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

發(fā)布時間:2023-06-24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

當我們有心事時就會悄悄的寫在本子上,作文可以讓我們更好地去表達某些情感。一篇優(yōu)秀作文的完成一定少不了平常的練習,優(yōu)秀的作文一般的結構框架是怎樣的?小編花時間特意編輯了悲劇的誕生讀后感,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請關注本站。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1】

“那世間最好的東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就死?!边@是來自希臘的古老神話,是古希臘人的民間智慧,是大哲筆下希臘悲劇的民間來源。

悲劇如尼采所云,是一種個體生命的本質,是對再偉大的個體也終將歷經苦難而結束其生命歷程的一聲悲嘆;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快感,而這悲劇的快感正是從那種認識到生命意志的虛幻性的聽天由命感中產生的。因為聽天由命,因為極早地知道了結局,才會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才會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將生命的欲望與強度肆意發(fā)揮到無窮,在世間萬物的本質——音樂的驅駛下把靈魂唱出,竟也壓制住了那駭人的悲嘆,澎湃出了悲劇的主旋律。每當個體在瞬間的毀滅中涅槃成為太一世界萬物眾生的一部分,悲劇也便從此刻升華了。

這古老的悲劇,正是日神與酒神兩位大神的產物,日神沉湎于壯麗的夢境,外觀的幻覺,認為這可以令個體在苦難中忘記苦難,在黑暗里發(fā)現光亮。酒神卻總是醉醺醺,瘋癲癲,胡言亂語間便已道破世間一切真理,帶領其追隨者在真理間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為尺度前進向已注定的終點。兩位大神,兩名性格迥異的畫家,終是無法背離音樂的本質約束,便在音樂的畫板上各自揮灑。兩種性格雖有爭端卻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進,于是希臘悲劇便擁有了酒神的本質,日神的語言與形象,以及太初所賦予的音樂靈魂。

這究竟是上蒼所賜予古希臘人的還是他們民間智慧的歷久沉積?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說,就像沒有人分得清古希臘人與悲劇而言到底是什么關系一般。他們是觀眾,是演員,是服從于悲劇的歌隊,也是悲劇所述的英雄。也許世界上本沒有看戲與演戲之分,每個人都需在人生的舞臺生表演一出希臘悲劇,區(qū)別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縮,因為他們不是古希臘人。只有古希臘人才能把悲劇演繹出日神與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劇中窺見宇宙的深處。

只是古希臘人已不再,酒醒日墜,悲劇已死。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2】

尼采的《悲劇的誕生》不急不慢地看完兩遍,有人說看尼采的著作有強烈的快感,這本書尤其如此。因為激情的掙扎而充滿熱血,有非常鮮明的青春印記,觀點尖銳獨到,不,是驚世駭俗,當然還有意氣風發(fā)和作為尼采第一本著作的生澀。但這也是他思想的開始,以后的論斷都源于這部著作,或改變,或變形,或擴大,或深化

在尼采的世界觀里,世界的真理是無常和殘酷的,任誰見了都了無生趣。但是,不同于叔本華停留于悲觀主義,尼采以滿腔的勇氣要超越悲觀主義,尋找生的意義。他把眼光放在了所有民族的典范古希臘文化,攫取了日神與酒神兩種藝術形態(tài),并把酒神奉為最高的神祗。在他看來日神和酒神兩種沖動都源于世界的真理,但是日神是希臘人用來掩蓋殘忍現實的美好形象,因為靠著日神的幻影保護,才免于直視血琳琳的真相,才能引誘人有活著的強烈欲望。但酒神卻直接映出赤裸裸的事實。在酒神精神里的人,個體化原理崩潰,無生存意志,處于無意識的極大痛苦及無比快樂中。

而悲劇的誕生就在日神與酒神的碰撞中,日神的月桂碰了醉酒者,讓他的無意識感受得于形象化、概念化,而他才得于看見。所以,希臘悲劇開始只是歌隊,酒神的信徒們沉溺在酒神精神里,主角酒神只是被假設在場。后來酒神才被具體化為形象出現在舞臺,而歌隊則改為用于隔絕外部世界的屏障,但仍保留酒神信徒的性質。只是后來,酒神精神被驅逐后,歌隊就退化為無關緊要的陪襯。

尼采驚世駭俗的言論在于悲劇的破滅解釋,日神與酒神的觀點只能算是獨特視角。本來日神與酒神精神都直接來源于大自然的感受,無關個人知識和經驗,是大自然的回響。但是當科學觀歷史觀追究因果關系和證據的時候,神話就破滅了。酒神賴以生存的樂土也就被毀了。

酒神精神被蘇格拉底的理解然后美,被世人無窮的求知欲和貪念逼到了黑暗的深淵。反抗酒神的結果也斷送了日神藝術,之后所追求的藝術都是無生命的仿造品。這完全是反理性,反科學,反學術的極端態(tài)度。此話一講,思想界學術界的極端憤怒使它對尼采這部得意之作保持沉默3個月之久,才爆發(fā)了浩蕩的聲討。

尼采看到悲劇文化的毀滅留下了巨大的空白,但他當時有完全的信心預告此精神將在德國高貴性格中再生。而被寄予希望者是當時與他有熱烈友情的音樂家瓦格納,他的音樂體現了世界的聲音,召喚神話,喚醒沉睡的悲劇文化,到達歌德、席勒等都未達到的地方,接過古希臘人的文化旗幟。

他認為從日神、酒神、蘇格拉底延伸出三種人:一種人被蘇格拉底式的求知欲束縛住,妄想知識可以治愈生存的永恒創(chuàng)傷;另一種人被眼前飄展的誘人藝術美之幻幕包圍??;第三種人求助于形而上的慰藉,相信永恒生命在現象的漩渦下川流不息,他們借此對意志隨時準備好更普遍甚至更有力的幻影保持沉默。當然他說這三個等級屬于天賦較高的人,他們懷著深深的厭惡感覺到生存的重負,于是挑選一種興奮劑來使自己忘掉這厭惡。

尼采說《悲劇的誕生》是一部年青人勇氣和年青人的憂傷的青年之作,即使似乎折服于一個權威并表現出真誠敬意的地方,也仍然毫不盲從,傲然獨立。他是一個可愛的叛逆者,這權威可以說是瓦格納,也適合叔本華。崇拜偶像卻個性倔強地保持自己的獨特性,真心崇拜,真心迷戀,可也是真心叛逆。后來尼采與瓦格納友情破裂,與寫《悲劇的誕生》迷戀心境不同的是,后來他頻頻抨擊瓦格納,不但不把最高藝術形態(tài)悲劇文化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還稱他為浪漫主義的虛弱者,而且認為錯識瓦格納是本書最大的錯誤。當然他與叔本華也決裂了,還有他大學時代不惜轉學追隨的導師李契爾因為對此書與社會一同沉默,讓他難于接受,反應亦異常激烈,發(fā)出了一封語氣傲慢的信。

如果說,古希臘人永遠是孩子,尼采也是個孩子。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3】

摘要:尼采的悲劇哲學是西方美學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他雖繼承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哲學,但卻自成體系?!侗瘎〉恼Q生》是尼采的代表作之一,是處女作,也是其哲學思想的開端。本文是在閱讀1986年版三聯(lián)出版社出版的《悲劇的誕生尼采美學文選》后所寫的讀后感,將從叔本華、尼采的哲學思想入手剖析,繼而探究《悲劇的誕生》這本著作,也將對該書中的日神文化、日神精神、日神沖動和酒神文化、酒神精神、酒神沖動加以分析,最后將涉及叔本華和尼采對權力意志的不同看法。

關鍵詞:叔本華,尼采,悲劇哲學,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權力意志

一、叔本華的哲學理論

(一)作為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認為哲學是無前提的,也是最普遍的知識。哲學與科學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在他看來,科學要問的是為什么,而哲學首先問什么。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世界是什么,同時,哲學必須是普遍性的知識,它將我們作為認識主體本來就有的直觀知識抽象化、明晰化,這就是哲學任務。[1]

康德哲學使叔本華擺脫了樸素的實在論,而是首先從主體和客體的依存性出發(fā)來看待世界。他談到的表象和意志的區(qū)分,實際上對應的就是康德的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區(qū)分。

叔本華認為,要探討世界是什么這個問題,應從表象出發(fā)。世界是我的表象:這是一個真理,是對于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只有人能夠將他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罷了。[2]在這里,叔本華十分重視身體的作用,這對其作為意志的世界的哲學觀點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作為意志的世界

世界絕不僅僅是表象,在康德那里,現象與自在之物得以區(qū)分,但現象界是可通過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認識的,而自在之物則不可。叔本華的意志學說則是為了認識這個自在之物。在叔本華的哲學里,這個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質。在解釋這個重要命題時,叔本華是從身體入手,但其的主要觀點則是意志甚至是整個自然的內在的本質,且意志是不可分的。意志不同于表象,所以叔本華也提到意志作為自在之物是在具有各種形態(tài)的理由律的范圍之外的,從而就簡直是無根據的[3]

二、尼采的哲學理論權力意志

在尼采看來,權力意志也是一種強力意識,這里的含義是盡力肯定、把握意志;是一種充分的肯定。雖然尼采對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哲學有些許的繼承,但是,他并認同叔本華對表象和意志進行區(qū)分。在他看來,表象就是所謂的本質。

權力意志是尼采哲學的核心思想,它是一個匿名的過程;需要釋放與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這就是一種主人意識,即要做主人,要擁有支配力、權力,保持自身;權力意志也是一種求真一直,我們要理解,在尼采的眼中,真理不是純粹的、客觀的、絕對的而是虛構的、錯誤的,在認識與權力意志的關系中,權力意志是第一原則;權力意志也是永恒輪回的,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毀滅、循環(huán)往復,在永恒輪回的過程中,權力意志是有限的、守恒的、循環(huán)的、沒有目的的。

三、悲劇的誕生

在未閱讀《悲劇的誕生》時,通過多方面的理解,我以為這是一本蘊含尼采悲劇美學觀點的著作,尼采通過古希臘輝煌的藝術歷史講述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從二者沖突中剖析悲劇的誕生。但在閱讀過本書以及相關的二手文獻后,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本解釋希臘悲劇起源、通過希臘悲劇而探討悲劇本質的美學著作,而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哲學著作,一本由美學通向哲學的著作。

在探究本書的寫作背景時,我們不難發(fā)現:1870年,尼采參加普法戰(zhàn)爭無疑推動了該書的成形。1870年,尼采參加普法戰(zhàn)爭的精力和痛苦感受,進一步推動他向總體生命哲學邁進,,迪奧尼索斯和阿波羅的形象不斷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對非常不同的希臘神袛,而是指在歷史上,在藝術和生存中極不相同的兩種巨大力量。[4]尼采的悲劇旨在建立,建立一種不同于希臘世界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的觀念,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剖析的觀念。

四、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

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無疑是《悲劇的誕生》一書中最惹人關注的重點。在我看來,只有理解的酒神沖動,才能理解尼采的悲劇哲學,才能理解尼采哲學。

所謂日神沖動首先是指本體性的生命意志表現為具體事物的沖動,這種沖動創(chuàng)造出包括天地萬物在內的整個現象世界;所謂酒神沖動是本體性生命意志否定,消滅具體事物和現象世界的沖動,而所謂酒神世界,便是本體性的意志世界本身。[5]這是對日神沖動、酒神沖動最普遍的認識了。

我的理解便是,日神沖動創(chuàng)造現象世界,但是它是刻板的,沒有生命的。而酒神沖動雖然在消滅、破除現象世界確是時時創(chuàng)新,有著生命力的。如果一成不變又怎會有生命力?只有毀滅再創(chuàng)造才可以實現生命的永恒。其實也可以說日神沖動和酒神沖動都是意志下的不同表現,日神沖動是意志的肯定性,酒神沖動是意志的否定性。有沖突才會有新生。其實,日神藝術與酒神藝術在相互爭奪優(yōu)勢地位和主導地位時,二者之間也是互相需要的,就像尼采本人說道我們必須把希臘悲劇理解為不斷重新向一個日神的形象世界迸發(fā)的酒神歌隊。[6]

五、權力意志

(一)意志主義

意志主義是對黑格爾理性主義哲學的全面反動:在存在論上,意志主義義務目的的意志沖動代替了理性,認為生命和世界的本質是意志;在認識論上,意志主義以直觀代替了理性認識,認為只有通過直觀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認識僅僅是一直發(fā)展到某個階段的產物,是意志的工具;在人生論上,意志主義以個體主義和悲觀主義代替了歷史主義和樂觀主義。

叔本華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尼采的權力意志使得二位成為了意志主義的重要代表。

(二)叔本華和尼采的不同意志

叔本華主張通過自我意識和藝術直觀把握意志本身,在他看來,意志是單一的,沒有任何理由的,盲目的,是一種悲觀、饑餓意志。在上文提到過,尼采的權利意志是一個永恒輪回的過程,這恰恰體現了生命的價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尼采雖然與叔本華一同關注意志,但二者的一直觀念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只有理解了他們之間的相同處、不同處才能了解《悲劇的誕生》的背景,才得以真正讀懂這本著作。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4】

讀《悲劇的誕生》有感2000字

在《悲劇的誕生》里面尼采說明了悲劇的本質:渴望消弭個體的界限,融入作為存在之母的太一所充溢著的原始痛苦與喜悅的激蕩中的趨勢,通過在個體的形象與言辭中以對外觀的夢境式觀看獲得拯救。從酒神精神中產生的泯滅個體存在界限的沖動在莊嚴靜穆的外觀中得到調和,這就誕生了悲劇藝術。尼采把蘇格拉底視作這種悲劇藝術的儈子手,認為蘇格拉底所代表的對絕對真理的不懈尋求使人不再能夠理解悲劇蘊含的內在酒神因素,并且要求從邏輯的,世俗化的立場看待悲劇,從而把悲劇同占卜活動一起視作非理性的迷狂加以摒棄。蘇格拉底代表了一種致力于認識世界的科學精神,然而康德和歌德這些近代思想家卻也已證明了這種絕對化的認識本身存在著一條不可客服的界限,即科學精神所能達到的真理永遠無法觸及現象世界的對立面,它至多能揭示抽象的概念,即后于事物的普遍性,但對于音樂精神所潛藏的存在的真正內核,即先于事物的普遍性,科學認識無能為力。因此蘇格拉底式的樂觀主義,即相信真理的普遍啟蒙和利用真理改善存在的樂觀信念一旦遭遇它的這一界限,就立即轉變?yōu)橐环N頹廢的悲觀主義,只徒然在種種現代的非審美藝術中聊以慰藉。尼采順著這條線索展開了對現代藝術和審美理論中的道德取向與形象化風格的批判。他認為批評家所持有的道德論調建立在對酒神音樂的徹底喪失理解中,而近代歌劇及牧歌的流行則反映了把音樂當做是形象的摹本的藝術理解,這種理解使音樂完全脫離了要求融入存在之整體狂歡的酒神根基,從而只能導致一種孱弱退化的藝術形式。

尼采認為音樂同神話有著同一的根基,即酒神精神,它為悲劇素材提供了內在而原始的沖動,這種沖動包含著否定人的個體化存在的條件,從而否定奧林匹斯諸神所代表的那種與自然的諧秩序,力圖恢復原始的提坦神對無限力量的渴望,并且在這種對力量的追求中因為與自然發(fā)生沖突而招致毀滅。值得注意的是尼采對酒神精神的說明與柏拉圖的《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的講辭存在著驚人的相似性:阿里斯托芬講述了一個人類起源的神話,在他的故事中人類有著一個同奧林匹斯諸神不同的宇宙諸神的始祖,原初的人類十分強大,渴望向奧林匹斯諸神發(fā)起挑戰(zhàn),但被宙斯劈成兩半而遭到削弱,但他們對原初完整性的渴望卻通過愛欲保存了下來,在這種對完整性的渴望中同時包含著對強大力量與反抗諸神的渴望。在《悲劇的誕生》里尼采從沒提到這一相似性,而他對阿里斯托芬的提及也僅限于引用后者對蘇格拉底的批評。阿里斯托芬在《云》里面把青年時期的蘇格拉底描述成熱衷于自然奧秘和修辭術的智術師形象,喜劇對蘇格拉底提出了如下兩項指控:瀆神罪(蘇格拉底否認宙斯的存在)和敗壞青年(蘇格拉底教導青年毆打自己的父親)。在劇中蘇格拉底對其青年弟子的培訓是通過代表兩種相反生活方式的正理與歪理的爭辯而完成的。正理代表了馬拉松老戰(zhàn)士時代的生活:主張嚴格的健身運動,克制情欲與享樂獲得,遠離政治和市場。而歪理代表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頹敗階段的狀況:沉浸于荒淫無度的享樂生活中不能自拔,并且熱衷于修辭術和政治。正理與歪理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埃斯庫羅斯和歐里庇得斯之間的對立:正理主張的生活類似于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悲劇角色簡單的性格與言辭描寫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與充斥苦難的命運之間的對照;而歪理所推崇的修辭術顯然代表了歐里庇得斯及阿伽通這些新悲劇詩人的那種細膩化的描寫風格。然而問題在于正理與歪理都不足以代表《云》劇中蘇格拉底的生存方式:主張修辭術的同時過著完全禁欲的生活,而同時正理與歪理任何一方也都不代表阿里斯托芬本人的立場。

在尼采把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作為希臘藝術的頂峰所進行的分析中,融合了《云》中正理的觀點(它幾乎就是尼采所分析的充當日神式外觀的悲劇角色在現實中的代表)與《會飲》里面阿里斯托芬講述的原初人類的神話。對于這兩個關鍵性文本,尼采在書中幾乎是徹底沉默的。假如我們把《云》中出現的那個專注于自然奧秘并且熱衷修辭術的青年蘇格拉底形象,視作阿里斯托芬站在城邦諸神的角度對蘇格拉底忽略城邦正義的批評,那我們仍舊可以提出兩個疑難:首先,阿里斯托芬對青年蘇格拉底的指控被尼采引用作為對哲人蘇格拉底乃至柏拉圖作品的指控,這種對象偷換是否合理;其次,阿里斯托芬本人對城邦諸神與哲學的關系持何種看法,在《云》中無法窺見端倪。另一方面,在《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的講辭與尼采的酒神精神之間存在著極大相似性,那么《會飲》中蘇格拉底的講辭與阿里斯托芬的講辭之間的關系在何種程度上同樣適用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換句話說,假如柏拉圖在《會飲》中說明了諧劇與哲學之間的關系,那它能否用來探究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實質?《會飲》中蘇格拉底引述了他與弟俄提瑪關于探索愛欲的對話,按照施特勞斯的劃分,在對話的中間部分,愛欲被解釋為對永遠擁有善的渴望,而這一渴望體現在欲求在美的身體中生育的欲望。愛欲是對善的愛而不是對屬己之物的愛,是因為如果自己身體的某部分是壞的,那我們寧愿砍掉它。而《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的講辭正好提出了一種對原初的整全存在的渴望,因而在這里蘇格拉底強調善本身高于渴望整全存在的屬己之愛。而在渴望通過生育而獲得不朽之中,美的身體只作為生育行為的誘餌存在,于是蘇格拉底又用對不朽性的渴望超越了對美的外觀的渴望。我們對比尼采在書中對悲劇論述,可發(fā)現悲劇中的英雄體現了一種透過其毀滅命運融入混沌一體的內在趨勢與其清晰明朗的行動與言辭所構成的存在形象之間的張力構成對立面的二者似乎在弟俄提瑪對話的第二部分全部遭到了降低,那么在蘇格拉底講辭的最后一部分他又說了什么呢?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5】

一、叔本華的哲學理論

(一)作為表象的世界

叔本華認為哲學是無前提的,也是最普遍的知識。哲學與科學有著根本性的差異。在他看來,科學要問的是“為什么”,而哲學首先問“什么”。哲學的根本問題是“世界是什么”,同時,哲學必須是普遍性的知識,它將我們作為認識主體本來就有的直觀知識抽象化、明晰化,這就是哲學任務。

康德哲學使叔本華擺脫了樸素的實在論,而是首先從主體和客體的依存性出發(fā)來看待世界。他談到的表象和意志的區(qū)分,實際上對應的就是康德的'現象與自在之物的區(qū)分。

叔本華認為,要探討“世界是什么”這個問題,應從表象出發(fā)?!啊澜缡俏业谋硐蟆哼@是一個真理,是對于任何一個生活著和認識著的生物都有效的真理;不過只有人能夠將他納入反省的、抽象的意識罷了?!痹谶@里,叔本華十分重視身體的作用,這對其作為意志的世界的哲學觀點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作為意志的世界

世界絕不僅僅是表象,在康德那里,現象與自在之物得以區(qū)分,但現象界是可通過直觀形式和知性范疇認識的,而自在之物則不可。叔本華的意志學說則是為了認識這個自在之物。在叔本華的哲學里,這個自在之物就是意志,它是世界的本質。在解釋這個重要命題時,叔本華是從身體入手,但其的主要觀點則是意志甚至是整個自然的內在的本質,且意志是不可分的。意志不同于表象,所以叔本華也提到“意志作為自在之物是在具有各種形態(tài)的理由律的范圍之外的,從而就簡直是無根據的”

二、尼采的哲學理論——權力意志

在尼采看來,權力意志也是一種強力意識,這里的含義是盡力肯定、把握意志;是一種充分的肯定。雖然尼采對叔本華的意志主義哲學有些許的繼承,但是,他并認同叔本華對表象和意志進行區(qū)分。在他看來,表象就是所謂的本質。

權力意志是尼采哲學的核心思想,它是一個匿名的過程;需要釋放與保持自己的生命力,這就是一種主人意識,即要做主人,要擁有支配力、權力,保持自身;權力意志也是一種求真一直,我們要理解,在尼采的眼中,真理不是純粹的、客觀的、絕對的而是虛構的、錯誤的,在認識與權力意志的關系中,權力意志是第一原則;權力意志也是永恒輪回的,它自我創(chuàng)造、自我毀滅、循環(huán)往復,在永恒輪回的過程中,權力意志是有限的、守恒的、循環(huán)的、沒有目的的。

三、悲劇的誕生

在未閱讀《悲劇的誕生》時,通過多方面的理解,我以為這是一本蘊含尼采悲劇美學觀點的著作,尼采通過古希臘輝煌的藝術歷史講述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從二者沖突中剖析悲劇的誕生。但在閱讀過本書以及相關的二手文獻后,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一本解釋希臘悲劇起源、通過希臘悲劇而探討悲劇本質的美學著作,而是一本毋庸置疑的哲學著作,一本由美學通向哲學的著作。

在探究本書的寫作背景時,我們不難發(fā)現:1870年,尼采參加普法戰(zhàn)爭無疑推動了該書的成形?!?870年,尼采參加普法戰(zhàn)爭的精力和痛苦感受,進一步推動他向總體生命哲學邁進,……,迪奧尼索斯和阿波羅的形象不斷浮現在他的腦海中,對他來說,這不僅僅是一對非常不同的希臘神袛,而是指在歷史上,在藝術和生存中極不相同的兩種巨大力量。”[4]尼采的悲劇旨在建立,建立一種不同于希臘世界的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的觀念,這是一種新的文化觀念。也是需要我們去理解、剖析的觀念。

四、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

日神文化與酒神文化無疑是《悲劇的誕生》一書中最惹人關注的重點。在我看來,只有理解的酒神沖動,才能理解尼采的悲劇哲學,才能理解尼采哲學。

“所謂日神沖動首先是指本體性的生命意志表現為具體事物的沖動,這種沖動創(chuàng)造出包括天地萬物在內的整個現象世界;所謂酒神沖動是本體性生命意志否定,消滅具體事物和現象世界的沖動,而所謂酒神世界,便是本體性的意志世界本身?!盵5]這是對日神沖動、酒神沖動最普遍的認識了。

我的理解便是,日神沖動創(chuàng)造現象世界,但是它是刻板的,沒有生命的。而酒神沖動雖然在消滅、破除現象世界確是時時創(chuàng)新,有著生命力的。如果一成不變又怎會有生命力?只有毀滅再創(chuàng)造才可以實現生命的永恒。其實也可以說日神沖動和酒神沖動都是意志下的不同表現,日神沖動是意志的肯定性,酒神沖動是意志的否定性。有沖突才會有新生。其實,日神藝術與酒神藝術在相互爭奪優(yōu)勢地位和主導地位時,二者之間也是互相需要的,就像尼采本人說道“我們必須把希臘悲劇理解為不斷重新向一個日神的形象世界迸發(fā)的酒神歌隊”。

五、權力意志

(一)意志主義

意志主義是對黑格爾理性主義哲學的全面反動:在存在論上,意志主義義務目的的意志沖動代替了理性,認為生命和世界的本質是意志;在認識論上,意志主義以直觀代替了理性認識,認為只有通過直觀才能把握世界的本質,認識僅僅是一直發(fā)展到某個階段的產物,是意志的工具;在人生論上,意志主義以個體主義和悲觀主義代替了歷史主義和樂觀主義。

叔本華作為表象和意志的世界、生命意志的肯定和否定,尼采的權力意志使得二位成為了意志主義的重要代表。

(二)叔本華和尼采的不同意志

叔本華主張通過自我意識和藝術直觀把握意志本身,在他看來,意志是單一的,沒有任何理由的,盲目的,是一種悲觀、饑餓意志。在上文提到過,尼采的權利意志是一個永恒輪回的過程,這恰恰體現了生命的價值。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尼采雖然與叔本華一同關注意志,但二者的一直觀念卻是截然不同的。我們只有理解了他們之間的相同處、不同處才能了解《悲劇的誕生》的背景,才得以真正讀懂這本著作。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6】

從來沒有這樣的感覺,認為自己已經和悲傷說永別了。實質上在表面看來是這樣的,我已經沒有悲傷的理由了,也沒有時間去悲傷了。六級、考研、司考……以后還得工作賺錢疼老婆樣孩子,再次還得享受生活。悲傷對于一個正常的人來說是一個奢侈品,當然包括我在內。世界如此美妙、如此多彩、怎么說也不能單用悲傷的眼光去看待,所有美好的東西對與生活積極的我來說都充滿了吸引力。曾幾何時我似乎說過我的好奇新比一般人都要強,對太多的東西都過于渴望了解。不認為這是什么錯誤,但我想了解了之后如果是不盡的悲傷,那還是閉上眼睛為好,因為那悲傷的眼神不能讓你得到什么值得珍惜可以珍惜的東西,包括所謂的什么和什么以及什么和什么。

以下是我暑假在家的幾天寫下的:

自己對愛情和文學的雙重愛好,但卻不得不承認它們有沖突。愛情和文學都高深莫測,讓人難以捉摸。但是愛情必須學會珍惜,而文學你可以去踐踏,當你踐踏文學沒有超過道德底線沒有讓眾人覺得有什么不合適時,你同樣可以不受干涉的熱愛屬于你自己的文學。于是我發(fā)現了愛情和文學之間最大的差別,愛情是兩個人共同擁有的而文學在你沒有成名成家之前只屬于你自己。我總是喜歡懷疑自己,有時候我認為自己對文學和愛情的雙重喜好必有一種是假的。因為它們一個是給自己享受的,一個是給別人享受的。這樣我就要對自己這兩中愛好進行判斷取舍,當然取舍不是我一個人的事,所以在這里免談。如果愛情和文學必有一假的話,那只可能是愛情。因為我的性格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我更不知道珍惜。所以愛情對我來說就像是別人的藝術品,是我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文學則不一樣,他需要懷疑的態(tài)度。中國歷來有很多文人都曾嘗試過做一個愛情和文學雙重愛好的人,但在我看來,他們無一幸免。他們都成了犧牲品,世俗的愛情的犧牲品。在這里我并沒有詆毀愛情的純潔性意思,只是說當愛情和別的東西掛鉤,任何東西包括純潔的文學,就會變質,變得一文不名。我很愚蠢但我不會再去做這方面的嘗試。所以我對愛情和文學的愛好都一樣的話,那只可能是一樣的假。人總是善于表演,就算我很世故依然不會在表演天賦上輸給任何人。我想當愛情和文學都成了我生活中的奢侈品時,我的生活將會是什么樣子。

我的生活不會是充滿了悲傷吧?……無法想象不敢想象毋須想象……仔細想想當然不會是悲傷,因為悲傷在我的觀念里已經過時。我早就發(fā)現自己是一個積極的人,悲傷會從何而來呢。計算機二級沒過,我無所謂;四級可能過了可能沒過,我也無所謂;以后的考試什么的會不會順利我都無所謂。我到底在乎什么呢?什么都無所謂是不是表明什么都有所謂呢,后來發(fā)覺不是的,A≠非 ̄A。例如:我不是人才≠人才不是我。(把“才”字去掉也一樣)還是有所謂,比如我怕死怕活得不開心所以一直以來玩命的追求那種感覺。在今年春夏之交的某個下午,我在一個荒田里感受到了。短暫也很永恒,如同煙花一樣的愛情。了解之后應該是無盡的歡樂,愛情理應也是一樣,所以我現在沒有悲傷的理由了。說到現在,似乎我的悲傷是在追求愛情的過程慢慢體會到的。但事實并非這樣,在悲傷中我也一直在感受著歡樂,也將是永恒的歡樂。那么,所有的悲傷都應該歸結于歡樂的副產品。

我真的發(fā)現了悲傷的起源了嗎?如果是那我以后就不會悲傷了,因為人是有理性的,可以盡量避免悲傷,至少可以將悲傷降至最低限度。但要是沒了悲傷,那歡樂的副產品將會是什么替代品呢?我又得探索,還的悲傷……但如果,我以上說的都不對,也就是說我還沒有真正發(fā)現悲傷的起源,那我還得悲傷,因為我很好奇,渴望對悲傷的品質做徹底的了解。我還得繼續(xù)悲傷。于是我覺得發(fā)現一點意義也沒有,徒增煩惱……

高中時看尼采的《悲劇的誕生》,沒有弄懂,到現在還是有很多不明白。認同的只有一點:悲傷是一種矛盾引起的。至于酒神和日神這樣的事物亦或稱之為詞語是可以替代的。尼采認為悲劇是“肯定人生的最高藝術”。但他自己也承認悲劇能給人以快感,這樣悲劇就讓我有所懷疑了。在我看來,悲劇要么是一切事物的起源,要么就根本不存在,只是作為一種虛擬茍存于人們的心間。悲劇很有可能只是一種假象,迷惑了所有人包括聰慧的哲學家們。能引起悲傷的只能是人的靈魂,那虛擬的靈魂,難以捉摸的靈魂,缺乏安全感的靈魂。實質上,很多人不懼怕也根本不排斥悲劇,只是害怕悲劇發(fā)生在他們身上。

可能說得過于絕對,但我想我自己身上所有的悲劇,已經發(fā)生正在發(fā)生和將要發(fā)生的,都是我那脆弱的靈魂導致的。如何讓我自己的靈魂強大起來才是我最大的悲劇。所有的悲傷都源于對悲傷的恐懼,但有相當多的悲劇是人所不能避免的,這也更是增加了悲劇存在于人那脆弱的靈魂的可能性。

對于我來說,暑假已經是結束了。其實我給了自己太長的假期,總是對自己很松懈。今天是七夕,據說是牛郎織女相會的日子。美麗的傳說總是和恐怖的歷史一樣讓人銘記,但我依然相信這美麗的傳說。相信又怎么樣,我沒看到星星,甚至一直也沒有人告訴我哪顆星是“牛郎”哪顆是“織女”。新的學期馬上就要開始了,我的為了戰(zhàn)斗而靈魂付體了。我要是到了書簽了的這句話的境界,我想我大概就沒有悲傷了——“世界很遠很遠,我眼中只有你,我的孩子。”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7】

一、赫拉克利特:人間智者

人居世間如扁舟行于滄海,時刻面臨著孤獨與虛無的恐懼,然而恰恰是為了克服這樣的恐懼,“偉大者必須永恒”卻成了人類發(fā)自肺腑的執(zhí)著呼喚。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與名聲方可超越時間與死亡,永遠被后代銘記,惟有偉大者的永恒能夠使生存顯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給予人生一個合理的明證。對永生的渴望,銘刻在滄遠的人類文明史之畫冊。

在追尋永恒的隊伍之中,哲學家是最勇敢的騎士。稟賦卓異的哲學家驕傲地輕視當下,略過一切瞬間即逝之物,將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湯的自足的城墻,獨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奪目的人間智者。這位孤獨的隱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變化與毀滅的無常,因而不僅對別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詢不感興趣,更截然不同于別的哲學家對名聲的熱衷,他像一個失去大氣的星體,面對眾人時只會厭惡地轉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視名望,卻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罢J識自我”乃是一種必須,自我所認識到的真理以及那個認識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類智慧的頂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奧林匹斯諸神:縱樂的眾相

希臘神話里首先浮現的神邸是奧林匹斯神巍峨壯美的形象,是諸神與泰坦巨神的戰(zhàn)爭。奧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備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憫或愛憐,而渾然是人自身的升華??鞓?、自信、意氣昂揚的諸神翻泰坦帝國、殺死巨怪。如同從荊棘叢中長出玫瑰花那樣,由于阿波羅的美的沖動,原始泰坦諸神的恐怖體系經過幾個漸進的過渡階段,演化成奧林匹斯諸神的狂歡體系。

尼采稱阿波羅為“眾神之父”,荷馬的阿波羅、奧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與阿波羅理性的法則是希臘神話提供的第一種面對苦難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時提供了一種“神正論”式的證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羅以其崇高莊嚴的姿態(tài)向我們表明,人們多么需要這整個痛苦世界,它促使個體人產生得到解救的幻覺。強烈的幻覺和樂觀的幻想,樸素而壯美,為荷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贖。

眾神自己過了人的生活,從而為人生作了辯護。阿波羅與奧林匹斯諸神的確能夠解釋人生的苦難與生存的正當性:希臘人證明生存和世界正當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每一種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對應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馬所構筑的這一體系使希臘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陽光下生活,連嘆息也成了生存的頌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雖然暫時被壓制和掩蓋,卻并沒有被徹底消滅,阿波羅/奧林匹亞諸神的勝利僅僅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國家和多立克藝術之中,在對泰坦的、野蠻的本性的不斷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羅神真正的“永久軍營”。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詳莊重的阿波羅的體內作暫時的喘息,力量積蓄充分之時,阿波羅神已然潰不成軍。

三、普羅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說奧林匹斯神打敗泰坦巨怪的神話依然是阿波羅智慧的集中體現,那么在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滿張力的精神沖突已經凸顯,奧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開始悄然坍塌。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火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的守護神,同樣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對人類滿懷偉大的愛的普羅米修斯卻被宙斯縛于山崖,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一方面集中表現了“勇敢的個人的無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則表達了“神的困境”,乃至“對諸神末日的預感”。普羅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雖然屬于“阿波羅的父系”,卻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對于人類而言,火點燃了蒙昧的世間,卻被視為對自然與神靈的侵犯,于是在轉身回首的那一瞬間,人洞見了這智慧中飽含的罪惡,同時卻又是充滿尊嚴的罪惡。這是一種類似于原罪式的原始褻瀆,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因此包含了一個無比苦澀的思想:事物本質之中蘊涵著不幸,世界內心充滿矛盾,因為泰坦般奮發(fā)向上的個體必然褻瀆神靈。而普羅米修斯的智慧給人生的啟示在于,他同時為人類的過錯、以及由此產生的苦難作辯護。人類的不幸在普羅米修斯的神話里交匯成深重的悲劇精神,而交錯混雜的種種矛盾與痛苦最終凝結成一句話:“這就是你的世界!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沖著莊重的奧林匹斯諸神喊道:“啊,滾開!滾開!”,他冷笑著感嘆“可憐的浮生啊,命運多舛的孩子啊,你為什么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無法得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歸于烏有。不過,對你來說,等而次之的東西是——立刻就死?!?/p>

如果說阿波羅的精神是原始希臘人沉浸于夢與幻覺之后想象的救贖,對苦難人生的恐懼甚至變成了神邸光環(huán)籠罩下渴望生存的強烈意志;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卻交織了覺醒后的所有的矛盾與痛苦,并最終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兩種情況下都同樣合理”的概念化結論語;那么西勒尼那一聲尖銳的嗤笑則是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觀的智慧,最終壓垮了“希臘達觀”與淺薄樂觀主義。作為狄俄尼索斯的養(yǎng)育者和老師,西勒尼所具備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羅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過于陰沉而嚴肅地看待了這一生命歷程,有些人則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樣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視,他們常常帶著反諷爬向墳墓。

“那世間最好的東西,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為虛無。不過還有次好的東西——立刻就死?!边@是來自希臘的古老神話,是古希臘人的民間智慧,是大哲筆下希臘悲劇的民間來源。

悲劇如尼采所云,是一種個體生命的本質,是對再偉大的個體也終將歷經苦難而結束其生命歷程的一聲悲嘆;但它同時也是一種快感,而這悲劇的快感正是從那種認識到生命意志的虛幻性的聽天由命感中產生的。因為聽天由命,因為極早地知道了結局,才會擁有放手一搏的勇氣,才會在有限的人生之中將生命的欲望與強度肆意發(fā)揮到無窮,在世間萬物的本質——音樂的驅駛下把靈魂唱出,竟也壓制住了那駭人的悲嘆,澎湃出了悲劇的主旋律。每當個體在瞬間的毀滅中涅槃成為太一世界萬物眾生的一部分,悲劇也便從此刻升華了。

這古老的悲劇,正是日神與酒神兩位大神的產物,日神沉湎于壯麗的夢境,外觀的幻覺,認為這可以令個體在苦難中忘記苦難,在黑暗里發(fā)現光亮。酒神卻總是醉醺醺,瘋癲癲,胡言亂語間便已道破世間一切真理,帶領其追隨者在真理間大醉酩酊,在黑暗中以自己為尺度前進向已注定的終點。兩位大神,兩名性格迥異的畫家,終是無法背離音樂的本質約束,便在音樂的畫板上各自揮灑。兩種性格雖有爭端卻也在千百年中相互促進,于是希臘悲劇便擁有了酒神的本質,日神的語言與形象,以及太初所賦予的音樂靈魂。

這究竟是上蒼所賜予古希臘人的還是他們民間智慧的歷久沉積?沒有人知道該怎么說,就像沒有人分得清古希臘人與悲劇而言到底是什么關系一般。他們是觀眾,是演員,是服從于悲劇的歌隊,也是悲劇所述的英雄。也許世界上本沒有看戲與演戲之分,每個人都需在人生的舞臺生表演一出希臘悲劇,區(qū)別只在于有的人不知道,有的人因知道而狂妄,有的人因知道而退縮,因為他們不是古希臘人。只有古希臘人才能把悲劇演繹出日神與酒神的影子,才能在悲劇中窺見宇宙的深處。

只是古希臘人已不再,酒醒日墜,悲劇已死。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8】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2000字

一、赫拉克利特:人間智者

人居世間如扁舟行于滄海,時刻面臨著孤獨與虛無的恐懼,然而恰恰是為了克服這樣的恐懼,偉大者必須永恒卻成了人類發(fā)自肺腑的執(zhí)著呼喚。似乎,惟有借自己的成就與名聲方可超越時間與死亡,永遠被后代銘記,惟有偉大者的永恒能夠使生存顯得可以理解,惟有不朽可以給予人生一個合理的明證。對永生的渴望,銘刻在滄遠的人類文明史之畫冊。

在追尋永恒的隊伍之中,哲學家是最勇敢的騎士。稟賦卓異的哲學家驕傲地輕視當下,略過一切瞬間即逝之物,將所有厚望寄托于永恒的真理,修建起固若金湯的自足的城墻,獨自朝拜通向不朽之途。

赫拉克里特,真理追求者中最后一位最光彩奪目的人間智者。這位孤獨的隱士深刻地洞察了世界變化與毀滅的無常,因而不僅對別人的真理和真理探詢不感興趣,更截然不同于別的哲學家對名聲的熱衷,他像一個失去大氣的星體,面對眾人時只會厭惡地轉身而去。然而赫拉克里特鄙視名望,卻并不否定他自己的永恒真理。認識自我乃是一種必須,自我所認識到的真理以及那個認識真理的自己依然是人類智慧的頂峰所依然推崇的固守。

二、奧林匹斯諸神:縱樂的眾相

希臘神話里首先浮現的神邸是奧林匹斯神巍峨壯美的形象,是諸神與泰坦巨神的戰(zhàn)爭。奧林匹斯神完全不具備宗教神的高尚、圣德、悲憫或愛憐,而渾然是人自身的升華??鞓贰⒆孕?、意氣昂揚的諸神翻泰坦帝國、殺死巨怪。如同從荊棘叢中長出玫瑰花那樣,由于阿波羅的美的沖動,原始泰坦諸神的恐怖體系經過幾個漸進的過渡階段,演化成奧林匹斯諸神的狂歡體系。

尼采稱阿波羅為眾神之父,荷馬的阿波羅、奧林匹斯神的孔武有力與阿波羅理性的法則是希臘神話提供的第一種面對苦難人生的智慧生存,同時提供了一種神正論式的證明生存的方式:阿波羅以其崇高莊嚴的姿態(tài)向我們表明,人們多么需要這整個痛苦世界,它促使個體人產生得到解救的幻覺。強烈的幻覺和樂觀的幻想,樸素而壯美,為荷馬式的人提供了想象性的救贖。

眾神自己過了人的生活,從而為人生作了辯護。阿波羅與奧林匹斯諸神的確能夠解釋人生的苦難與生存的正當性:希臘人證明生存和世界正當的方式就是讓自己的每一種生存方式都可以在神的世界中找到對應的神的生存方式。荷馬所構筑的這一體系使希臘人得以在神邸的明媚陽光下生活,連嘆息也成了生存的頌歌。然而,原初泰坦的精神雖然暫時被壓制和掩蓋,卻并沒有被徹底消滅,阿波羅/奧林匹亞諸神的勝利僅僅是暫時的和局部的,只有在多立克國家和多立克藝術之中,在對泰坦的、野蠻的本性的不斷抗拒之下,才形成了阿波羅神真正的永久軍營。然而泰坦只是在安詳莊重的阿波羅的體內作暫時的喘息,力量積蓄充分之時,阿波羅神已然潰不成軍。

三、普羅米修斯:叛逆之神

如果說奧林匹斯神打敗泰坦巨怪的神話依然是阿波羅智慧的集中體現,那么在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里,充滿張力的精神沖突已經凸顯,奧林匹斯的神山本身亦已開始悄然坍塌。普羅米修斯為人間盜來火種,火作為一種新興文化的守護神,同樣是智慧的象喻,然而對人類滿懷偉大的愛的普羅米修斯卻被宙斯縛于山崖,普羅米修斯的神話,一方面集中表現了勇敢的個人的無限的痛苦,另一方面則表達了神的困境,乃至對諸神末日的預感。普羅米修斯是一位叛逆的神,他雖然屬于阿波羅的父系,卻又是狄俄尼索斯的面具。

而對于人類而言,火點燃了蒙昧的世間,卻被視為對自然與神靈的侵犯,于是在轉身回首的那一瞬間,人洞見了這智慧中飽含的罪惡,同時卻又是充滿尊嚴的罪惡。這是一種類似于原罪式的原始褻瀆,或不可消泯的原始矛盾。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因此包含了一個無比苦澀的思想:事物本質之中蘊涵著不幸,世界內心充滿矛盾,因為泰坦般奮發(fā)向上的個體必然褻瀆神靈。而普羅米修斯的智慧給人生的啟示在于,他同時為人類的過錯、以及由此產生的苦難作辯護。人類的不幸在普羅米修斯的神話里交匯成深重的悲劇精神,而交錯混雜的種種矛盾與痛苦最終凝結成一句話:這就是你的世界!這就叫世界!

四、西勒尼:你的智慧在于死亡

西勒尼的智慧沖著莊重的奧林匹斯諸神喊道:啊,滾開!滾開!,他冷笑著感嘆可憐的浮生啊,命運多舛的孩子啊,你為什么要逼我說出你最好不要聽到的話呢?那最好的東西是你根本無法得到的,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歸于烏有。不過,對你來說,等而次之的東西是立刻就死。

如果說阿波羅的精神是原始希臘人沉浸于夢與幻覺之后想象的救贖,對苦難人生的恐懼甚至變成了神邸光環(huán)籠罩下渴望生存的強烈意志;普羅米修斯的神話卻交織了覺醒后的所有的矛盾與痛苦,并最終得出一切存在既公正又不公正,在兩種情況下都同樣合理的概念化結論語;那么西勒尼那一聲尖銳的嗤笑則是駱駝背上的最后一根草,最深刻也最悲觀的智慧,最終壓垮了希臘達觀與淺薄樂觀主義。作為狄俄尼索斯的養(yǎng)育者和老師,西勒尼所具備的是截然不同于阿波羅的智慧,如果普通人是過于陰沉而嚴肅地看待了這一生命歷程,有些人則明白在通向不朽的旅途中怎樣超然地付之一笑,或者至少是高尚的蔑視,他們常常帶著反諷爬向墳墓。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9】

《悲劇的誕生》是尼采第一部產生重大影響力的哲學著作,該書涉及的是哲學中的重要分支美學。在這一領域,學術界一向重視黑格爾、帕克以及后來的本雅明、阿多諾等人的研究成果,尼采的這一著作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然而,《悲劇的誕生》一書卻一直為藝術家和詩人們推崇。僅以我們中國為例,魯迅、周國平、郭沫若以及現在的新褲子、超載等搖滾樂隊都曾對這一著作產生過濃厚的興趣。撰寫《悲劇的誕生》時,尼采還是一個意氣風發(fā)、初露頭角的青年學者,然而仔細閱讀這本書,你會發(fā)現他不僅闡述了西方藝術的源頭,而且也為他自己的悲劇命運寫好了注腳。也許這本書的問世本身就意味著尼采悲劇命運的開始。

尼采在書中把西方藝術的源頭歸結為日神情結和酒神情結,而尼采尤為推崇后者。酒神情結即迪奧尼索斯情結,此后一直為眾多學者和藝術家關注,比如王小波就曾以迪奧尼索斯情結為題寫過多篇雜文。在中國文化中,酒神情結也在詩人、隱者和失意者中十分流行。中國歷史上最奇特的年代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那是一個國家分崩離析、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那是一個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極度尖銳的年代,那同時也是一個民族大融合、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年代。在那個時代,產生過一批令后來人神往無比的隱士。他們或不問世事、一心耕讀,或放浪江湖、蔑視權貴,或廟堂為官、勤心修身。不管是隱于野的小隱,還是隱于市的中隱,抑或是隱于朝的大隱,他們都有著強烈的迪奧尼索斯情結。例如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先隱于朝而后隱于野)就是一個喜詩好酒、寄情山水的隱士,迪奧尼索斯情結在他身上展現無余;更不用說讓無數文人向往的大隱組合竹林七賢了。在魯迅先生的文章里,魏晉士人,自然可以以竹林七賢為代表,與藥和酒是分不開的。竹林七賢中著名的劉伶(天地為屋,房屋為衣,赤裸終日)、阮籍(猖狂一生,難效長途之哭)以及他們的精神領袖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非湯武而薄周孔)都是終日與酒相伴的狂士。由此可見,酒神情結和日神情結的交織在中國文化中同樣可以找到映射,然而耐人尋味的是,在西方,酒神情結在哲學家、音樂家、畫家和詩人中都存在,而在中國,似乎主要是詩人鐘情于酒(自然是以酒為命),而像著名畫家吳道子、音樂家李龜年、哲學家朱熹,我們并沒有聽說過他們好酒的記載,這也許與中國儒家思想的深入影響有著很大關系??梢姡形魉囆g同中有異,異中有同,用殊而不同而又殊途同歸來概括吧!

尼采在書中對西方藝術的這一源頭作了深入的闡述,并運用這一論斷對西方歷史以及現實中種種藝術現象作了較為深入的分析。尼采和著名音樂家瓦格納是好朋友,而在書中他對瓦格納的音樂作了毫不留情的批判;尼采分章節(jié)對希臘、羅馬的各方面的藝術文化進行剖析,提出了自己獨到的看法。盡管與黑格爾、帕克相比,尼采在美學上沒有建立起自己的理論體系,他的論斷和闡述多有隨意性和主觀性明顯的缺陷,他的文字邏輯性和嚴密性也有待推敲(這方面的缺陷與傳播學大師麥克盧漢的經典著作《理解媒介:人體的延伸》有相似之處),但是他對西方藝術的分析,他在書中所體現出來的悲劇人生觀,仍然深深影響了幾代藝術家和文人。該書中許多看似隨意、漫不經心的論斷成為后來許多文人的座右銘或者信奉的箴言。

在該書的末尾,尼采用悲涼的筆調寫道:就算人生是夢,我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場夢,不要失去了夢的情致和樂趣;就算人生是悲劇,我們也要盡情地上演這場悲劇,不要失去了悲劇的壯麗和轟烈。這句話成為許多喜愛尼采的文人、甘于孤獨的斗士的座右銘,而同時似乎也為尼采孤寂而又悲壯的一生埋好了伏筆。尼采靠《悲劇的誕生》而成名,《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問世使他成為繼叔本華之后唯意志論的代表人物,而他鼓吹的生命意志、重建偶像的超人哲學即使他成為德國哲學的領軍人物,也給他帶來了無數謾罵和污蔑。也許在他撰寫《悲劇的誕生》時,他就已經預測到自己一生的悲劇命運。在他精神失常后孤苦的日子里,在他郁郁不得志、憤憤而終的時刻,甚至在他的哲學為俾斯麥和希特勒所所以解釋、肆意篡改的年代,這一悲劇似乎一直在延續(xù)。這已經不只是尼采本人的悲劇,也是人類,是這個世界的悲劇。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10】

讀尼采的書,營養(yǎng)價值是毫無疑問的,不品嘗尼采的思想盛宴,其實是一種人生經歷的遺憾和缺失,這是不言而喻的。只是譯著版本很多,這篇文章,我重點對比和分辨一下,如何慎重挑選自己感興趣的風格和口味。

我第一次接觸尼采是從這本書開始的,從此便一發(fā)不可收拾。周國平不是翻譯家,他是哲學家。這本書的前面,他寫的那部分易懂,后面他翻譯尼采的那部分原著更是通俗易懂,所謂譯者與原作者的思想有差距是眾所周知之的,所有的哲學家和翻譯家都必須承認,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周國平在譯完本書后不忍心結束,為了湊頁數,摻雜了很多尼采著作的節(jié)選,而且那些節(jié)選沒有絲毫的章法,甚至有的完全是斷章取義。周國平是高產作家,寫的書實在是太多了,難免有偶爾不盡人意的作品,況且他畢竟本行不是翻譯,這種質量已經十分難得,不可再奢求。對比翻譯風格:1.周國平譯本的句式較短;楊恒達的譯文是長句,大定語大狀語,大排比句和從句,不太符合國人的閱讀習慣和審美習慣。2.二位譯者背景差異導致,對其中的一些句子的理解略有不同,但還可以理解。3.翻譯的核心意思有重大差異,舉個例子,周國平譯本在書名頁上見到那被囚禁的普羅米修斯,楊恒達譯本則是如何注視著扉頁上被解放了的普羅米修斯。小小一句話的翻譯如此大相徑庭,兩位譯者對尼采思想理解竟然差距這樣懸殊。譯者的思想居然可以影響一部作品的風格和思想到這種地步,令人咂舌。

這本書是尼采的早期著作,書中大量使用論據、隱喻、華麗辭章以及氣勢恢宏的詩句,向哲學界展示出,自己是怎樣的一個才華橫溢的哲學家。尼采不把自己的文本局限在正統(tǒng)的理性中。他像詩人席勒一般,在語言的鐵籠中突破自己,釋放自己。這才是真正的尼采,真正的語言風格就是如此,狂妄不羈,才高八斗。他這個人的書面語言風格本來就十分晦澀,甚至經常使用詩一般的語言,這是尼采的個人語言風格,不是譯者的風格。尼采喜歡使用大定語,大狀語的長句和排比句,讓很多國人都對譯者非常不滿意。但是我認為這種排比句更能顯示尼采早期的洶涌澎湃的浪漫主義風格和非凡的力量。楊恒達的直譯更能體現尼采的精神世界和思想轉折,如果放到大背景反觀尼采的話,楊恒達的這個譯本還是不錯的選擇。周國平把尼采的大長句的語言切碎了,得到了大多數國人的稱贊和認可。的確可以幫助大多數人突破語言壁壘,更容易理解尼采,走近尼采。第二點,日耳曼民族的整體思維就是這樣,他們的語言習慣和語法規(guī)則就是這樣的。楊恒達追求直譯,對于無法打破語言壁壘和習慣壁壘的讀者而言,欣賞楊恒達直譯的作品會很痛苦,如果能突破這些,感受尼采語言的氣勢和力量的話,楊恒達的直譯無疑比周國平的意譯更加吸引人,更加充滿了力量。但是如果選擇看尼采的書只是想了解他的觀點,還是選擇周國平這種順口,清晰一些的版本吧。譯者是直譯,意譯,各顯其能。讀者就各取所需吧,沒有好壞之分,只是看自己個人的口味。

值得贊美的不僅僅是周國平的語言比較中式化,很容易讀懂。更重要的是,他是哲學大家,思想,論調,口氣和哲學風格,大家都已經很熟知了。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11】

在《悲劇的誕生》里尼采從沒提到這一相似性,而他對阿里斯托芬的提及也僅限于引用后者對蘇格拉底的批評。阿里斯托芬在《云》里面把青年時期的蘇格拉底描述成熱衷于自然奧秘和修辭術的智術師形象,喜劇對蘇格拉底提出了如下兩項指控:瀆神罪(蘇格拉底否認宙斯的存在)和敗壞青年(蘇格拉底教導青年毆打自己的父親)。在劇中蘇格拉底對其青年弟子的培訓是通過代表兩種相反生活方式的“正理”與“歪理”的爭辯而完成的。正理代表了馬拉松老戰(zhàn)士時代的生活:主張嚴格的健身運動,克制情欲與享樂獲得,遠離政治和市場。而歪理代表了雅典的民主政治走向頹敗階段的狀況:沉浸于荒淫無度的享樂生活中不能自拔,并且熱衷于修辭術和政治。正理與歪理在某種意義上代表了埃斯庫羅斯和歐里庇得斯之間的對立:正理主張的生活類似于埃斯庫羅斯筆下的悲劇角色——簡單的性格與言辭描寫同跌宕起伏的情節(jié)與充斥苦難的命運之間的對照;而歪理所推崇的修辭術顯然代表了歐里庇得斯及阿伽通這些新悲劇詩人的那種細膩化的描寫風格。然而問題在于正理與歪理都不足以代表《云》劇中蘇格拉底的生存方式:主張修辭術的同時過著完全禁欲的生活,而同時正理與歪理任何一方也都不代表阿里斯托芬本人的立場。

在尼采把埃斯庫羅斯的悲劇作為希臘藝術的頂峰所進行的分析中,融合了《云》中正理的觀點(它幾乎就是尼采所分析的充當日神式外觀的悲劇角色在現實中的代表)與《會飲》里面阿里斯托芬講述的原初人類的神話。對于這兩個關鍵性文本,尼采在書中幾乎是徹底沉默的。假如我們把《云》中出現的那個專注于自然奧秘并且熱衷修辭術的青年蘇格拉底形象,視作阿里斯托芬站在城邦諸神的角度對蘇格拉底忽略城邦正義的批評,那我們仍舊可以提出兩個疑難:首先,阿里斯托芬對青年蘇格拉底的指控被尼采引用作為對哲人蘇格拉底乃至柏拉圖作品的指控,這種“對象偷換”是否合理;其次,阿里斯托芬本人對城邦諸神與哲學的關系持何種看法,在《云》中無法窺見端倪。另一方面,在《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的講辭與尼采的酒神精神之間存在著極大相似性,那么《會飲》中蘇格拉底的講辭與阿里斯托芬的講辭之間的關系在何種程度上同樣適用于尼采提出的酒神精神,換句話說,假如柏拉圖在《會飲》中說明了諧劇與哲學之間的關系,那它能否用來探究尼采的酒神精神的實質?《會飲》中蘇格拉底引述了他與弟俄提瑪關于探索愛欲的對話,按照施特勞斯的劃分,在對話的中間部分,愛欲被解釋為對永遠擁有善的渴望,而這一渴望體現在欲求在美的身體中生育的欲望。愛欲是對善的愛而不是對屬己之物的愛,是因為如果自己身體的某部分是壞的,那我們寧愿砍掉它。而《會飲》中阿里斯托芬的講辭正好提出了一種對原初的整全存在的渴望,因而在這里蘇格拉底強調善本身高于渴望整全存在的屬己之愛。而在渴望通過生育而獲得不朽之中,美的身體只作為生育行為的誘餌存在,于是蘇格拉底又用對不朽性的渴望超越了對美的外觀的渴望。我們對比尼采在書中對悲劇論述,可發(fā)現悲劇中的英雄體現了一種透過其毀滅命運融入混沌一體的內在趨勢與其清晰明朗的行動與言辭所構成的存在形象之間的張力——構成對立面的二者似乎在弟俄提瑪對話的第二部分全部遭到了降低,那么在蘇格拉底講辭的最后一部分他又說了什么呢?

尼采把蘇格拉底作為一種樂觀主義的科學精神的源頭,把他視作是世界歷史的漩渦和希臘藝術的轉折點,這構成了尼采提出的“蘇格拉底問題”的基本闡述,那這種闡述是否符合柏拉圖作品中的蘇格拉底的真實思想?在《斐多》里面蘇格拉底提到了阿那克薩戈拉的宇宙論,他明確批評說阿那克薩戈拉把事物的自然構成當做是一切存在的原因的說法非?;恼Q:“可是既然說我的行為憑我的智慧做主,又說我做某一件事不是因為我認為這樣做最好,而是因為我身體里面有筋骨等等東西,這種說法是非常沒道理的?!痹凇稌嫛防锩嫣K格拉底也說他認為好的頌詞應該是說出關于事物的大實話,但是要挑最好一面講??梢娞K格拉底關注的是存在事物最好,最高的面相,從而就這種考察本身而言就足以誕生一種對絕對性的要求,而不是尼采所謂的窮極事物之真理的科學精神,蘇格拉底關注的不是說明諸存在者的最終法則,或曰現象世界的本質規(guī)律,而是存在者在何種意義上能夠給出自身存在的存在性問題,為此必須不僅考察現象層面與超越層面,還必須能夠同時理解兩個層面的關系,即整全的真理。只有回到阿里斯托芬和柏拉圖的作品,才能對尼采提出的“蘇格拉底問題”重新開庭審問。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篇12】

在這本書里尼采開門見山的解釋了希臘悲劇產生的內在機制。指出,是阿波羅精神和狄俄尼索斯精神。即日神和酒神。所謂日神精神就是沉湎于外觀的幻覺,反對追究本體,日神的光輝使萬物呈現出美的外觀,制造一種幻覺,日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個夢,我們要有滋有味地做這個夢,不要失掉了夢的情致和樂趣。;所謂酒神象征著情緒的放縱,它的一種狀態(tài)是一種痛苦與狂喜交織的顛狂狀態(tài)。酒神精神要破除外觀的幻覺,與本體溝通融合。酒神精神的潛臺詞是:就算人生是幕悲劇,我們要有聲有色地演這幕悲劇,不要失掉了悲劇的壯麗和快慰。前者用美麗的面紗遮蓋人生的悲劇面目,后者揭開面紗,直視人生悲劇。前者教人不放棄人生的歡樂,后者教人不回避人生的痛苦。前者迷戀瞬時,后者向往永恒。

我們都很喜歡聽音樂,而音樂正是日神與酒神精神的一種綜合情緒的表露。尼采把悲劇看作是阿波羅精神與狄俄尼索斯精神而這的合成物。但是從實質上他更欣賞狄俄尼索斯精神。這也就是他所說的音樂精神。尼采認為,看悲劇時,一種形而上的慰藉使我們暫時逃脫世態(tài)變遷的紛擾,通過個性的毀滅,我們反而感覺到世界生命意志的豐盈和不可毀滅,于是生出快感?,F實的苦難化作了審美的快樂,人生的悲劇化作了世界的喜劇,肯定生命,連同它必然包含的痛苦與毀滅,與痛苦相嬉戲,從人生的悲劇性中獲得審美快感。這就是尼采所提倡的審美人生態(tài)度的真實含義。其結果是造成普遍的罪惡感和自我壓抑,審美的人生要求我們擺脫這種罪惡感,超于善惡之外,享受心靈的自由和生命的歡樂?!彼阅岵捎羞@樣兩句話:“藝術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來的形而上活動”,“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人生和世界才顯得是有充足理由的?!?/p>

《悲劇的誕生》主體部分又可以分為兩大板塊,前十五章為尼采文藝理論的闡釋部分,十六章到最后則是將前文提出的文學、美學思想在德意志文藝復興中的方法論應用,故而下面的內容概括以第一板塊為主,后十章的內容與前文多有重復,可以用于對前面概念的佐證和解釋。而由上文可見,尼采《悲劇的誕生》存在著兩個層次,首先是對古希臘悲劇起源的探討以及由此生發(fā)的對現代理性主義的批判,另一層則是潛藏在這些討論背后的、真正的內核——審美對于人的存在之意義的決定作用,即所謂“重估一切價值的嘗試”的最初形式。后者是尼采美學的核心,是我們理解其日神-酒神理論的基點,是貫穿全書的一條線索。

關于尼采《悲劇的誕生》,學者周國平有過一段概括:“關于《悲劇的誕生》的主旨,尼采原來一再點明,是在于為人生創(chuàng)造一種純粹審美的評價,審美價值是該書承認的唯一價值,‘全然非思辨、非道德的藝術家之神’是該書承認的唯一的‘神’。他還明確指出,人生的審美評價是與人生的宗教、道德評價以及科學評價根本對立的?!髞碛种赋觯骸覀兊淖诮獭⒌赖潞驼軐W是人的頹廢形式。相反的運動:藝術?!梢?,‘重估’的標準是廣義藝術,其實質是以審美的人生態(tài)度反對倫理的人生態(tài)度和功利(科學)的人生態(tài)度?!?/p>

尼采在寫作《悲劇的誕生》時還出在叔本華哲學思想的影響之下。尼采在本書第五節(jié)中,應用叔本華音樂哲學的觀點,說道:“我希望我是在他自己的意志下認識他的?!痹诘谒墓?jié)中顯示提出一個概念——“永在痛苦和矛盾的`原始太一’”,又稱“存在的基礎”這與叔本華的把宇宙看作是意志的表象觀點十分相似了。果然在第十六章中,他就明確的提出“我們可以稱世界為具體的音樂,正如我們稱它為具體表現的意志”,暴露出了他的唯意志論的觀點。后來提出“權力意志”的命題已經在此顯現出了端倪。而能夠實現權利意志的所謂的“超人”,即“有藝術才能的專制君主,”他們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奴役群眾。這種超人哲學也在本書中也有眉目。在第十八節(jié)中,尼采呼喚“一個具有大無畏眼光,具有指向那未經發(fā)掘的世界之勇敢沖力的新興一代”,這是些非理性的“天才人物”是否認科學的普遍有效性和達到普遍目的的主張,并且開始打破所謂人類可借因果關系而探索宇宙的那種信心。這就是說超人在行動時無需理性的指導和制約,只需要抽象的意志和原始的本能。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看到尼采已經在《悲劇的誕生》中構造出他在哲學、社會、歷史方面的唯意志論。悲觀主義。原始復歸主義、超人哲學的雛形。他想世人宣揚的是一整套令人震驚的思想,如:自覺的歌頌惡而排斥善,認為追求善行是一種錯誤;真正的美德與傳統(tǒng)的美德是相反的并只有少數人擁有;高等人向庶民開戰(zhàn),抵制時代的民主傾向;意志的力量高于一切,為了具有加害人的能力和忍受痛苦,要執(zhí)行斯巴達式的紀律,更充滿痛苦;男人應當訓練來戰(zhàn)爭,女人應當訓練來供戰(zhàn)士娛樂等等……

相關推薦

  • 讀悲劇的誕生有感精選 幼兒教師教育網主題閱讀推薦:“讀悲劇的誕生有感”。...
    2023-03-16 閱讀全文
  • 悲劇的誕生讀后感1500字(模板11篇) 幼兒教師教育網主題欄目精選:“悲劇的誕生讀后感”,敬請訪問。...
    2023-02-16 閱讀全文
  • 《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精選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兒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學習中,常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的定義范圍較大,可指代生產資料。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在這里,你不妨讀讀《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精選,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那世間最好的東西,就是不要降生...
    2023-02-10 閱讀全文
  • 悲劇的誕生讀書筆記必備9篇 讀了作品后,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寫讀后感是對文章的一種有效反思和總結,可能你想看看"悲劇的誕生讀書筆記"這種類型的文章,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2023-04-28 閱讀全文
  • [參考]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1500字8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幼兒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都需要提前尋找一些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資料的協(xié)助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所以,關于幼師資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我們的小編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1500字8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在這本書里尼采開門...
    2023-03-29 閱讀全文

幼兒教師教育網主題閱讀推薦:“讀悲劇的誕生有感”。...

2023-03-16 閱讀全文

幼兒教師教育網主題欄目精選:“悲劇的誕生讀后感”,敬請訪問。...

2023-02-16 閱讀全文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幼兒教育專業(yè)的學生的學習中,常常會提前準備一些資料。資料的定義范圍較大,可指代生產資料。資料可以幫助我們更高效地完成各項工作。你是不是在尋找一些可以用到的幼師資料呢?在這里,你不妨讀讀《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精選,請閱讀后分享你的朋友!“那世間最好的東西,就是不要降生...

2023-02-10 閱讀全文

讀了作品后,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與想法。?寫讀后感是對文章的一種有效反思和總結,可能你想看看"悲劇的誕生讀書筆記"這種類型的文章,希望對你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2023-04-28 閱讀全文

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幼兒園教師在工作過程中,都需要提前尋找一些資料。資料主要是指生活學習工作中需要的材料。有了資料的協(xié)助我們的工作會變得更加順利!所以,關于幼師資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我們的小編特意搜集并整理了悲劇的誕生讀書心得1500字8篇,更多信息請繼續(xù)關注我們的網站。在這本書里尼采開門...

2023-03-29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