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為您提供優(yōu)質(zhì)的幼兒相關(guān)資訊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集錦

發(fā)布時間:2023-02-11

中華文化璀璨奪目,在我國悠久的人文歷史中出現(xiàn)過許多優(yōu)秀的詩人。詩人有哪些古詩詞讓您心中觸動呢?請你閱讀小編輯為你編輯整理的《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相信您在閱讀網(wǎng)頁句子后有所收益!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1】

王安石《鐘山即事》原文

澗水無聲繞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對坐終日,一鳥不鳴山更幽。

全文賞析

王安石在晚年罷相隱居之后,詩歌創(chuàng)作也發(fā)生了變化,政治題材減少了,寫湖光山色的小詩多了,壯年時代的豪放雄奇的風格改變了,取而代之的是清空精絕、雅麗低回。這個時期的作品在藝術(shù)上則更為成熟了,有一唱三嘆之感。

這是一首饒有風味的小詩。詩人坐在家門口,對著澗水、綠竹、花草,興趣盎然。不知不覺地,白天過去,夕陽下山,山中十分幽靜,連鳥都不叫一聲。看似脫去世故,其還是人退而心不退,故作此詩,以表達心中的不平。 在詩人王安石的筆下,一切都是鮮活的,都是充滿生機與活力的,“澗”是鮮活的,在山間竹林里回環(huán)往復(fù),奔騰跳躍,唱著歌,帶著笑流向遠方;“竹”也是鮮活的,仿佛在你的思維深處亭亭玉立,舞動腰身,款款弄姿,將那婀娜的影子倒影于流水之中;再看那“花草”,正在舞弄柔情。

然而,在詩人的筆下,一切又都那么幽深靜寂,“澗”是幽靜的,“竹”是幽靜的,“花草”也是幽靜的,無聲無息,自生自長,隨心所欲,享受春天,自我陶醉。人,“茅檐相對坐終日”,整天整日一聲不響地在屋檐下對著大山靜靜的坐著,幽閑、寂寞至極。末句是改用南朝梁王籍《入若耶溪》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蓖醢彩^一層,變成“一鳥不鳴山更幽”。對這樣的改寫,前人多有譏刺,認為一鳥不鳴,山自然更幽,用不著多說,所以王安石這么一改,是點金成鐵。王安石的詩與王籍的詩實際上代表了兩種修辭手法。王籍是用反襯。山中鳥雀齊鳴,聲音撲耳,是因為山里已沒有人,成了鳥的世界,鳥才會如此啼鳴,就像歐陽修《醉翁亭記》所說,是“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群鳥樂也”。這樣寫,寓靜于鬧,更富有情理韻味,經(jīng)常被詩家所采用,如杜甫《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就是用此手法。王安石的詩是直寫,從正面渲染靜態(tài),顯得平淡自然,直截明快。從詩歌的底蘊來說,王籍的詩更耐讀一些。

王安石善于融合前人詩句入詩,有很多成功的例子。這首詩從這一點上來說,改得似乎太不高明,與他的學養(yǎng)不稱。從這一反常來考慮,古人常以鼠雀喻讒佞的人攻擊別人,王安石推行新法,受到很多人反對,在詩中也許即以“一鳥不鳴”表示自己退居后再也聽不到這些攻訐聲因此而很高興。

寫作背景

這首詩是王安石變法失利后,辭去相位退居金陵,日游鐘山時有感而作。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2】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shù)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全文賞析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nèi)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懊╅堋贝竿ピ骸!办o”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jié),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nèi),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shù)挠米謪s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xiàn)力?!盎尽笔峭ピ簝?nèi)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diào)。

這清幽環(huán)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nèi)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lián)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nóng)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白o”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zhuǎn)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huán)繞著綠油油的農(nóng)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jié)合起來那情調(diào)、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xiàn)“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jīng)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lián)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梢娝屐o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jié)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guān)合,處處照應(yīng),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chǔ),又與具體的生活內(nèi)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寫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jīng)常往來的朋友。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3】

王安石《謁金門·春又老》原文

春又老。南陌酒香梅小。遍地落花渾不掃。夢回情意悄。紅箋寄與添煩惱。細寫相思多少。醉后幾行書字小。淚痕都揾了。

全文賞析

南陌酒香梅小,南陌是一個地名,南陌的酒,還是很香,滿樹的梅花卻瘦弱了。這里有對比的意思。雖然對比的意思很糟糕,酒香對梅小。但這正是高明之處,酒香是過去聞到的,梅小是此時的。是回憶和現(xiàn)實的比較。回憶是美好的,現(xiàn)實是潦倒的。

遍地落花渾不掃 夢回情意悄 紅箋寄與添煩惱 細寫相思多少 醉后幾行書字小 淚痕都揾了 。這幾句就很簡單了。遍地落花渾不掃,落花滿地也不曾去掃,此時的我仍舊是在夢中啊。夢里我回到了那個戀愛的季節(jié),多么狂熱、多么美好。(紅箋是書信的意思,古人喜歡把信紙折成箋。)寫信給他只是讓自己越來越想他,徒增煩惱,在信中寄托了我多少的相思之情。醉后,)古人無論男子還是女子都愛喝酒,因為詩歌都是這么寫的,其實這多半是配合詩詞的意境罷了。)這句的表面意思就是喝酒了后,給你想情書,一邊哭,一邊寫??薜难蹨I都干了,眼睛也模糊了,字也越寫越小。

這就是以一個女子口吻來寫的詞,宋朝的人為什么喜歡這么寫的??蓱z永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里人。這是唐朝,唐朝的男人出外打戰(zhàn),女人在家想男人。建功立業(yè)是每個男人的夢想。然而宋朝太弱小了,他們不能。所以只好回憶回憶了。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4】

王安石《疊題烏江亭》原文

百戰(zhàn)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

全文賞析

這首詩開篇以史實扣題,指出項羽的失敗實在是歷史的必然。項羽的霸業(yè)以“鴻門宴”為轉(zhuǎn)折,此后逐漸從頂峰走向下坡,到了“垓(gāi)下一戰(zhàn)”,已經(jīng)陷入了眾叛親離的境地,徹底失敗的命運已經(jīng)無可挽回了。項羽失敗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剛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盡人心。更為可悲的是,他毫無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戰(zhàn)之罪”,他臨死前的這番話,可為“壯士衰”作注腳,也可為“勢難回”作證明。所以,三、四句詩人進一步深入剖析:“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卷土來?”以辛辣的反問指出:即使項羽真的能重返江東,但對這么一個失盡人心而執(zhí)迷不悟的人,江東子弟還肯為他拼死賣力嗎?“卷土重來”實在是癡人說夢而已。

王安石的詩,十分辛辣冷峻,但卻抓住了人心向背是勝敗的關(guān)鍵這個根本,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5】

王安石《元日》原文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全文賞析

這首詩描寫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抒發(fā)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聲中一歲除”,在陣陣鞭炮聲中送走舊歲,迎來新年。起句緊扣題目,渲染春節(jié)熱鬧歡樂的氣氛。次句“春風送暖入屠蘇”,描寫人們迎著和煦的春風,開懷暢飲屠蘇酒。第三句“千門萬戶曈曈日”,寫旭日的光輝普照千家萬戶。用“曈曈”表現(xiàn)日出時光輝燦爛的景象,象征無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結(jié)句“總把新桃換舊符”,既是寫當時的民間習俗,又寓含除舊布新的意思?!疤曳笔且环N繪有神像、掛在門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舊桃符,換上新桃符。“新桃換舊符”與首句爆竹送舊歲緊密呼應(yīng),形象地表現(xiàn)了萬象更新的景象。

王安石不僅是政治家,還是詩人。他的不少描景繪物詩都寓有強烈的政治內(nèi)容。本詩就是通過新年元旦新氣象的描寫,抒寫自己執(zhí)政變法,除舊布新,強國富民的抱負和樂觀自信的情緒。

寫作背景

此詩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時。1067年宋神宗繼位,起用王安石為江寧知府,旋即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為擺脫宋王朝所面臨的政治、經(jīng)濟危機以及遼、西夏不斷侵擾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對”,王安石即上書主張變法。次年任參知政事,主持變法。同年新年,王安石見家家忙著準備過春節(jié),聯(lián)想到變法伊始的新氣象,有感創(chuàng)作了此詩。

王安石寫過的古詩【篇6】

王安石《江上》原文

江水漾西風,江花脫晚紅。

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

全文賞析

這首詩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扣住“秋天”這特定的節(jié)令特點,描繪江上的秋色,給人留下極深的印象。江水浩淼無邊,江畔紅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風勁吹,水面則起波浪,蕩漾連綿,江花也漸次凋謝,脫下了紅妝,那岸邊或水上的小舟傳來橫笛聲,也就使景色帶上了濃濃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緒。江水江花、西風橫笛,這些特有時令的特定景物,就構(gòu)成了一幅色彩濃烈的“江上秋意圖”,具有鮮明的特色。

此詩一、二句兩寫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給讀者再現(xiàn)什么秋聲秋色,而是旨在以比興手法,用景襯情:獵獵的西風帶來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緒,綿綿的江水長流不息,讓人頓時產(chǎn)生感觸,晚開的花兒飄落,正所謂落紅無數(shù),也讓人郁郁寡歡。這些景物,都帶上了濃濃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腸百結(jié)。而三、四兩句,則題旨非常鮮明地凸現(xiàn)出來:“離情被橫笛,吹過亂山東?!碧囟ǖ募竟?jié)、特定的景物,觸動了詩人的離情別緒:是自己遠離故鄉(xiāng)、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還是親人在外飄泊、時世動亂,勾起了眷懷之戀?整首詩,景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給人深雋的詩韻詩味。

對于離情讓橫笛吹送的問題,劉逸生先生有這樣詳盡的解釋:詩人剛和親人分手,坐上向遠方而去的船,看著江上的風光,秋意甚濃,也使?jié)M懷離情的詩人更添傷感,忽地不知何處傳來笛聲,嗚嗚咽咽的,聽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聲一直沒停,讓詩人更感折磨,不過,驀然抬頭,原來船已轉(zhuǎn)到亂山的東邊,適才與親人分別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這是一種奇特的化虛為實的手法。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編輯推薦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相信你應(yīng)該喜歡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的王安石的詩句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篇1

王安石《壬辰寒食》原文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身居他鄉(xiāng)的鄉(xiāng)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jié),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發(fā)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jīng)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nóng)民。

注釋

[1]寒食:節(jié)令名,在農(nóng)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里的柳條之多.客思:他鄉(xiāng)之思.思:思緒,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 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4]巾:頭巾.雪:白發(fā).

[5]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6]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7]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寫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詩人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fā)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愿望.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雖然是大有作為之人,但他同樣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進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yǎng)家孝親,并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于家中無田園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篇2

王安石《北山》原文

北山輸綠漲橫陂,直塹回塘滟滟時。

細數(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

全文賞析

王安石的絕句,最喜歡將自然界景物擬人化,讓萬物都賦有生機活力,帶有感情色彩,這首作于晚年寫鐘山的詩前兩句也是如此。詩中的北山本是無情之物,但春天到來,萬物萌生,山上一片濃綠,映現(xiàn)在滿陂春水中也是一片綠色,似乎是山主動地把自己的綠色輸送給水塘,又隨著春水上漲,仿佛要把綠色滿溢出來;水,也很多情,或直,或迂回彎曲,以種種秀姿,帶著粼粼波光,迎接著山的綠色。這聯(lián)詩,把綠色寫活,特別引人注目。王安石擅長寫綠,除“春風又綠江南岸”、“兩山排闥送青來”這類膾炙人口的句子外,又如“坐看青苔色,欲上人衣來”,也狀出顏色的流動,與此詩創(chuàng)意仿佛。

山有情,水有情,人亦有情。詩人面對著這誘人的山水,留連忘返。因為心情悠閑,坐了很久,以至于仔細地觀察著花朵飄落,默數(shù)著一朵,二朵······坐夠了,回途饒有興趣地尋覓著芳草,滯留了多時,回家已經(jīng)很晚。這兩句,通過數(shù)花、尋草兩個動作,很形象地反映了自己淡寂安閑的心理。

詩前兩句純是景語,寫得細膩工巧;后兩句純是情語,寫得紆徐平緩。寫景時,注意了色彩的渲染,把靜態(tài)寫得仿佛飛動起來;寫情時,通過客觀敘述,刻畫主觀情緒,境界全出,把動態(tài)寫得平靜之至。詩全首用對,在整齊中同時富于變化。如三、四句,出句先寫結(jié)果,后寫原因,坐久了,心情很閑適,所以數(shù)起了落花;對句先寫因后寫果,因為尋芳草,所以回去晚了。內(nèi)容與藝術(shù)在這里得到了完美的結(jié)合,詩便以其鮮明的特色為廣大詩家所喜愛?!凹殧?shù)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這兩句歷來被評家關(guān)注,宋吳開在《優(yōu)古堂詩話》中認為徐俯詩“細數(shù)李花那可數(shù),偶行芳草步因遲”有竊取王安石詩的嫌疑。

寫作背景

這首詩作于宋神宗元豐七年(1084)。王安石變法失敗后,辭職退居江寧(今南京)。在春天到北山游玩,為這雨后落花飄飄點點的美景所陶醉而流連忘返,就寫了這首詩。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篇3

王安石《同學一首別子固》原文

江之南有賢人焉,字子固,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粗嫌匈t人焉,字正之,非今所謂賢人者,予慕而友之。二賢人者,足未嘗相過也,口未嘗相語也,辭幣未嘗相接也。其師若友,豈盡同哉?予考其言行,其不相似者,何其少也!曰,學圣人而已矣。學圣人,則其師若友,必學圣人者。圣人之言行豈有二哉?其相似也適然。

予在淮南,為正之道子固,正之不予疑也。還江南,為子固道正之,子固亦以為然。予又知所謂賢人者,既相似,又相信不疑也。

子固作《懷友》一首遺予,其大略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正之蓋亦常云爾。夫安驅(qū)徐行,轥中庸之庭,而造于其室,舍二賢人者而誰哉?予昔非敢自必其有至也,亦愿從事于左右焉爾。輔而進之,其可也。

噫!官有守,私系合不可以常也,作《同學一首別子固》,以相警且相慰云。

全文賞析

《同學一首別子固》是王安石在青年時期所寫的一篇贈別之作,雖然是贈別的,但是卻沒有世俗常見的惜別留念之情。文章明著寫的只有兩個人,但實際上卻有三個人:曾鞏、孫侔兩人雖然平時沒有來往,卻有很多相似之處,而且都相互信任。文中指出這正是“學圣人”的共同之處,同時還表達了作者想和兩人建立共同進步、相互勉勵、相互鞭策的君子之誼,早點達到圣賢倡導(dǎo)的最高境界。

《同學一首別子固》開篇簡約地介紹了二賢人曾鞏和孫侔;中間敘述曾鞏和孫侔雖然素不相互交往,但是都學圣人,所以能相似,又相信不疑,彼此勉勵,“欲相扳以至乎中庸而后已”;最后說明回贈“同學一首別子固”的意圖,是為了互相告誡和互相慰勉。此文感情真摯,言簡意賅,層次分明,采用陪襯手法,以孫侔陪襯曾鞏,則更加突出了曾鞏,同時又把自己的看法融入其中,使之互相映襯,令人回味無窮。

《同學一首別子固》筆法緊湊,開合有度,清人金圣非常欣賞此文,評曰:“此為瘦筆,而中甚腴。”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篇4

王安石《初夏即事》原文

石梁茅屋有彎碕,流水濺濺度兩陂。

晴日暖風生麥氣,綠陰幽草勝花時。

譯文

石橋和茅草屋繞在曲岸旁,濺濺的流水流入西邊的池塘。

晴朗的天氣和暖暖的微風催生了麥子,麥子的氣息隨風而來。碧綠的樹蔭,青幽的綠草遠勝春天百花爛漫的時節(jié)。

注釋

石梁:石橋

彎碕:曲岸

濺濺:流水聲。唐人李端《山下泉》:“碧水映丹霞,濺濺度淺沙。”

陂:池塘。

晴日暖風:語本唐人薛能《折楊柳》:“暖風晴日斷浮埃,廢路新條發(fā)釣臺。”

花時:花開的季節(jié),指春天。白居易《寄元九》:“月夜與花時,少逢杯酒樂。”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篇5

王安石《題西太一宮壁二首》原文

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頭想見江南。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

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

全文賞析

第一首,“柳葉鳴蜩綠暗,荷花落日紅酣”這兩句寫所見景物,純以名詞巧妙組合,色彩對比鮮明。“綠”而曰“暗”,極寫柳葉之密,柳色之濃。鳴蜩,就是正在鳴叫的知了(蟬)。“柳葉”與“綠暗”之間加入“鳴蜩”,見于那些知了隱于濃綠之中,不見其形,只聞其聲,視覺形象與聽覺形象渾然一體,有聲有色?!凹t”而曰“酣”,把荷花擬人化,令人聯(lián)想到美人喝醉了酒,臉龐兒泛起了紅暈?!昂苫ā迸c“紅酣”之間加入“落日”,不僅點出時間,而且表明那本來就十分嬌艷的荷花,由于落日的斜照,更顯得紅顏似醉。第三句“三十六陂春水”補寫池塘水,但寫的不僅是眼中的水,更主要的是,還是回憶中的江南春水。最后一句“白頭想見江南”,由眼前的景色聯(lián)想到故鄉(xiāng)。三四兩句有回環(huán)往復(fù)之妙。就是說,讀完“白頭想見江南”,還應(yīng)該再讀“三十六陂春水”。眼下是夏季,但眼前的陂水卻像江南春水那樣明凈,因而就聯(lián)想到江南春水,含蓄地表現(xiàn)了撫今追昔、思念親人的情感。

此詩前兩句就“柳葉”“荷花”寫夏景之美,用了“綠暗”“紅酣”一類的字面,色彩十分濃艷美麗。這“紅”與“綠”是對照的,因?qū)φ斩凹t”者更紅,“綠”者更綠,景物更加動人。第四句的“白頭”,與“綠暗”“紅酣”的美景也是對照的,但這對照在“白頭”人的心中卻引起無限波瀾,說不清是什么滋味。全詩由真入幻,觸景生情,語意簡明而含蓄。

第二首,“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東西”這兩句回憶初游西太一宮的情景。三十年是概指,當年初游此地,他還幼小,父親和哥哥王安仁牽著他的手,從東走到西,從西游到東。而歲月流逝,三十多年過去了,父親早已去世,哥哥也不在身邊,真是“向之所歡,皆成陳跡”。于是由初游回到重游,寫出了下面兩句:“今日重來白首,欲尋陳跡都迷?!薄坝麑り愛E”,表現(xiàn)了對當年父兄同游之樂的無限眷戀。然而連“陳跡”都無從尋覓了。四句詩,從初游與重游的對照中表現(xiàn)了今昔變化——人事的變化,家庭的變化,個人心情的變化。言淺而意深,言有盡而情無極。比“同來玩月人何在,風景依稀似去年”(趙嘏《江樓感舊》)之類的寫法表現(xiàn)了更多的內(nèi)容。

這組詩的第一首是最受關(guān)注的,其色彩、意象、意味,俱不可及。但讀者也不能忽略了第二首。這兩首詩所寫的是同一情事,是一個整體,它們是互相完成的關(guān)系,只有在整體上理解了這兩首詩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其中的一首。第一首是以興象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既有意境,也有意味;第二首則不具備第一首的色彩、意象之美,它是以敘述的方式來傳達詩意的,但卻同樣有很動人的意味。

寫作背景

這組詩是北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詩人到京城后重游西太一宮時即興吟成,題寫在墻壁上的作品,即所謂題壁詩。景祐三年(1036年)王安石隨其父王益來到汴京,曾游西太一宮,當時是十六歲的青年,滿懷壯志豪情。次年,其父任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通判,他也跟到江寧。王安石十八歲時,王益去世,葬于江寧,親屬也就在江寧安了家。嘉祐六年(1061年),王安石任知制誥,其母吳氏死于任所,他又扶柩回江寧居喪。熙寧元年(1068年),王安石奉宋神宗之召入汴京,準備變法,重游西太一宮。此時距初游之時已經(jīng)三十二年了,王安石也已經(jīng)四十八歲,快到了五十而知天命的年齡。在這初游與重游的漫長歲月里,父母雙亡,家庭變故,國事難為,自己在事業(yè)上也還沒有做出什么成績,觸景生情,感觸很深,寫下這兩首詩。

王安石寫的古詩大全


那么您還記得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呢?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shù)輝煌的詩篇。為了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我們可以賞析解讀古詩詞,它承載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王安石寫的古詩,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王安石寫的古詩【篇1】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原文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全文賞析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yè),以抒發(fā)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tǒng)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鑒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贊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后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后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于莘(《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著歸屬于商,后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于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于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yè)。伊、呂二人的經(jīng)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后通,度過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幸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shù),此并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叭羰埂奔醇偃纭.斠?、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fā)現(xiàn)、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jīng)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xiàn)“風虎云龍”的局面?!兑住での难浴罚骸霸茝凝垼L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币馑际钦f,云跟隨著龍出現(xiàn),風跟隨著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xiàn)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yè)。伊、呂有真實的本領(lǐng),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zhì)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jié)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yè)的背后,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yè)對于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王安石寫的古詩【篇2】

王安石《狼山觀海》原文

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

曉寒云霧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

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

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

全文賞析

這首氣勢磅礴的詩,既描狼山之景,又抒詩人之情,在眾多關(guān)于狼山的詩篇中可稱冠冕。

首聯(lián)總起全篇,突兀崢嶸。“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登山面江望海,只見波浪滔天,西向而望,無邊波浪拍天而來,緣此而提出是誰鑿破了萬里之外的昆侖山,使大水沖決而出,奔騰而下?北宋時狼山還孤懸江中,尚未和陸地相接,到南宋文天祥《渡海望狼山》時也只見“狼山青幾點,極目是天涯?!蓖醢彩堑巧教魍痔幱陂L江出海處,和唐代杜甫登夔州白帝城時所寫《登高》雖也見“不盡長江滾滾來”不同,那是在長江中上游,從高處俯瞰,而狼山僅一百多公尺高,和長江入海處的江面開闊相比較,就更覺江闊水大,波浪拍天?!拌徠评觯貏莞?,水量大,氣勢恢宏。用“誰鑿破”的提問,更是想落天外。詩一開始就攫住讀者,加之“無邊波浪拍天來”更給人以汪洋浩渺之感,且有震撼力。這一開篇,不僅起筆不凡,而且為全詩抒情奠定了基礎(chǔ)。

頸聯(lián)寫近景,敘感受?!皶院旗F連窮嶼,春暖魚龍化蟄雷?!痹娙耸谴杭驹绯康桥R狼山的,只見云霧迷漫,島嶼、沙洲都在霧幔之中,春暖之后,春雷動,原來冬眠蟄居的魚龍都活躍起來,上句的靜景,和富有動態(tài)感的下句相映襯,使人更覺得春意勃郁。如果說首聯(lián)從宏觀上寫出了狼山地處長江之委海之端的地理形勢,那么此聯(lián)就從近景上寫出了狼山的地貌特色。

腹聯(lián)宕開一筆,贊此處猶如仙境?!伴佋废扇撕翁幰挘`槎使者幾時回。”“閬苑”,傳說神仙所在的地方。到哪里去尋找閬苑的仙人呢?意謂這里就是人間仙境?!办`槎”即星槎,古代神話中往來天上的木筏,《博物志·雜說下》:舊說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濱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詩人由上兩聯(lián)的實寫,到此轉(zhuǎn)為虛寫,意在贊美狼山實為神仙居所。以上則將狼山的遠景、近景、實景、虛意寫全、寫足,充分顯示了狼山的風貌和意境。

尾聯(lián)總綰全詩并發(fā)感概。“遨游半在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王安石從家鄉(xiāng)臨川出來后,應(yīng)試、為官,還不曾有后來豐富的閱歷,初見如此浩渺江面,“始覺今朝眼界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贊嘆之言出于胸臆。登狼山,“舉首四顧,海闊天空;長嘯一聲,山鳴谷應(yīng)”確使人眼界頓開,心胸豁朗。

《狼山觀?!废低醢彩缙谧髌?,從此可見這為他后來的創(chuàng)作現(xiàn)出端倪,也為有宋一代詩作埋下根芽。象“萬里昆侖誰鑿破,無邊波浪拍天來”“遨游半是江湖里,始覺今朝眼界開”語言率直,就如錢鐘書先生所說的“把鋒芒犀利的語言時常斬截干脆得不留余地,沒有回味的表達了新穎的意思”(《宋詩選》第48頁)繆鉞先生也說:“王安石少以意氣自許,故語惟其所向,不復(fù)更為涵蓄。后為郡牧判官,從宋次道盡假唐人詩集,搏觀而約取,晚年始盡深婉不迫之趣。”(《宋詩鑒賞辭典》第11頁)《狼山觀?!氛w現(xiàn)了王安石早期的詩風。這也可能是北宋初期詩風使然,同時王安石這一詩風也為宋詩的質(zhì)直、散文化,形象思維不及唐詩埋下根芽。

《狼山觀?!冯m然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詩,可是它給留下了寫南通狼山的名篇,也可窺見王安石早期詩風,并對研究宋詩有一定價值。不僅南通人重視它,也是王詩與宋詩研究界值得珍視的。

寫作背景

這是王安石的一首逸詩。《臨川集》和李壁的《王荊文公詩箋注》以及沈欽韓的《王荊文公詩文箋注補注》都沒有收這首詩,而是明萬歷年間編纂的《通州志》中記載,王安石在宋仁宗至和年間曾任海門縣令,當時通州屬淮南路,這和宋史本傳所載“擢進士上第,簽書淮南判官”相合?!度卧姟逢P(guān)于王安石詩部分雖沒有收全詩,可是卻錄有“殘句”“閬苑仙人何處覓,靈槎使者幾時回?”(笫77卷)且萬歷《通州志》所載詩題為《白狼觀海》。

南通狼山,最初因山形似狼而得名,又傳說山上曾有白狼出沒,故又名白狼山。到宋淳化年間((990—995)州官楊鈞以“狼”字不雅,以“瑯”易“狼”,又以山石多呈紫色,改稱紫瑯山。王安石來游時還稱白狼。綜上述可知,這首詩確為王安石所作。所寫與詩人生活、自然環(huán)境都相合。

王安石寫的古詩【篇3】

王安石《壬辰寒食》原文

客思似楊柳,春風千萬條。

更傾寒食淚,欲漲冶城潮。

巾發(fā)雪爭出,鏡顏朱早凋。

未知軒冕樂,但欲老漁樵。

譯文

身居他鄉(xiāng)的鄉(xiāng)思像楊柳一樣,被春風一吹就有千萬條思緒。尤其是到了清明的寒食節(jié),自己的眼淚就更多了,流的淚就快要淹沒冶城了。自己的白頭發(fā)像是要掙脫出頭巾的束縛,鏡子中自己的面容也已經(jīng)顯得蒼老。不想知道官位的快樂啊,只求自己能夠在青山綠水做一個打漁和砍柴的農(nóng)民。

注釋

[1]寒食:節(jié)令名,在農(nóng)歷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荊楚歲時記》:去冬節(jié)一百五日,即有疾風甚雨,謂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說客思如春風里的柳條之多.客思:他鄉(xiāng)之思.思:思緒,心事.

[3]冶城:《太平寰宇記》載,江南東道升州土元縣:古冶城在今縣四五里;本吳鑄冶之 地,因以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宮附近

[4]巾:頭巾.雪:白發(fā).

[5]朱:紅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顏.

[6]軒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車服,因以指代官位爵祿.

[7]老:終老.漁樵:漁人和樵夫,指代隱逸生活

寫作背景

王安石之父(名益,字損之)曾為江寧通判.宋仁宗寶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寧牛首山(今江寧縣南).皇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州通判任上回江寧祭掃父親墓時寫下此詩.詩人用比喻和夸張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抒發(fā)了自己省墓時沉痛的心情以及變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歸隱的愿望.語言清新峻拔,感人至深. 王安石雖然是大有作為之人,但他同樣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進取。

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為了養(yǎng)家孝親,并非樂意官場,汲汲富貴。由于家中無田園以托一日之命,一家上下幾十口人賴其官祿,他根本就沒有條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詩歌中,就表達了“收功無路去無田”的無奈,既然“人間未有歸耕處”,他只得“竊食窮城”、任職地方,但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一詩中就表達了他的感慨。

王安石寫的古詩【篇4】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全文賞析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不是雪”,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寫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后退居鐘山后所作。

王安石寫的古詩【篇5】

王安石《傷春怨·雨打江南樹》原文

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shù)。綠葉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

全文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景,表明春色將殘。“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shù)?!逼鹗锥鋵懘旱浇暇吧=隙嘤?,連貴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樹”。“雨”是飄飄灑灑的細雨,是知時節(jié)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曉》中所寫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催開百花的及時雨,而不是摧殘百花的風雨,所以下句才說“一夜花開無數(shù)”。“好雨知時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保ǘ鸥Α洞阂瓜灿辍吩娋洌┐河杲迪拢灰怪g,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春天來到了。這是寫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長,時不我待,轉(zhuǎn)瞬之間,陽春三月已過,就到暮春時節(jié)?!熬G樹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三四兩句寫暮春景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綠樹成陰果滿枝”了,花期已過,累累果實已經(jīng)掛滿枝頭。古語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樹下已有游人踏出的歸路,說明花期已過,游人漸少。上闋純寫春景,但寫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闋抒情,詞人欲留住春光。“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币欢鋵懺~人與他的摯友剛相逢,正欲共賞美麗春景,無奈已經(jīng)到了暮春,花事已殘。這當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詞人還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骸鞍丫谱|風,且莫恁匆匆去。”作者無法,便把希望寄托東風身上。他端著酒杯,向東風祈禱:東風呀,你繼續(xù)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東風浩蕩,春意便不會闌珊。通過這一舉動,詞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躍然紙上了。

王安石寫的詩集錦(6篇)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無法超越的詩篇。為了加強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我們可以欣賞學習古詩詞,它是中華文化的綺麗瑰寶,是古代先賢的智慧結(jié)晶。也許"王安石寫的詩"就是你要找的,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王安石寫的詩 篇1

王安石《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全文賞析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于天雖異,但還得受之于人,否則就將復(fù)為眾人,進而說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眾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連作“眾人”也難,而且強調(diào)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yīng)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chǔ)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jù)。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wù),后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敘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吳玫的家鄉(xiāng)。“荊公少年,往來外家甚數(shù)”《王荊公年譜考略》文中說“于舅家見之”,仲永當是實有其人。所記仲永五歲不識紙筆硯墨,忽啼求,其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并題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是以供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內(nèi)容。此事傳出后,一鄉(xiāng)的秀才都來觀看。從此,人們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揮筆而就,文采與道理都有可取之處??h里人聽說,亦很驚奇,漸漸有人請他父親帶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錢帛請他作詩的。他父親認為此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他到處拜見縣里人,不讓他學習。這里所記仲永的特異才能是傳聞,與真實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張的筆墨,處處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異。其一,不僅生五年不識文具,給紙筆即可寫詩,而且能以“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族為主旨,“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可見影響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詩”一揮而就,而且文采、內(nèi)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請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詩的,真是譽滿全鄉(xiāng)。作者如此描寫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異天資,為下文的因不后學而“泯然眾人”作了很好的鋪墊,為全文的知識才干“受之人”立論打下了基礎(chǔ)。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學”的原因,更暗示給人們急功近利對人才的危害。“不使學”是仲永由夭才變?yōu)槠接沟年P(guān)鍵,是本文議論的中心。

第二段段,從作者親自見聞的角度簡略交待了仲永從神童淪為“眾人”的過程。開頭的“余聞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顯示上段所寫的內(nèi)容即據(jù)傳聞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親識其面的愿望。作者寫了兩次見聞:一次是仲永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暗示在這六七年中,仲永的詩毫無長進。如果說,五六歲兒童作的詩盡管稚拙,人們尚覺可觀,那么六七年后寫得反而不如以前聽說的那樣好,人們便非但不以為奇,且因先時之聞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實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歲時。這次并未見面,只是聽親戚說:“泯然眾人矣!”一句話就交待了這位從前的神童的結(jié)局。兩次寫法不同,但都極簡練而有含蘊?!般槐娙艘印币徽Z,把說話人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與先前“邑人奇之”的情況恰成對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隱見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對方仲永由一邑稱奇的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一事所發(fā)的議論,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聰明穎悟是“受之天”,即來自天賦,而且他的天賦遠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這正是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标P(guān)鍵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到這里,已將上兩段所敘述的情事都議論到了。但作者卻就勢轉(zhuǎn)進一層,指出天賦這樣好的仲永,沒有受到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尚且淪為眾人;那么天賦本屬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連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賓,后者是主,在對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學習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況看,這層議論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這里。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資質(zhì)平常的人總是多數(shù)。方仲永這一典型事例的意義主要不在于說后天賦好的人不學習會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說明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意義。

題內(nèi)的“傷”字就具有多層意蘊。首先是表層的,為仲永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兒童最終淪為眾人感到惋惜;進一層,是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長提高的環(huán)境。文中對其父以仲永為獲利之資的敘寫,就含有對泯滅天才的人為環(huán)境的批評。更進一層,從仲永的具體事例生發(fā)開來,感慨社會上許多資質(zhì)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學習提高,以致連成為眾人都不可得。這樣,作者所“傷”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眾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深刻多了。

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寫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刀ㄔ辏?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nóng)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王安石寫的詩 篇2

王安石《春夜》原文

金爐香燼漏聲殘,剪剪輕風陣陣寒。

春色惱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欄桿。

全文賞析

王安石于公元1042年(宋仁宗慶歷二年)進士及第,公元1059年(嘉祐三年)上變法萬言書,未被采納。直到公元1068年(宋神宗熙寧元年),神宗準備實行新法,到四月才召他進京面對。經(jīng)過二十六年的漫長歲月,王安石屈居下位不算,最大的憾事是變法主張未能實現(xiàn)。此時形勢突變,遇到了賞識他主張的銳意變法的新帝,正是龍虎風云、君臣際遇的良機,大展鴻圖,即在眼前。因此,他在值宿禁中的時候,面對良宵春色,剪剪輕風,金爐香燼,月移花影,一派風光,激起了思想上難以自制的波瀾,為自己政治上的春色撩撥得不能成眠。

這首絕句和杜甫的五言律詩《春宿左省》屬于同一題材:“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

這首詩的前兩句相當于杜詩的前兩聯(lián),都是寫景。首句是視覺加聽覺,以動襯靜。王安石寫的是春天拂曉時的景象;杜甫則因仿佛聽到有人開宮門的鑰匙聲,和百官上朝的馬鈴聲而睡不著,其意義相對要小些,這是由于兩人的地位懸殊太大造成的。次句以觸覺寫出了香盡漏殘、黎明破曉時分的夜寒意。第三句敘事夾抒情,詩人所追求的是杜甫所想要的“君臣已與時際會”,這激動人心的時候就要到來,他不只是像杜甫“明朝有封事,數(shù)問夜如何”那樣睡不著覺。但詩人留下問題:為什么“眠不得”,春色為何“惱人”,詩人故意不說原因。“惱”字在此處是反義正用,不能作惱恨的“惱”理解,應(yīng)作“撩”解,杜甫詩“韋曲花無賴,家家惱煞人”中的“惱”字即是“撩”的意思,絕不是苦惱得不能成眠。最后一句以景結(jié)情:但只見月亮移動,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欄干上。詩貴含蓄,此詩除第三句外,字字寫景,情隱詞外。

這首詩的內(nèi)在抒情曲折而深沉,外在表向卻是春夜清幽美景,創(chuàng)作手法高明。詩中處處緊扣著深夜,卻又沒有一句直接說到夜已如何,而只寫夜深時的種種景象。詩人沒有正面寫對人的懷念,而是通過香盡漏殘、月移風寒,寫出時光的推移,從而表明詩人徘徊之久和懷想之深。表面上是這庭院夜色攪亂了詩人的清夢,實際上是由于對遠方的人強烈的思憶,使詩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惱人,感情表達得含蓄、曲折而深沉,有著余而不盡之意。

詩人所描寫的皇宮春曉的迷人景色,和杜甫“九重春色醉仙桃”,賈至“禁城春色曉蒼蒼”,岑參“鶯囀皇州春色闌”的用意是一樣的,用現(xiàn)代的話說,就是大好的景色象征大好的形勢。如果沒有“月傍九霄多”,就不會有“花影上欄干”,由此可見,王安石是參透了杜甫《春宿左省》后才動筆的。

所以說,這一首政治抒情詩。王安石是借用愛情詩曲折地表達自己的春風得意之情。

王安石寫的詩 篇3

王安石《雨霖鈴》原文

孜孜矻矻。向無明里、強作窠窟。浮名浮利何濟,堪留戀處,輪回倉猝。幸有明空妙覺,可彈指超出。緣底事、拋了全潮,認一浮漚作瀛渤。本源自性天真佛。只些些、妄想中埋沒。貪他眼花陽艷,誰信道、本來無物。一旦茫然,終被閻羅老子相屈。便縱有、千種機籌,怎免伊唐突。

王安石寫的詩 篇4

王安石《送和甫至龍安微雨》原文

荒煙涼雨助人悲,淚染衣襟不自知。

除卻春風沙際綠,一如看汝過江時。

譯文

野外的煙氣冰冷的雨水令人更加悲傷,

淚水浸濕了衣領(lǐng)我都渾然不知.

沒有了春風河岸的蘆葦依舊碧綠,

就好像(我)當初送你過江的時候一樣.

注釋

①和甫:王安石之弟王安禮,字和甫。龍安:即龍安津,在江寧城西二十里。吳氏女子:指王安石長女,適浦城人吳充之子吳安持。因古代女子出嫁后從夫姓,故稱吳氏女子。吳安持當時在汴京任官。

②汝:你,指吳氏女子。

寫作背景

元豐五年(1082),王安石送弟王安禮赴京任尚書左丞。從熙寧九年(1076)罷相返金陵至是時,王安石已七年未與長女相見,此番送弟,觸景生情,更為思念遠方的女兒,詩人飽含深情,融情入景,寫下這首七絕寄予她,表達了父女之間的骨肉至情。釋普聞《詩論》贊此詩:“拂去豪逸之氣,屏蕩老健之節(jié),其意韻幽遠,清癯雅麗為得也?!蓖醢彩拈L女亦能作詩,曾有寄父》一絕云:“西風不入小窗紗,秋氣應(yīng)憐我憶家。極目江南千里恨,依然和淚看黃花?!蓖醢彩诖饲昂筮€寫了《寄吳氏女子一首》、《寄吳氏女子》、《次吳氏女韻二首》等,可見父女情深。

王安石寫的詩 篇5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全文賞析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保徽f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寫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后退居鐘山后所作。

王安石寫的詩 篇6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原文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全文賞析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yè),以抒發(fā)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tǒng)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鑒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贊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后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后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于莘(《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莘,古國名,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著歸屬于商,后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于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于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yè)。伊、呂二人的經(jīng)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后通,度過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幸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shù),此并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叭羰埂奔醇偃?。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fā)現(xiàn)、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jīng)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xiàn)“風虎云龍”的局面。《易·乾·文言》:“云從龍,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币馑际钦f,云跟隨著龍出現(xiàn),風跟隨著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xiàn)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yè)。伊、呂有真實的本領(lǐng),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zhì)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jié)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yè)的背后,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yè)對于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王安石的古詩5篇


中華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國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曾上誕生過很多杰出的詩人。那么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向您分享了王安石的古詩,希望本文句子對您有所幫助!

王安石的古詩 篇1

王安石《傷春怨·雨打江南樹》原文

雨打江南樹。一夜花開無數(shù)。綠葉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

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把酒祝東風,且莫恁、匆匆去。

全文賞析

這首詞上闋寫景,表明春色將殘?!坝甏蚪蠘?,一夜花開無數(shù)?!逼鹗锥鋵懘旱浇暇吧?。江南多雨,連貴如油的春雨也不稍缺,所以“雨打江南樹”。“雨”是飄飄灑灑的細雨,是知時節(jié)的好雨,是杏花春雨江南的春雨,而不是孟浩然《春曉》中所寫的“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是催開百花的及時雨,而不是摧殘百花的風雨,所以下句才說“一夜花開無數(shù)”?!昂糜曛獣r節(jié),當春乃發(fā)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保ǘ鸥Α洞阂瓜灿辍吩娋洌┐河杲迪拢灰怪g,百花盛開,萬紫千紅的春天來到了。這是寫初春景色。但是好景不長,時不我待,轉(zhuǎn)瞬之間,陽春三月已過,就到暮春時節(jié)。“綠樹漸成陰,下有游人歸路”。三四兩句寫暮春景色。隨著時間的推移,現(xiàn)在已經(jīng)是“綠樹成陰果滿枝”了,花期已過,累累果實已經(jīng)掛滿枝頭。古語云:“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果樹下已有游人踏出的歸路,說明花期已過,游人漸少。上闋純寫春景,但寫景中已露惜春之意。

下闋抒情,詞人欲留住春光。“與君相逢處,不道春將暮。”一二句寫詞人與他的摯友剛相逢,正欲共賞美麗春景,無奈已經(jīng)到了暮春,花事已殘。這當然十分令人惋惜,于是詞人還想作最大努力,把春光留?。骸鞍丫谱|風,且莫恁匆匆去。”作者無法,便把希望寄托東風身上。他端著酒杯,向東風祈禱:東風呀,你繼續(xù)地吹吧,不要匆匆而去。他知道,只要東風浩蕩,春意便不會闌珊。通過這一舉動,詞人的惜春之情、留春之意便躍然紙上了。

王安石的古詩 篇2

王安石《傷仲永》原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并自為其名。其詩以養(yǎng)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于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fù)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p>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于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全文賞析

這篇文章以方仲永的事例,說明人受之于天雖異,但還得受之于人,否則就將復(fù)為眾人,進而說明未受之于天者,本來就是眾人,如果不受之于人,恐怕連作“眾人”也難,而且強調(diào)了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表現(xiàn)了王安石早期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文題為“傷仲永”,文中卻未見一個“傷”字,然而全篇寫的正是一個“傷”字。這正如《王荊公年譜考略》所評:“余謂仲水始而通悟,終焉為泯然眾人,見于荊公悼嘆者詳矣!”由此可見,此文契合照應(yīng)不在形式上而在內(nèi)容中。這篇議論文,先敘后議,在事實敘述的基礎(chǔ)上立論,事實成為立論的依據(jù)。第一、二兩段只敘不議,為第三段的議論服務(wù),后面的議論,集中強烈,言簡意賅,如畫龍點睛,使前面所敘的事實立即升華具有典型意義。全文僅二百字,敘事之簡潔。說理之透徹,安石散文風格在此已露出端倪。

第一段敘述神童方仲永的故事。方仲永為金溪民,世代耕田。金溪是王安石外祖父吳玫的家鄉(xiāng)?!扒G公少年,往來外家甚數(shù)”《王荊公年譜考略》文中說“于舅家見之”,仲永當是實有其人。所記仲永五歲不識紙筆硯墨,忽啼求,其父借來給他,他立即寫了四句詩,并題了自己的名字,這首詩是以供養(yǎng)父母、團結(jié)族人為內(nèi)容。此事傳出后,一鄉(xiāng)的秀才都來觀看。從此,人們指著東西讓他作詩,他揮筆而就,文采與道理都有可取之處??h里人聽說,亦很驚奇,漸漸有人請他父親帶他去作客,也有人拿錢帛請他作詩的。他父親認為此有利可圖,便每天拉著他到處拜見縣里人,不讓他學習。這里所記仲永的特異才能是傳聞,與真實情形或有出入。然而作者真正用意并不在此,所以免不了用夸張的筆墨,處處耍突出仲永天斌的特異。其一,不僅生五年不識文具,給紙筆即可寫詩,而且能以“養(yǎng)父母”團結(jié)同族為主旨,“傳一鄉(xiāng)秀才觀之”,可見影響之大。其二,仲永才思如涌,“指物作詩”一揮而就,而且文采、內(nèi)容均佳,博得“邑人奇之”,有請他作客的,有向他求詩的,真是譽滿全鄉(xiāng)。作者如此描寫突出了神童仲永的特異天資,為下文的因不后學而“泯然眾人”作了很好的鋪墊,為全文的知識才干“受之人”立論打下了基礎(chǔ)。文中的“利”字很有份量,突出其父‘不使學”的原因,更暗示給人們急功近利對人才的危害?!安皇箤W”是仲永由夭才變?yōu)槠接沟年P(guān)鍵,是本文議論的中心。

第二段段,從作者親自見聞的角度簡略交待了仲永從神童淪為“眾人”的過程。開頭的“余聞之也久”,束上起下,一方面顯示上段所寫的內(nèi)容即據(jù)傳聞而得,另一方面又引出親識其面的愿望。作者寫了兩次見聞:一次是仲永十二三歲時,“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暗示在這六七年中,仲永的詩毫無長進。如果說,五六歲兒童作的詩盡管稚拙,人們尚覺可觀,那么六七年后寫得反而不如以前聽說的那樣好,人們便非但不以為奇,且因先時之聞名而感到其名不副實了。第二次是仲永二十歲時。這次并未見面,只是聽親戚說:“泯然眾人矣!”一句話就交待了這位從前的神童的結(jié)局。兩次寫法不同,但都極簡練而有含蘊?!般槐娙艘印币徽Z,把說話人漠然視之的態(tài)度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與先前“邑人奇之”的情況恰成對照,而作者的惋惜感慨之意也隱見言外。

最后一段是作者對方仲永由一邑稱奇的神童變成無聲無息的普通人一事所發(fā)的議論,也是本篇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作者首先指出,仲永的聰明穎悟是“受之天”,即來自天賦,而且他的天賦遠超于一般的有才能的人。這正是為了反跌出下面的正意:“卒之為眾人,則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标P(guān)鍵原因是缺乏后天的教育和學習。到這里,已將上兩段所敘述的情事都議論到了。但作者卻就勢轉(zhuǎn)進一層,指出天賦這樣好的仲永,沒有受到后天的培養(yǎng)教育,尚且淪為眾人;那么天賦本屬平常的一般人,如果再不受教育,連做一個普普通通的人都不行。前者是賓,后者是主,在對比中更突出了一般人學習的重要性。就方仲永的情況看,這層議論仿佛是余波,但作者主要的用意正在這里。因為在現(xiàn)實生活中,資質(zhì)平常的人總是多數(shù)。方仲永這一典型事例的意義主要不在于說后天賦好的人不學習會造成什么后果,而在于說明后天教育對一個人成長的決定意義。

題內(nèi)的“傷”字就具有多層意蘊。首先是表層的,為仲永這樣一個天資聰穎的兒童最終淪為眾人感到惋惜;進一層,是感慨仲永雖有天賦,卻沒有遇上有利于他成長提高的環(huán)境。文中對其父以仲永為獲利之資的敘寫,就含有對泯滅天才的人為環(huán)境的批評。更進一層,從仲永的具體事例生發(fā)開來,感慨社會上許多資質(zhì)平常的人不去努力學習提高,以致連成為眾人都不可得。這樣,作者所“傷”的就不再局限于仲永個人,而是許許多多不“受之天”又“不受之人”的眾人,作者的感慨和文章的思想意義也就深刻多了。

這篇文章的語言十分精當。敘事部分僅以一百五十多字就完整地敘述了方仲永從五歲到二十歲間才能變化的過程,議論部分也不過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詞、句都有其確切的表達作用,而不是可有可無。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貫、身份、姓名、家世,這不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紹,而且“世隸耕”三字是對“未嘗識書具”“不使學”的必要鋪墊,既襯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資,又暗示了造成他命運的家庭背景;一個“啼”字,生動地寫出方仲永索求書具的兒童情態(tài);“忽”“即”“立”三個副詞,使一個天資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躍然紙上;“日扳仲永環(huán)謁于邑人”,僅一句話就刻畫出方仲永父親貪圖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嘆的愚昧無知之態(tài);“不使學”三字,看似平淡,卻為方仲永的變化埋下伏筆,點出方仲永命運變化的關(guān)鍵。第二段敘事極為簡要,僅以一“見”一“聞”一“問”就交代了方仲永后來的變化和結(jié)局。結(jié)尾的議論部分,言簡意深,說理嚴謹。

寫作背景

天圣三年(1025年),方仲永無師自通,提筆寫詩,震動鄉(xiāng)里。明道二年(1033年),與方仲永同齡的王安石跟隨父親回金溪探親,在舅舅家遇見了方仲永。他請方仲永作了幾首詩,但他有些失望,因為“神童作家”并不像傳說中的那么聰明??刀ㄔ辏?040年),王安石再次到金溪探親。此時方仲永已做回了農(nóng)民。慶歷三年公元(1043年),王安石從揚州回到臨川,想起方仲永的遭遇,寫下《傷仲永》一文。

王安石的古詩 篇3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全文賞析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墻角這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寫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后退居鐘山后所作。

王安石的古詩 篇4

王安石《泊船瓜洲》原文

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全文賞析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一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長江北岸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岸的“京口”與這邊的“瓜洲”這么近,就一條江水的距離,不由地聯(lián)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jīng)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靜結(jié)合,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后選定了“綠”字。因為其它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xiàn)春天到來后千里江岸一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jié)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一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一步表現(xiàn)詩人思念家鄉(xiāng)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xiāng)之情!

寫作背景

宋景佑四年(1037年),王安石隨父王益定居江寧(今江蘇南京),王安石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鐘山有著深厚的感情。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副宰相);次年被任命為同乎章事(宰相),開始推行變法。由於反對勢力的攻擊,他幾次被迫辭去宰相的職務(wù)。這首詩寫於熙寧八年(1075)二月,正是王安石第二次拜相進京之時。

《泊船瓜洲》的寫作時間長期以來也有爭議,雖然都認為寫于王安石晚期,但具體的說法主要有三種意見:①宋神宗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應(yīng)召自江寧府赴京任翰林學士,途經(jīng)瓜洲后所作;②神宗熙寧七年(1074),王安石第一次罷相自京還金陵;途經(jīng)瓜洲時所作;③神宗熙寧八年(1075),王安石第二次拜相;自江寧赴京途經(jīng)瓜洲時所作。

王安石的古詩 篇5

王安石《北陂杏花》原文

一陂春水繞花身,花影妖嬈各占春。

縱被春風吹作雪,絕勝南陌碾成塵。

全文賞析

這首絕句寫于王安石貶居江寧之后,是他晚年心境的寫照。王安石是宰相中的讀書人,到晚年,他的絕句尤好。曾有人言,唐代以后無詩,此論太極端了點。王安石晚年的絕句有不少是直追唐人的,在議論入詩上,他的議論與描敘結(jié)合得很緊,而且議論不淺白直切,而是含蘊有味。

一、二句寫景狀物,描繪杏花臨水照影之嬌媚。首句點明杏花所處地理位置?!摆椤保颂幨侵赋靥?。一池碧綠的春水環(huán)繞著杏樹,預(yù)示著勃發(fā)的生機?!袄@”字用得精巧,既寫陂水曲折蜿蜒之流勢,又寫水花之相依相親。王安石愛用“繞”字摹寫山形水勢,如他《江上》一詩中說:“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痹凇稌幭壬凇罚ㄆ湟唬┲袑懙剑骸耙凰o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庇衷凇剁娚郊词隆分姓f“澗水無聲繞竹流”,有清婉、柔媚、幽靜之感。

次句從花與影兩個方面寫杏花的綽約風姿。滿樹繁花競相開放,滿池花影搖曳迷離。“妖嬈”二字本用于寫人,這里移用于杏花,展現(xiàn)了杏花爭奇斗妍的照人光彩。一個“各”字,表明在詩人眼中,花與影一樣地美艷、多情,一樣令人流連忘返、沉迷自失。宋人許顗《彥周詩話》說:“荊公愛看水中影,此亦性所好,如‘秋水瀉明河,迢迢藕花底’,又《桃花詩》云:‘晴溝漲春淥周遭,俯視紅影移魚舠’,皆觀其影?!蓖醢彩瘜懟ㄉ朴趶谋倔w和投影兩方面著手,如此刻畫,虛實相生:一方面使景物更具立體的美,另一方面也透露出詩人的審美趣味,即對虛靜恬淡之美的情有獨鐘。

三四句議論抒情,褒揚北陂杏花品性之美。這兩句對偶精工,如陳衍《宋詩精華錄》說:“荊公絕句,多對語甚工者,似是作律詩未就化成截句(絕句)。”這兩句托物言志,耐人玩味?!皷|風吹作雪”,這一筆淋漓地描繪出風吹杏樹,落英繽紛,似漫天飛雪,而隨波逐流的凄美景象,比喻生動,浮想聯(lián)翩。即便是春風輕拂,嬌媚的花兒也不堪吹折,它凋謝了,零落了,這本是讓人黯然神傷的。但詩人卻偏說它勝過南陌杏花,矜持與自足之意溢于言表。這一對比啟人深思:“南陌”在此詩中與“北陂”相對立,這兩個背景意象包含著一種空間的隱喻。若說清幽靜謐的“北陂”是遠離浮世喧囂的隱逸之所,則“南陌”正是熙來攘往、物欲橫陳的名利之場?!澳夏啊狈比A,“北陂”僻靜;“南陌”熱鬧,“北陂”空寂;北陂杏花即使零落了,尚可在一泓清波中保持素潔;而南陌的杏花要么歷盡褻玩、任人攀折;要么凋零路面、任人踐踏,碾成塵土,滿身污穢。若說這南陌杏花是邀功請賞、黨同伐異的得勢權(quán)臣的影射,則北陂杏花是詩人剛強耿介、孤芳自賞的自我人格的象征。王安石從1070年(熙寧三年)到1076年(熙寧九年),兩次拜相,又兩次罷相,最后退居江寧,寄情于半山。罷相之后,他雖被迫退出政治舞臺,但仍然堅持自己原有的改革信念與立場,積極倡言“天命不足畏,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一“縱”,一“絕”,呼應(yīng)緊密,激濁揚清,擲地有聲地表明他的政治立場與人生操守。

絕句由于篇幅短小,很忌一氣直下,沒有波折。這首詩句句寫臨水杏花,第二句承第一句;第三、四句承第二句,卻宕開一層,以“縱被”領(lǐng)句,用“絕勝”作呼應(yīng),便使全詩跌宕有致,富于曲折變化。這樣布局,有直寫,有側(cè)寫,有描繪,有議論,詩人自己愛好高潔的品格也就貫注其中了。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大全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詩人有哪些古詩詞讓您心中觸動呢?你可以讀一下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的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1

王安石《浪淘沙令·伊呂兩衰翁》原文

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云龍。興王只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后,誰與爭功。

全文賞析

這首詞歌詠伊尹和呂尚“歷遍窮通”的遭際和名垂千載的功業(yè),以抒發(fā)作者獲得宋神宗的知遇,在政治上大展宏圖、春風得意的豪邁情懷。它不同于一般古代詩人詞客種籠統(tǒng)空泛的詠史作品,而是一個政治家鑒古論今的真實思想感情的流露。全詞通篇敘史論史,實則以史托今,蘊含作者稱贊明君之情,這正是本篇的巧妙之處。

起句“伊呂兩衰翁,歷遍窮通”從窮、通兩個方面落筆,寫伊尹、呂尚前后遭際的變化。伊尹,原名摯;尹,是他后來所擔任的官職。傳說他是伊水旁的一個棄嬰,以“伊為氏,曾傭耕于莘(《孟子·萬章》):“伊尹耕于有莘之野?!陛罚艊?,其地在今河南開封附近),商湯娶有莘氏之女,他作為陪嫁而隨著歸屬于商,后來得到湯王的重用,才有了作為。呂尚,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太公望”。傳說他直到晚年還是因頓不堪,只得垂釣于渭水之濱,一次,恰值周文王出獵,君臣才得遇合,他先輔文王,繼佐武王,終于成就了滅商興周之大業(yè)。伊、呂二人的經(jīng)歷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他們都是先窮而后通,度過了困窘之后才遇到施展抱負的機會的,所以說他們“歷遍窮通”;呂尚顯達的時候,年歲已老了,所以稱作“衰翁”。封建時代的士人由窮到通,總有一定的偶然因素、僥幸成分,也就是說,能夠由窮到通的畢竟是少數(shù),此并言“伊呂兩衰翁”,伊尹佐湯時年老下否,書無明文,此是連類而及。值得思考的問題是:“若使當時身不遇”。作者頗有自許之意。“若使”即假如。當伊、呂為耕傭、釣叟之時,假如不遇商湯、周文,則英雄終將老死巖壑。伊、呂是值得慶幸的,但更多的士人的命運卻是大可惋惜的,因為那些人沒有被發(fā)現(xiàn)、被賞識、被任用機會,他們是“老了”的英雄,亦即被埋沒了的英雄。

下片,“湯武偶相逢”中的“偶”已經(jīng)點明了“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能夠遇合,那就會出現(xiàn)“風虎云龍”的局面?!兑住での难浴罚骸霸茝凝?,風從虎,對人作而萬物睹。”意思是說,云跟隨著龍出現(xiàn),風跟隨著虎出出,人世間如果出現(xiàn)了圣明的君主,那末,在談笑之間就輕而易舉地完成了興王道、建國家的大事業(yè)。伊、呂有真實的本領(lǐng),果然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è)來,這樣,才真正稱得起是人才。因這這是問題的實質(zhì)之所在,所以“興王”一句在全詞中是很有分量的。結(jié)尾,也是對這一句的引申,說伊、呂不僅功蓋當世,至今超越千載,也沒有人能夠與之匹敵。在歌頌伊、呂的不朽功業(yè)的背后,伊、呂的遭適明主和建立功業(yè)對于王安石來說,無疑是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他從中受到了鼓舞,增強了推行變法的決心和勇氣。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2

王安石《梅花 / 梅》原文

墻角數(shù)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全文賞析

“墻角數(shù)枝梅”,“墻角”不引人注目,不易為人所知,更未被人賞識,卻又毫不在乎?!皦沁@個環(huán)境突出了數(shù)枝梅身居簡陋,孤芳自開的形態(tài)。體現(xiàn)出詩人所處環(huán)境惡劣,卻依舊堅持自己的主張的態(tài)度。

“凌寒獨自開”,“獨自”,語意剛強,無懼旁人的眼光,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依舊屹立不倒。體現(xiàn)出詩人堅持自我的信念。

“遙知不是雪”,“遙知”說明香從老遠飄來,淡淡的,不明顯。詩人嗅覺靈敏,獨具慧眼,善于發(fā)現(xiàn)?!安皇茄?,不說梅花,而梅花的潔白可見。意謂遠遠望去十分純凈潔白,但知道不是雪而是梅花。詩意曲折含蓄,耐人尋味。暗香清幽的香氣。

“為有暗香來”,“暗香”指的是梅花的香氣,以梅擬人,凌寒獨開,喻典品格高貴;暗香沁人,象征其才氣譙溢。

首二句寫墻角梅花不懼嚴寒,傲然獨放,末二句寫梅花潔白鮮艷,香氣遠布,贊頌了梅花的風度和品格,這正是詩人幽冷倔強性格的寫照。詩人通過對梅花不畏嚴寒的高潔品性的贊賞,用雪喻梅的冰清玉潔,又用“暗香”點出梅勝于雪,說明堅強高潔的人格所具有的偉大的魅力。作者在北宋極端復(fù)雜和艱難的局勢下,積極改革,而得不到支持,其孤獨心態(tài)和艱難處境,與梅花自然有共通的地方。這首小詩意味深遠,而語句又十分樸素自然,沒有絲毫雕琢的痕跡。

寫作背景

王安石變法的新主張被推翻,兩次辭相兩次再任,放棄了改革。這首詩是王安石罷相之后退居鐘山后所作。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3

王安石《書湖陰先生壁二首》原文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桑條索漠楝花繁,風斂余香暗度垣。

黃鳥數(shù)聲殘午夢,尚疑身屬半山園。

全文賞析

這兩首詩是題寫在湖陰先生家屋壁上的,其中第一首很著名。這一首詩用典十分精妙,讀者不知典故內(nèi)容,并不妨礙對詩歌大意的理解;而詩歌的深意妙趣,則需要明白典故的出處才能更深刻地體會。

首二句贊美楊家庭院的清幽?!懊╅堋贝竿ピ??!办o”即凈。怎樣寫凈呢?詩人摒絕一切平泛的描繪,而僅用“無苔”二字,舉重若輕,真可謂別具只眼。何以見得?江南地濕,又時值初夏多雨季節(jié),這對青苔的生長比之其他時令都更為有利。況且,青苔性喜陰暗,總是生長在僻靜之處,較之其他雜草更難于掃除。而今庭院之內(nèi),連青苔也沒有,不正表明無處不凈、無時不凈嗎?在這里,平淡無奇的形象由于恰當?shù)挠米謪s具有了異常豐富的表現(xiàn)力。“花木”是庭院內(nèi)最引人注目的景物。因為品種繁多,所以要分畦栽種。這樣,“成畦”二字就并非僅僅交代花圃的整齊,也有力地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既整齊又不單調(diào)。

這清幽環(huán)境令人陶醉,所以當詩人的目光從院內(nèi)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時,他的思致才會那樣悠遠、飄逸,才會孕育出下面一聯(lián)的警句,門前的景物是一條河流,一片農(nóng)田,兩座青山,在詩人眼里,山水對這位志趣高潔的主人也有情誼。詩人用擬人手法,將“一水”“兩山”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huán)繞著蔥綠的農(nóng)田,正像母親用雙手護著孩子一樣。“護”字,“繞”字顯得那么有情。門前的青山見到庭院這樣整潔,主人這樣愛美,也爭相前來為主人的院落增色添彩:推門而入,奉獻上一片青翠。詩人以神來之筆,留下千古傳誦的名句。

“一水”“兩山”被轉(zhuǎn)化為富于生命感情的親切的形象,而為千古傳誦。但后二句所以廣泛傳誦,主要還在于這樣兩點:一、擬人和描寫渾然一體,交融無間。“一水護田”加以“繞”字,正見得那小溪曲折生姿,環(huán)繞著綠油油的農(nóng)田,這不恰像一位母親雙手護著小孩的情景嗎?著一“護”字,“繞”的神情明確顯示。至于“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神來之筆。它既寫出了山色不只是深翠欲滴,也不只是可掬,而竟似撲向庭院而來!這種描寫給予讀者的美感極為新鮮、生動。它還表明山的距離不遠,就在楊家庭院的門前,所以似乎伸手可及。尤其動人的,是寫出了山勢若奔,仿佛剛從遠方匆匆來到,興奮而熱烈。所有這些都把握住了景物的特征,而這種種描寫,又都和充分的擬人化結(jié)合起來那情調(diào)、那筆致,完全像在表現(xiàn)“有朋自遠方來”的情景:情急心切,竟顧不得敲門就闖進庭院送上禮物。二者融合無間,相映生色,既奇崛又自然,既經(jīng)錘煉又無斧鑿之痕,清新雋永,韻味深長。二、這兩句詩也與楊德逢的形象吻合。在前聯(lián)里,已可看到一個人品高潔、富于生活情趣的湖陰先生。所居僅為“茅檐”,他不僅“掃”,而且“長掃”(即常掃),以至于“靜無苔”;“花木成畦”,非賴他人,而是親“手自栽”??梢娝屐o脫俗,樸實勤勞。這樣一位高士,徜徉于山水之間,當然比別人更能欣賞到它們的美,更感到“一水”“兩山”的親近;詩人想象山水有情,和湖陰先生早已締結(jié)了深厚的交誼。詩以“書湖陰先生壁”為題,處處關(guān)合,處處照應(yīng),由此也可見出詩人思致的綿密。

此詩對于“一水”“兩山”的擬人化,既以自然景物的特征為基礎(chǔ),又與具體的生活內(nèi)容相吻合,所以氣足神完,渾化無跡,成為古今傳誦的名句。

在修辭技巧上,“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句也堪作范例。詩人運用了對偶的句式,又采用了擬人的手法,給山水賦予人的感情,化靜為動,顯得自然化境既生機勃勃又清靜幽雅。

寫作背景

《書湖陰先生壁二首》是王安石題在楊德逢屋壁上的一組詩。楊德逢,別號湖陰先生,是王安石退居金陵時的鄰居和經(jīng)常往來的朋友。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4

王安石《漁家傲·平岸小橋千嶂抱》原文

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茅屋數(shù)間窗窈窕。塵不到。時時自有春風掃。

午枕覺來聞?wù)Z鳥。欹眠似聽朝雞早。忽憶故人今總老。貪夢好。茫然忘了邯鄲道。

全文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晚年的作品,藝術(shù)的錘煉上比早年更為成熟。歷來的評論家,極推崇王安石晚年寫景抒情的小詩,而往往忽略這類風格的詞。其實,這首詞比其同類的詩還要出色。此詞的主要特色,是善于融詩入詞。

起首二句寫得極為娟秀,為人所稱譽,乃融化他人詩句而來。吳聿《觀林詩話》記王安石“嘗于江上人家壁間見一絕,深味其首句‘一江春水碧揉藍’,為躊躇久之而去,已而作小詞,有‘平岸小橋千嶂抱,柔藍一水縈花草’之句。蓋追用其詞?!贝艘娫~人善于融煉詩句,渾然天成。他用“一水”來概括“一江春水”,添“縈花草”三字烘托春光爛漫,豐富了原句的內(nèi)容,提取原詩精華,調(diào)合得巧妙自然?!叭崴{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下得輕盈貼切,形象生動,使詞的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美麗、清新、寧靜的色彩美?!懊┪輸?shù)間窗窈窕”三句,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反映出茅屋“千嶂抱”著的竹林里的深窈秀美。他同期寫的《竹里》詩可與此參讀:“竹里編茅倚石根,竹莖疏處見前村。閑眠盡日無人到,自有春風為掃門?!贝思丛~中“茅屋數(shù)間”的一般情景。“茅屋”三句,包涵了《竹里》詩的全部情景,但情韻連續(xù),融成一片,更見精嚴?!拔缯碛X來聞?wù)Z鳥”一句,見出詞人那種與花鳥共憂喜、與山水通性情的悠閑的情致與恬淡的心境?!办ッ摺本?,從睡醒聞鳥聲,聯(lián)想到當年從政早朝時“騎馬聽朝雞”,恍如隔世。這并非久靜思動,卻是絢爛歸于平淡后常有的心理反應(yīng)。

其比較的結(jié)果,馬上的雞聲還是比此時枕上的鳥聲動聽。此意由下文再補足?!昂鰬浌嗜私窨偫稀?,反襯自己之已老。而此時貪愛閑話的午夢,已丟卻盧生邯鄲道上所作的“建功樹名,出將入相”的黃粱幻夢(見唐沈既濟《枕中記》)。全詞以景起,以情結(jié),而情與景之間,由茅屋午夢加以溝通,使上下片寫景與抒情之間不覺截然有分界。

王安石晚年這首山水詞所表現(xiàn)的是一種恬靜的美,詞中反映出他退出政治舞臺后的生活情趣和心情:對世途感到厭倦,而對大自然則無限向往,動輒借自然景物以抒發(fā)自己的幽懷。

寫作背景

這是王安石晚年的一首作品。王安石二次罷相隱居金陵以后,心境漸漸平淡下來。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王荊公不愛靜坐,非臥即行。晚卜居鐘山謝公墩,畜一驢,每食罷,必日一至鐘山,縱步山間,倦則即定林而睡,往往至日昃及歸。”這種曠日的游歷體察,引發(fā)詞人創(chuàng)作了不少描寫水光山色的景物詞。此詞即其中之一。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5

王安石《漁家傲·燈火已收正月半》原文

燈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亂。聞?wù)f洊亭新水漫,騎款段,穿云入塢尋游伴。

卻拂僧床褰素幔,千巖萬壑春風暖。一弄松聲悲急管,吹夢斷,西看窗日猶嫌短。

全文賞析

這首詞是作者退隱之后定林院生活的一個剪影式寫照。

上片寫一次騎驢春游,起拍二句點明節(jié)令,描繪鐘山春意盎然的景象。燈火,指元宵節(jié)彩燈。宋時元夜燈節(jié),熱鬧異常。蔡絳《鐵圍山叢談》:“上元張燈,天下止三日?!碑敃r收燈后,又有出城探春的習俗,而江南孟春,不同于北方,往往收燈后便已芳草如茵、春意滿野。而鐘山一帶,竹木蔥蘢,萬花競秀,景色更為誘人。“撩亂”,寫出山花爭奇斗艷,撩惹行人?!盁艋鹨咽铡倍交M眼,用筆正所謂掃處還生。這二句,即寫了江寧附近的季候特征,又點出作者居住的山中環(huán)境。美景良辰,引逗起詞人覽賞春色的興致,于是筆鋒一轉(zhuǎn),由“聞?wù)f”領(lǐng)起以下三句,寫洊(jiàn)亭之游。洊亭鐘山西麓,溪水青青,花木如繡,是作者喜愛游賞的風景勝地。王安石《馬死》詩李壁注引《建康續(xù)志》云:“金華俞紫琳清老,嘗冠禿巾,掃搭服,抱《字說》,逐公之驢,往來法云、定林,過八功德水,逍遙洊亭之上。”“新水漫”,說明是雨后,經(jīng)春雨洗禮,郊原格外清新。

款段,馬行遲緩貌。語出于《后漢書·馬援傳》“乘下澤車,御款段馬”,李賢注:“款猶緩也,言形段遲緩也?!焙蠼柚格w馬。這里作者實用以指他所騎的毛驢,亦取其“形段遲緩”之意。作者退居江寧時,神宗賜他一匹馬,后來馬死了,他外出旅游就騎毛驢?!板俊敝^蹇驢。魏泰《東軒筆錄》卷十二載,王安石江寧,“筑第于白門外七里,去蔣山亦七里,平日乘一驢,從數(shù)僮游諸山寺。欲入城則乘小舫,泛潮溝以行,蓋未嘗乘馬與肩輿也?!边@次正是騎毛驢野游,心閑意靜,恬然自若,什么升沉得失、堯桀是非,仿佛早拋至九霄云外,其精神超然塵外。定林寺左右,峰巒復(fù)沓,后環(huán)屏風,前障桂嶺,其間云霧繚繞,跨驢繞行山徑,時要通過云層,故曰“穿云”。山間谷壑毗連,四周巒嶂如屏,形成不少花木叢生的天然塢堡,如定林寺附近有道士塢,洊亭附近有桃花塢等。

詞人行經(jīng)此種地帶,不免停轡徜徉,訪勝探幽,故曰“入塢”。才行高岡,又入低谷,故曰“穿云入塢”。

不畏云霧迷茫,不避谷堐低濕窈深,不計山路崎嶇回環(huán),而去尋訪游伴,探奇覽勝,一句中連用“穿”、“入”、“尋”三個動作詞,充分表現(xiàn)了詞人一心尋春的濃厚游興,描繪出他自命“山野之人”的生活情趣。

下片寫僧齋晝寢,詞人游興已盡,依然回歸山寺,就床而臥。過片另起一意,意脈不斷。卻,還也,仍也。上寫游山,此寫憩寢,事有轉(zhuǎn)折,故用“卻”字。

因為孤身棲居山寺,故要拂拭僧床,撩起白色的帷帳?!吧病?、“素?!保瑢懨髯髡呱钋寮叛潘?,也突出了寄身山寺的生活特點。“千巖萬壑”承上“山南山北”,“春風暖”回應(yīng)“正月半”。值此東風駘蕩,春光融融,詞人怡然自適的心境也仿佛與大地春色融契而為一,加之游山的困乏,于是他漸漸沉入靜謐而深穩(wěn)的夢中。不知何時,山間的一派松濤之聲,把他從酣夢中驚醒,抬眼望去,紅日照臨西窗,而詞人的睡意猶未足。煞拍三句寫夢醒。“悲急管”,謂松濤猶如急切的笛聲,深山中嗚咽地悲鳴,仍切山林環(huán)境下筆,松聲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

這首寫政治家兼文學家的王安石,野游尋春與大自然的默契中,得到了心境的恬靜,沉入了暫時的酣眠,然而,一時的心理平衡,卻被四周突然闖入的急切悲涼的松濤聲所打破,無怪乎作者起看日光,不能不嫌夢境之短了,這正隱隱透露了作者身雖幽閑而內(nèi)心并不平靜的精神狀態(tài)。全篇即事寫景,全以白描手法勾勒,物象清幽,氣韻蕭散,充滿脂膩粉香的北宋前期詞壇上,這首詞頗有一枝獨秀的風致。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 篇6

王安石《明妃曲二首》原文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tài)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兩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全文賞析

其一

梅堯臣、歐陽修對《明妃曲》的和詩皆直斥“漢計拙”,對宋王朝屈辱政策提出批評。王安石則極意刻畫明妃的愛國思鄉(xiāng)的純潔、深厚感情,并有意把這種感情與個人恩怨區(qū)別開來,尤為卓見。

針對當時的社會背景,王安石歌頌明妃的不以恩怨易心,具有現(xiàn)實意義。當時有些人誤解了他的用意,那是由于他用古文筆法寫詩,轉(zhuǎn)折很多,跳躍很大,而某些人又以政治偏見來看待王安石,甚至惡意羅織之故。清代蔡上翔在《王荊公年譜考略》中千方百計地替王安石辯解,但還未說得透徹。

明妃是悲劇人物。這個悲劇可以從“入漢宮”時寫起,也可以從“出漢宮”時寫起。而從“出漢宮”時寫起,更能突出“昭君和番”這個主題。王安石從“明妃初出漢宮時”寫起,選材是得當?shù)摹?/p>

絕代佳人,離鄉(xiāng)去國,描寫她的容貌愈美,愈能引起人們的同情。《后漢書·南匈奴傳》的記載是:“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官,顧影徘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苯汀逗拶x》上也著重寫了她“仰天大息”這一細節(jié)。王安石以這些為根據(jù),一面寫她的“淚濕春風”,“徘徊顧影”,著重刻畫她的神態(tài);一面從“君王”眼中,寫出“入眼平生未曾有”,并因此而“不自持”,烘托出明妃容貌動人。所以“意態(tài)白來畫不成”一句是對她更進一層的烘托?!耙鈶B(tài)”不僅是指容貌,還反映了她的心靈。明妃“徘徊顧影無顏色”正是其眷戀故國無限柔情的表現(xiàn)。至于“殺畫師”這件事,出自《西京雜記》?!段骶╇s記》是小說,事之有無不可知,王安石也不是在考證歷史、評論史實,他只是借此事來加重描繪明妃的“意態(tài)”而已。而且,這些描繪,又都是為明妃的“失意”這一悲劇結(jié)局作鋪墊,以加重氣氛。

上面寫“去時”,下面寫“去后”。對于去后,作者沒有寫“紫臺朔漠”的某年某事;而是把數(shù)十年間之事,概括為“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這兩句間,省略了“然而猶且”,意思是說:“明妃心里明知絕無回到漢宮之望,然而,她仍眷眷于漢,不改漢服?!?/p>

近代學者陳寅恪曾經(jīng)指出,中國古代所言胡漢之分,實質(zhì)不在血統(tǒng)而在文化。孔子修《春秋》就是“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的。而在歷史上尤其是文學上,用為文化的標志常常是所謂“衣冠文物”?!蹲髠鳌飞现v“南冠”,《論語》中講“左衽”,后來一直用為文學典故。杜甫寫明妃也是著重寫“環(huán)佩空歸月夜魂”,這與王安石寫的“著盡漢宮衣”,實際是同一手法。杜甫、王安石皆設(shè)想通過“不改漢服”來表現(xiàn)明妃愛鄉(xiāng)愛國的真摯深厚感情,這種感情既不因在漢“失意”而減弱,更不是出于對皇帝有什么希冀(已經(jīng)“心知更不歸”了),不是“爭寵取憐”。因此,感情更為純潔,形象更為高大。接著又補上“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把明妃一心向漢、歷久不渝的心聲,寫到鏤心刻骨。梅堯臣也說“鴻雁為之悲,肝腸為之摧”。王安石寫得比梅堯臣更為生動形象。

最后,又用“家人萬里傳”來說,以無可奈何之語強為寬解,愈解而愈悲,把悲劇氣氛寫得更加濃厚。更妙的是:筆鋒一帶,又點出了悲劇根源,擴大了悲劇范圍。明妃這一悲劇的起點可敘從“入漢宮”時寫起。漢宮,或者說“長門”,就是《紅樓夢》中賈元春所說的“見不得人的地方”,從陳阿嬌到賈元春,千千萬萬“如花女”,深鎖長閉于其中。以千萬人(有時三千,有時三萬)之青春,供一人之淫欲。宮女之凄涼寂寞,可想而知,而況宮女的失寵與志士的懷才不遇,又有某種情況的類似,所以從司馬相如《長門賦》到劉禹錫的《阿嬌怨》,還有《西宮怨》之類,大都旨寫這一題材,表現(xiàn)出對被侮辱、被損害的廣大宮女的同情,或者抒發(fā)出“士不遇”的憤慨。唐人“宮中多少如花女,不嫁單于君不知”,早在王安石之前就描寫過了,只是說得“怨而不怒”;王安石卻多少有點怒了。李壁說:王安石“求出前人所未道”,是符合實際的;至于“不知其言之失”,則是受了王回、范沖等人的影響。王回引孔子說的“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無也”,卻忘了孔子也說過“夷而進于中國則中國之”(《論語》);特別是誤解了“人生失意無南北”一句。王回本是反對王安石變法的人,他以政治偏見來論詩,難以做到公允。

其二

首兩句寫明妃(王昭君)嫁胡,胡人以氈車百輛相迎。《詩經(jīng)》上有“之子于歸,百兩(同‘輛’)御(迎接)之”的詩句,可見胡人是以迎接王姬之禮來迎明妃。在通常情況下,禮儀之隆重,反映恩義之深厚,為下文“胡(恩)自深”作了伏筆。其中“皆胡姬”三字,又為下文“含情欲說獨無處”作伏筆。

關(guān)于明妃對此的反應(yīng),詩中寫她“含情欲說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梅堯臣《依韻和原甫昭君辭》中也說:“情語既不通,豈止腸九回?”他們意思是說明妃與胡人言語也不通,談不上“知心”,所以哀而不樂。

王安石通過在詩中突出一個細節(jié)描繪來表現(xiàn)明妃的“哀”情:明妃一面手彈琵琶以“勸胡”飲酒,一面眼“看飛鴻”,心向“塞南”。通過這一細節(jié),巧妙地刻畫了明妃內(nèi)心的矛盾與痛苦。接著,他又用明妃所彈的琵琶音調(diào),感動得“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聽者被感動到這個地步,則彈者之內(nèi)心痛苦自不待言?!鞍摇敝?,是從聽者的反應(yīng)中寫出的。

前面是明妃入胡及其在胡中的情況與心情的描寫;末四句則是進一步加以分析、議論。這四句分為三層:第一層是“漢恩自淺胡自深”——明妃在漢為禁閉于長門中的宮女,又被當作禮物送去“和番”,所以“漢恩”是“淺”的;胡人對她以“百輛”相迎,“恩”禮相對較“深”。這句講的是事實。第二層講“人生樂在相知心”,這是講人之常情。如果按此常情,明妃在胡就應(yīng)該樂而不哀了。然而事實卻不是這樣。這就接入第三層:明妃在胡不樂而哀,其“哀弦”尚“留至今”,當時之哀可想而知。明妃之心之所以與常情不同,是因為她深明大義,不以個人恩怨得失改變心意,而況胡人也并非“知心”。四句分三層,中有兩個轉(zhuǎn)折,有一個矛盾,只有把其中曲折、跳宕理清,才能看出王安石的“用意深”及其“眼孔心胸大”處(方東樹《昭昧詹言》)。南宋初,范沖“對高宗論此詩,直斥為壞人心術(shù),無父無君”(李壁注解中的話,此據(jù)《唐宋詩舉要》轉(zhuǎn)引),完全是沒有懂得此詩。范沖是范祖禹之子,范祖禹是一貫反對新法的人,挾嫌攻擊,更不足據(jù)。其實王安石這樣描寫明妃,這樣委曲深入地刻畫明妃心事,用以突出民族大義,恰恰是可以“正人心,厚風俗”的,在當時是針對施宜生、張元之流而發(fā)的,對后人也有教育意義。

《明妃曲二首》體現(xiàn)出王安石注意刻畫人物的特點,從描繪人物“意態(tài)”,到解剖人物心理,有渲染,有烘托,有細節(jié)描寫,相當于是把寫小說的一些手法用入詩中。而在“用筆布置逆順”及“章法疏密伸縮裁剪”等方面,則又是把韓愈、柳宗元等古文家的技法用來寫詩。這樣,就使詩歌的藝術(shù)手法更加多樣化,詩歌的表現(xiàn)能力更強。由于兩者結(jié)合得較好,故雖以文為詩,而形象性并不因之減弱,此詩末四句以形象來進行議論,即其明證。王安石既以小說手法與古文筆法來寫詩,讀者也就應(yīng)以讀小說、讀古文之法來讀它,才能讀懂詩。

寫作背景

這組詩作于嘉祐四年(1059年),王安石奏《上仁宗皇帝言事書》之后。當時,梅堯臣、歐陽修、司馬光、劉敞皆寫有和詩。

北宋時,遼國、西夏“交侵,歲幣百萬”(趙翼《廿二史札記》)。自景祐年間(1034—1038)以來,“西(夏)事尤棘”。當時的施宜生、張元之流,就因在宋不得志而投向遼、夏,為遼、夏出謀獻策,造成宋的邊患。詩人們借漢言宋,想到明妃。王安石的《明妃曲二首》就是在這種社會背景下創(chuàng)作的。

喜歡《王安石寫過的古詩集錦》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希望帶您更加了解幼師資料,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王安石古詩大全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guān)推薦

  • 王安石的詩句古詩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相信你應(yīng)該喜歡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的王安石的詩句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02-14 閱讀全文
  • 王安石寫的古詩大全 那么您還記得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呢?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shù)輝煌的詩篇。為了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我們可以賞析解讀古詩詞,它承載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王安石寫的古詩,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02-10 閱讀全文
  • 王安石寫的詩集錦(6篇)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無法超越的詩篇。為了加強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我們可以欣賞學習古詩詞,它是中華文化的綺麗瑰寶,是古代先賢的智慧結(jié)晶。也許"王安石寫的詩"就是你要找的,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2023-02-10 閱讀全文
  • 王安石的古詩5篇 中華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國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曾上誕生過很多杰出的詩人。那么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向您分享了王安石的古詩,希望本文句子對您有所幫助!...
    2023-02-13 閱讀全文
  • 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大全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詩人有哪些古詩詞讓您心中觸動呢?你可以讀一下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的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2023-02-13 閱讀全文

中國民族文化博大精深,它是民族文化的基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相信你應(yīng)該喜歡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的王安石的詩句古詩,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02-14 閱讀全文

那么您還記得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呢?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無數(shù)輝煌的詩篇。為了豐富我們的文學知識,我們可以賞析解讀古詩詞,它承載著我國的傳統(tǒng)文化,是我們的民族之魂,下面我們給大家分享王安石寫的古詩,相信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3-02-10 閱讀全文

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無法超越的詩篇。為了加強我們的人文修養(yǎng),我們可以欣賞學習古詩詞,它是中華文化的綺麗瑰寶,是古代先賢的智慧結(jié)晶。也許"王安石寫的詩"就是你要找的,歡迎你收藏本站,并關(guān)注網(wǎng)站更新!...

2023-02-10 閱讀全文

中華文化兼容并蓄,在我國悠久燦爛的人文歷史曾上誕生過很多杰出的詩人。那么詩人有哪些古詩詞值得一讀呢?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向您分享了王安石的古詩,希望本文句子對您有所幫助!...

2023-02-13 閱讀全文

中華文化光輝燦爛,它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底蘊,傳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詩人有哪些古詩詞讓您心中觸動呢?你可以讀一下幼兒教師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的寫一首王安石的古詩,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2023-02-1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