頸、裝相等怪異姿勢。
一般來說,具有以下三個基本特征,就可診斷為兒童孤獨癥:
(1)對人普遍缺乏情感反應,嚴重影響社會性相互作用;
(2)語詞性和非語詞性交往和想象性活動嚴重減少;
(3)刻板、重復或儀式性行為,嚴重約束生活活動。通過治療,可減少行為癥狀、促進發(fā)育,常見的治療方法有:游戲、擁抱、家庭、藥物療法等。
所以有不少孩子被他拉下馬,也和他一起做起小動作。因此說實話對于這樣的孩子,老師還是挺頭疼的,自己學不會,還影響周圍的人。盡管我一直克制著自己的情緒,但在一天的中午,我看著他寫的滿紙的錯字,就真的動了氣。
“你必須都訂正對了,我才有可能讓你回家吃飯。”我聲色懼厲地說。小斌的眼睛里開始蒙上了淚水,隨即大滴大滴的眼淚就落了下來?!澳棠淘诘戎页燥埬兀 彼呧止局呌孟鹌げ良埳系腻e字。我看著他心想:我要是你奶奶呀
,就根本不給你飯吃。過了一會兒,小斌的奶奶真的來了,她趴在教室的窗戶上望里看。我出來對她說:“我留小斌了,他什么都不會,今天必須全部訂正對才能走。你們家也得管管他的學習呀!”奶奶滿臉的風霜,一頭殘雪似的的白發(fā),她對我說:“我不識字,他爸爸媽媽離婚以后,就沒人管他學習了。老師真讓您費心了,我好好謝謝您了?!闭f完她竟向我鞠了一躬。我立刻不知所措起來,語氣緩和地說:“奶奶您先回家,一會兒我就讓他回去。”
奶奶走了,沒多久她又來了,挎了個小小的竹籃子,她為小斌送飯來了。她對我說:“讓他在這踏踏實實改吧!”我對小斌說:“那你先吃飯吧!”奶奶就一樣一樣地往課桌上端,我很詫異,奶奶干的稀的葷的素的端出了五六樣,然后就坐在對面看著小斌吃,一臉幸福的樣子。
我的心里很不寧靜,在別人眼里垃圾似的的小斌,在奶奶眼里卻是寶貝一樣??粗麄儌z,我突然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一個孩子在學校里只是百分之一,而對于他的家庭他的親人來說卻是百分之一百。兩個數(shù)字之間的關系,為人師的我何曾認真地掂量思忖過?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孤獨的小寶貝》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教育孩子的方法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中班我的幼兒園的教案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主題名稱;快樂小寶貝 主題說明 ——媽媽媽媽,幼兒園里有我喜歡看的動畫片嗎? ——爸爸媽媽是不是陪我上幼兒園呀? ——幼兒園的老師漂亮嗎? ——幼兒園的小朋友會不會做我的好朋友? 上幼兒園啦!在家里倍...
導讀:寶寶感到不快樂的時候會啼哭,不快樂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有一個就是渴望爸爸媽媽的撫摸和擁抱。另外,寶寶還非??释佑|外面的世界,多出去走走,也會帶給他很多快樂。 快樂,是父母送給小寶貝最好的禮物。怎...
人家都說,獨生子女是小寶貝。可我盡管是獨苗苗,爸爸、媽媽卻一點兒不嬌慣我。譬如,我要買新衣裳、新皮鞋,他們就教育我要樸素些;我要看電視,他們限定我每天不超過1小時;我要吃零食,他們說這樣既花錢又影響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