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案例:面對孩子過早出現的成人化思維

發(fā)布時間:2021-06-08

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

我們常說,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在學習工作中,幼兒園教師有提前準備可能會使用到資料的習慣。資料可以指人事物的相關多類信息、情報。有了資料的幫助會讓我們在工作中更加如魚得水!所以,關于幼師資料你究竟了解多少呢?小編收集并整理了“案例:面對孩子過早出現的成人化思維”,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實錄一:

自主性游戲像往常一樣又開始進行了,但是新來的奇奇卻坐在原地無動于衷,我上前詢問;“奇奇,你怎么不去玩呀?”他說;“我才剛來,和其他人還不熟悉,不認識他們,跟不熟悉的人怎么玩呢?我還要熟悉一段時間。”

實錄二:

中班的孩子開始進行拍皮球的訓練,奇奇第一次學著兩手交替拍,一開始比較生疏,沒拍幾下球就跑了,他開始抱怨起來,小嘴里一直嘀咕著,我上前仔細一聽,哦,原來他在抱怨他的球沒氣,我接過他的球一試,彈的很高,氣很足的,可是他似乎還是不服氣,一直不停地說著:“這球沒氣,這球沒氣。”還使勁地用小手把球往里壓想證明球的確有憋的地方。

實錄三:

一次畫螃蟹的美術課上,輪到孩子們自主畫螃蟹時,發(fā)現奇奇畫的螃蟹,兩只大鉗子特別的細細長長,不是象一般的粗粗大大,我就在邊上畫了一只大大的蟹鉗說:“你看哪一個更像呢?”他想了想指著我的說:“這個有點像?!薄澳悄隳軐W我的畫嗎?”我進一步問?!懊總€人都有自己想法的!”奇奇回答道。

分析:

奇奇每一次的回答總會讓人吃驚,總感覺超出了正常中班孩子的思維,有些想法甚至于偏向成人化,經過幾次與他母親的交流證實了我的想法,他在家里也經常會說出一些令家人感到吃驚的話,進一步與家長的接觸中,我又了解到平時他的媽媽是很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的,一旦孩子出現什么問題,大人就會與他分析,講道理,久而久之,形成了奇奇接受道理并常為自己尋找理由的習慣,在加之家附近也沒有同齡的小孩玩伴,一直處于成人的活動空間中,所以他更愿意找老師,找大人傾訴自己遇到的問題。

措施:

針對目前孩子的這種情況,可以提供家長一些關于幼兒教育方面的書籍,尤其是成人與孩子交往方面的,指導家長更好地開展教育孩子的工作。同時建議家長多帶孩子外出找尋一些同伴的機會,讓孩子多與同齡的孩子接觸玩耍,找回本該屬于他的童趣。

Yjs21.coM更多幼師資料延伸讀

案例: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


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

小二班教師陳瑛

實例一

早上,我值班。幼兒基本都來了,我便組織涼臺活動的幼兒回班里洗手、入廁、喝水等等活動,準備進行早餐。這時,青青來了,爸爸推她進入教室,我也招呼她進來。她進入了教室,沒有去洗手,而是奔向窗口,看著爸爸離去的背影。

突然,她大哭起來。我十分驚訝地走過去問:“青青,你怎么了?”她還是閉著眼哭,對于我的問話聞所未聞似的。“你吃飯了嗎?”我繼續(xù)努力地問?!俺粤??!彼拗?。為了能安撫她,我用雙手想去拉她的小手;這時,我才發(fā)現,她右手食指指頭尖上包著創(chuàng)可貼。

“這手怎么了?”我驚訝的問,并抓起她的手想看個究竟。

“不是你弄的嗎?”立刻止住哭聲的青青反問我。

“我怎么給你弄的嗎?”我還是驚訝的反問。

“你剪得太靠里了?!鼻嗲嗬碇睔鈮训鼗卮稹?/p>

“我什么時候剪了?”我驚問。

“昨天------”沒等她說完,我也想起原因來了。

“昨天,不是你自己咬得嗎?”她不說話了。

事情是這樣的。昨天中午,我剛來接班。小朋友們也剛上床,而青青卻不肯躺下。

“青青,怎么不躺下呀?”我問。

“你剪手指頭-----”

“我為什么剪手指頭?什么時候剪過手指頭呀?”我驚問。

“某老師讓你給我剪手指甲?!鼻嗲嗾f,聽完她的話才明白,我緊張的心才放下來。

“手指甲怎么了?”我邊問邊向她走過去。

“手指甲痛?!鼻嗲嗾f。我一看,原來她的食指已經被她啃禿了。而且,有一條已經撕進指甲肉里,因此,一碰肉刺就痛。

“你別再動了?!蔽疫叞矒崴吶ツ弥讣椎?。回來后,便靠指頭肉邊將指甲刺剪掉,并問她:“還痛嗎?”

“不痛哪?!彼χ稹?/p>

“那就睡吧!以后別啃指甲了?!蔽叶诘卣f。

“嗯?!彼闼铝?。

沒想到昨天的一次修指甲刺,到了今天,變成了我剪她的指甲剪得靠里了。

實例二

以上的事使我又想起,在這事的前一天,也有一位家長找我:“老師,英語還報嗎?”

“好像不報了吧,昨天開課了。”我惋轉地說。

“噢,昨天上英語課,我們孩子說‘就剩她自己在教室里------’”

“不可能,昨天是我上課,上英語的幼兒走后,我?guī)O碌?9人上的‘腳踏車’的游戲活動呢。”我忙解釋。

“噢,我說呢,不可能讓她一人在教室的”家長忙說:“昨天,她一回家就哭,說‘小朋友都上英語課去了,老師也去了,就剩她自己了,她要報英語課。’”家長飛快地說。

“不可能,昨天正好是我上課,上英語課的有另一位老師帶著,共13人,而我領19人上課做游戲的。”我還是解釋。

“這我就放心了?!奔议L說:“以后孩子的話還不能全信呢?!?/p>

確實,有上面兩個事例可見。小班的幼兒,雖然有一定的表達能力,但是不能完整的、正確的描述所發(fā)生的情景,作為家長應多方調查后,再定結論;有些幼兒為個人的目的,而進行講述,家長也應分析了解,不急切的興師問罪。而作為老師,對于家長的疑惑,會給以明確的解釋。只要,家園間,都保持理性的、分析的頭腦,誤會就會迎刃而解。

別讓孩子過早的陷入競爭


朋友的女兒剛上一年級,就出現了嚴重失眠,凌晨三四點鐘就睡不著了,原因是學校評“小紅花”,競爭很激烈,她老擔心自己評不上。失眠,一個人們通常認為只屬于成人的困擾已經侵蝕著年幼的孩子了。誠然,激勵是教育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方法不當,過早將激烈競爭引入孩子的生活反而會害了孩子。

“排他性競爭”不適合孩子

有一位在公司做管理工作的媽媽,特別崇尚“鰻魚效應”。其“理論依據”是:以前漁夫捕魚時最犯愁的就是帶魚捕上來后很容易死,后來,一個聰明的漁夫在船艙中放進了帶魚的天敵——鰻魚,于是,鰻魚追著帶魚咬,帶魚被迫四處逃竄,帶魚體內生存的欲望被激發(fā)出來,死亡率大大降低。

這位媽媽認為,對孩子也應該讓他早早地懂得競爭、學會競爭,把他的競爭天性“激活”。

初聽這番話頗有道理,但仔細澄清一下,便發(fā)現這個類比有點簡單化了。

競爭是成人社會的游戲規(guī)則?!冬F代漢語詞典》中對競爭的釋義是:“為了自己方面的利益而跟人爭勝。”這種成人職場上的拼殺遵循“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規(guī)則,是一種“排他性競爭”。

而孩子們生活在“太平天國”中,他們之間并沒有根本性的利益沖突,并不是非得爭出個你輸我贏的結局不可。將來即使孩子上了小學,參加競爭性比較強的運動會尚還提倡“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精神,況且,“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跟人爭勝”是不利于培養(yǎng)孩子健全優(yōu)良的品格的。

電視臺要來幼兒園給孩子們拍攝一段錄像,老師、孩子和家長知道了都很高興。攝制組來了以后,發(fā)現為了取得較好的視聽效果,不能讓所有孩子都參加,沒想到,第二天就有家長來園告狀:“老師傷害了孩子的自尊心?!痹瓉硎菦]上節(jié)目的個別孩子回家后就不吃飯,發(fā)脾氣,哭訴:“某某還沒有我表現好呢,為什么她上電視我不能上電視?”“老師偏心,喜歡某某,不喜歡我?!奔议L知道后不但沒有正面引導孩子,而且還把老師告到園長那里,弄得園長和老師都很被動。

輸不起的孩子真痛苦

競爭本身是個中性詞,對人具有健康向上的積極作用的就是良性競爭,使人變得自私、狹隘、妒忌、規(guī)避、退縮的就是惡性競爭。孩子“輸不起”就是惡性競爭的消極影響。

輸不起的孩子常常是這樣的:

■生氣

中班孩子在進行拍球測試,蓓蓓(化名)剛拍了兩下,球跑了,她氣得噘著嘴不拍了。小朋友幫蓓蓓把球揀過來,她還是不拍,老師來勸也沒用。蓓蓓平常就是這樣,總是跟自己過不去,稍微有點不順心就生氣。

■說謊

上大班的都都(化名)經常制造“家園矛盾”。美術課上他的作品沒有得到老師的表揚,他就跟媽媽說:“今天老師狠狠地批評了我?!迸抛粵]有坐在中間,他就告訴媽媽:“老師不讓我學習,讓我坐在旮旯里?!庇谑菋寢尦榇祟愔e話去和老師“溝通”,把老師弄得哭笑不得。

■攻擊

可可(化名)和睿睿(化名)是幼兒園小班的孩子。老師近來發(fā)現,畫畫或手工活動時,每次做到一半,可可就會把睿睿的工具搶走。原來,睿睿的畫和手工作品常常得到前來觀摩的其他老師或家長的稱贊,這使可可“醋意”大發(fā),就搞起了小破壞。

■退縮

佳佳(化名)上小班了,她很喜歡幼兒園和老師??墒牵幸欢螘r間她卻不想上幼兒園了,媽媽問佳佳為什么,佳佳不說;媽媽問老師,老師也說不清楚。后來,佳佳總算說出了心里話,她不想上幼兒園的真正原因是“畫不好氣球”。

■任性

媽媽覺得洋洋(化名)是個小“兩面派”,在外面,尤其是在老師或比他大、比他厲害的孩子面前,洋洋是低眉順眼的,可是在家里,他就任性得很是“囂張”。什么事都得順著他,否則他就百般耍賴、撒潑,直到取得最后“勝利”,一家人都被他折騰得筋疲力盡,苦惱不堪。

總之,輸不起的孩子要么情緒低落,心理痛苦,態(tài)度氣惱,要么性格傾向不可愛,影響他們將來和諧性格的形成。

過早競爭帶給孩子的:

過早引入競爭會影響孩子內在動機的形成

孩子的行為是由動機引起的,而動機可能來自孩子自身,也可能來自外界。比如,孩子認真聽講,可能是因為他喜歡聽,也可能是因為害怕老師批評。

研究表明,來自孩子自身的動機更強烈、更穩(wěn)定,可以保證行為持續(xù)的時間更長、更有效果;相反,由客體引起的動機不夠穩(wěn)定,也不夠強烈。所以,好的教育者應該努力將外界的要求轉化為孩子內在的動力。過早引入競爭,會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外界事物上,使得孩子僅僅是為了得小紅花好好表現,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事。

過早引入競爭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壓力

兒童階段是許多心理品質發(fā)展和形成的時期,此時孩子的心理和行為都很不成熟,如果壓力過大,會引起他們的焦慮和不安。特別是那些要強,但又比較內向的孩子更容易出現這種情況,他們希望在競爭中取得好成績,但又害怕得不到,因此常常處于緊張狀態(tài)。過度緊張還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發(fā)育,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

因此,教育者應該給孩子提供一種平和的發(fā)展環(huán)境,讓他們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感受和體驗,不斷地發(fā)展自己、豐富自己。

過早引入競爭會影響孩子自信心的形成

自信心對一個人的發(fā)展十分重要,它會帶給人勇氣和力量,幫助人戰(zhàn)勝困難,走向成功,缺少自信心的人總認為自己不行,即使有很好的機會出現,他們也會放棄。兒童期是自信心培養(yǎng)的關鍵年齡,取得成功會增加他們的自信心。而競爭不可避免會帶來失敗,如果經常處于失敗地位,孩子會感到自卑,認為自己不如別人。其實人的發(fā)展是多方面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長,如果孩子還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優(yōu)勢,他們就不能正確對待競爭中的失敗。因此,過早引入競爭,會引起孩子對自己的片面和負面評價,不利于自信心的建立。

讓孩子感受挫折和失敗是必要的,但這不是目的,而只是幫助孩子成長的手段。因此,無論運用何種教育手段,一定不要忘記教育的根本,那就是促進孩子的發(fā)展和健康成長。這是每個家長和老師應該時刻牢記的。

可見,對孩子實施“排他性競爭”教育,會使孩子對人對事缺乏理解、寬容和大度,而且很容易因一件小事就挫敗了自尊和自信。

案例:如何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


案例背景

做事有始有終是一個人有責任心的表現,它涉及到能力、態(tài)度和情感三方面的內容,要使這種行為形成好習慣,就要從小抓起,從幼兒期抓起,故我園提出了《培養(yǎng)幼兒做事有始有終習慣的實踐與研究》的全國“少年兒童行為習慣與人格的關系研究”子課題的實施研究,我們結合幼兒的實際能力分階段地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操作,把總目標細化到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在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形成好習慣。同時,作為幼兒學習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導者的老師,必須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種潛能和不同發(fā)展障礙,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幼兒行為表現和發(fā)展變化作為評價信息和改進工作的依據,更好地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案例描述

片段一:我不想來幼兒園了

早上,幼兒來園經過晨間鍛煉后心情愉快地準備吃早餐了,往常就很早來園的一休今天還沒到,我心里在嘀咕著是不是感冒了還是身體不舒服,正準備打電話給家長詢問,大老遠就聽見了小孩的哭聲,探頭一看,原來是一休。我馬上熱情地接過他,抱在了懷里,進行了一番安撫他才平靜了下來,今天是怎么了,我問他,他搖頭不說,看他不開心的樣子,我摁了一下,準備打電話給家長,尋找原因,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爸爸配合我們“做事有始有終”行為習慣培養(yǎng)所做的堅持拒絕給他買面包,爸爸不給買他就哭鬧不想來幼兒園。

片段二:請為我加油吧

課間活動幼兒們玩得可高興了,有的拍皮球,有的跑步,有的玩跳馬,個個臉上都寫著興奮兩個字,一休也參加了活動,他挑選的是拍皮球,技術掌握得很好,就是喜歡在老師面前玩,晃來晃去的,還經常對老師說:“老師我棒不棒呀?看我多厲害,我的球跳得最高。”老師表揚了他,就去關注別的幼兒了,他又緊追不放,非要在老師面前表現不可。時間也差不多該回教室了,小朋友都很自覺地把球収好,只有一休把球放進了籃子又把它拿出來。“一休哥是最棒的,我們請他回來排隊吧?!币恍輸Q過頭一看大家都排好對了,立刻趕了過來,球也忘記撿了,老師提醒了他,才把球撿回了筐里。孩子們有秩序地排著對上樓梯回教室,我們有一個習慣,先上到樓上的幼兒會主動排好隊在上面為沒上的幼兒加油,氣氛很熱烈,又輪到一休了,在小朋友的擁護聲中上來了,誰知道,他又折騰下樓去了,再一次在小朋友的歡呼聲上樓,反復了幾次,還口口聲聲地說:“為我加油啊!快點快點?!?/p>

片斷三:我就喜歡做自己喜歡的事

在學期快結束的時候,我們舉行了半日活動公開,為了讓家長對我們的教育理念及所開展的主題有更進一步的了解,我們組織了一次雙語親子互動游戲,小朋友都很高興地進入了游戲狀態(tài),并大方地向自己的媽媽介紹各種動物的英文名稱,一休也去拉媽媽過來,可是不是讀而是把圖片撕了下來,媽媽馬上就批評了他,“不許這樣”并馬上又帖了上去,從這個時候開始,一休就一直悶悶不樂的,對參加以后的活動很消極,如在接下來的做禮物送給自己的媽媽時,他都不動手,甚至離開座位自己玩車去了。這其中有個小插曲,有幾位幼兒看見媽媽參加活動,情緒不穩(wěn)定,要媽媽抱著,一休的同桌就有兩位這樣的孩子。老師見他離開了座位,請他回位置,并引導他進行操作,媽媽則在旁邊看著,他做了一會就離開自己玩車去了,老師又請他到另一組進行其他材料的操作,結果時間也持續(xù)不長,媽媽見他的表現不好,只好早早地帶他回家了?;顒雍?,我與家長進行了很長時間的溝通,媽媽也很著急,并與我們探討了教育他的一些良策。

案例分析

幼兒在環(huán)境變化時一反常態(tài)的表現,正是孩子以自己獨有的行為方式來宣泄他們心中的喜怒哀樂,這就如同成人找伴聊天,去的士高一樣,用這種方法來宣泄感情,以此表達到心理平衡,而做出的一種不顧場合、不顧對象的行為來。從主觀上分析,是因為幼兒有強烈的表現欲,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希望大人對自己的給予肯定,從而得到一種成功感、滿足感如在上面片斷二中一休打球的表現及上下樓梯要同伴為他加油的鏡頭,就是想得到更多的關注;從客觀上分析,是由于孩子的大腦皮層發(fā)育不完善,稍加刺激就容易發(fā)生變化,而孩子又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對規(guī)則的遵守及做事的有始有終的堅持不是很到位,如在片斷中由于由于爸爸的態(tài)度與他的愿望發(fā)生了沖突而引發(fā)不想來幼兒園的念頭;老師要求收拾玩具與他自主想多玩一會想法沖突而發(fā)復收球與玩球;媽媽的限制與自己學習的方式不和諧而出現的消極抵觸情緒等等,都是由于兒童的大腦抑制機制尚未發(fā)育成熟,自控能力還比較差,一旦情況發(fā)生變化時就難以控制,難免做出一些超越規(guī)矩的舉動,致招大人的討厭。其實,表現欲強的幼兒往往具有較強的交往動機,因此幼兒在宣泄時,其實是在暗示著一種最基本的心理交際需要:多給我一些關注吧!他們希望能在環(huán)境變化時有人關注他,希望雖好,但由于幼兒對是非分辨能力差,只要發(fā)現有些行為能夠引起人們注意,就盡力去做,且由于幼兒的控制力比較差,即使成人引導激勵或移開注意,也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或者當大人采取方式限制或不理睬時就會出現消極的行為,這對幼兒心理的健康發(fā)展很不利。那么這種行為的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其實是幼兒面對環(huán)境的變化時為了不同的目的而采取的應急措施,該如何正確引導值得我們的深思。

教育措施

對于孩子出現的這種情況,作為教師的應多加觀察孩子的需要,并掌握好教育時機,家園一致對幼兒進行引導,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孩子良好個性的發(fā)展。發(fā)現了問題就要解決問題,從原則上講,教育孩子要及時,特別是面對三歲多的孩子,讓他清楚究竟錯在哪里,要如何做才是正確的。要根據孩子目的的不同施行不同的方法:

一、了解和接納孩子想被關注的需要,引導孩子的表現欲朝著規(guī)則性方向發(fā)展。

教育實踐家馮恩洪認為:“我們的教育要教會孩子什么,學會做人比學會做學問

更重要。要引導孩子先學會做人,而后是做學問,學會做文明人,學會做中國人,學會做現代人,學會做社會主義的人?!瘪T先生的話說出了素質教育的實質,它是情感的教育,是人格的教育?;谶@種教育思想,我著重從做人的角度開始,重視他的需要及興趣點,采取轉移注意力、利用語言提示作用從正面來進行影響教育,以一顆平常心來對待,不大驚小怪也不嚴厲訓斥,多使用激勵的語言,讓他的好于表現在不知不覺之中朝著規(guī)則性發(fā)展,也就是說我們不能總強調不好的一面,而是用好的一面來激勵幼兒養(yǎng)成好的習慣。

二、減少孩子的“自我中心”,一如既往地鍛煉孩子的意志力。

處于幼兒階段的孩子,很大的心理特征是“自我中心”。孩子一旦覺得自己的“中心位置”被人“奪走”,就會采取自己的手段來爭取。一休家里就他一個是小孩,爸媽的工作都很忙,照顧他的任務就落在了老人家的身上,由于是孫子,老人多數是順從他的意愿,爸媽因為平時很少時間照顧他,心里也覺得內疚,所以當他要什么時都盡量滿足他,這更加深了他的“自我中心”,父母為了省事,經常他一哭鬧時就用物質來引誘他,乖巧的一休滿足了,但是日子一久,大人的做法卻對小家伙產生了“類化”的效應:那就是當要達到要求時就會有激烈的反應。如在帶早餐的問題上,我與家長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交談,從衛(wèi)生角度及培養(yǎng)孩子做事有始有終方面出發(fā),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家長最后認同了我們的做法表示會家園一致地培養(yǎng)他不在拿早餐回幼兒園,接下來是如何在平時的教育中如何引導一休在早上回園時不在哭鬧,我的做法是早上安排一些他比較感興趣的活動轉移他的注意,以故事或請醫(yī)生家長來給小朋友上健康課,并用小紅花的激勵教育來強化好的行為,讓孩子明白什么是有始終的堅持,慢慢地引導他大方地對待每一個人或善待環(huán)境的變化,同時鍛煉他的意志力。

三、引進適當的教育機制,創(chuàng)造性地培養(yǎng)孩子形成好習慣。

親子活動后,我對他的行為進行了長時間的分析,那天他之所以會變得頑皮不聽話,老師和家長的制止都無濟于事,表面上,看起來他好像很積極,自己找東西玩。但事實上,他只是用一種貌似積極的辦法來表現他的消極情緒。這種特別想在別人面前顯示一下自己而有被人否定的孩子,內心一定隱藏著某種不滿,那就是他感覺到媽媽遲遲不給摟抱,認為家長的到來而分擔了老師對他的關注,那時他要爭取的不是利益,而是別人對他存在的認可,或者講,他寂寞了。于是我與家長達成了一致的意見,就是在關注他需要的同時進行自控力的培養(yǎng),在有要求的情況下慢慢滿足他的要求,也就是在做事之前提出要求,或者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一點挫折教育,增強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如果做到了就立刻進行表揚鞏固好的行為,讓他覺得自己的存在不僅倍感覺到而且還被肯定。

案例:面對反?,F象


這是大班幼兒的一次科學活動,老師讓小朋友將老師為其準備的一小籮活動材料分別投進水里,看看能發(fā)現什么?結果出現了一些比較“反?!钡默F象:

現象一:塑料雪花片大部分沉入水底,有一兩只浮在水面上。

現象二:木頭夾子大部分浮在水面上,有一兩只沉入水底。

面對來自孩子的發(fā)現,老師顯然心里覺得有點不合常理,但是沒有馬上表態(tài)。

“這是怎么回事呢?我們一起來研究研究,看看誰能最先找到雪花片浮在水面上的原因?”老師邊說邊來到孩子們中間,跟大家一起仔細觀察、尋找答案。

“老師快看,會浮的雪花片中間沒有洞洞?!辈灰粫?,明明就像發(fā)現新大陸似的,激動地叫了起來。老師和小朋友過去一看,果然如此。

“明明像科學家一樣,觀察得真仔細!”老師立即表揚。小朋友們給予熱烈的掌聲,投去羨慕的目光。明明抿著嘴巴,心里樂滋滋的。

“這只會沉下去的木頭夾子跟別的木頭夾子有什么不一樣嗎?”一分鐘、兩分鐘、三分鐘過去了,還是沒有人發(fā)現問題。

“誰知道,這只木夾是由什么材料做成的?”老師再次啟發(fā)。

“我知道我知道,木頭和鐵絲?!奔t紅搶著回答。她倆的話讓孩子們茅塞頓開。有的孩子把兩只木夾拆散了,用手掂量木頭和鐵絲的輕重;有的在配班老師的幫助下,用“天平”稱重比較兩只看似一樣的木夾重量是否也相同……

分析:

南京大學教育系張紅霞老師在《科學究竟是什么》一書中,曾寫道“科學問題只能由學生在活動中遇到不解和矛盾時自己提出來,不應該、也不可能在教師的追問下‘逼’出來?!庇變嚎茖W

活動又叫科學探索活動。人通常在什么情況下才會主動探索,無疑是遇到難題時。本案中,孩子之所以能長時間集中注意力研究雪花片和木頭夾子,顯然是因為這些問題是他們自己發(fā)現的。

幼兒教育學告訴我們:學前兒童科學教育的實質是對幼兒進行科學素質的早期培養(yǎng)。幼兒的科學素質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科學概念的獲得,科學方法的學習,科學情感、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合作探究式的師幼互動不僅能讓幼兒體驗到發(fā)現的樂趣,而且更有益于培養(yǎng)他們的科學素養(yǎng)。

“師者,人之模范也?!睂W生在對“是非”“正誤”的辨別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來自對教師的觀察和認識??茖W的本質是通過觀察來驗證,要通過實驗、數據去驗證??茖W不相信權威,只相信事實。試想想,假如老師一味地拘泥于預成的教案,對生成的現象視而不見,或者為“息事寧人”而直接將原因告知幼兒,或許能保證活動目標的達成,但是必將剝奪孩子親歷探究過程與方法的機會。

由此可見,當面對反常現象時,教師選擇怎樣應答?非常重要。是拘泥于原有的教案、回避矛盾,還是正視問題、耐心等待、根據具體情況調整方案并加以積極引導?值得深思。

孩子過早上幼兒園的危害


開學季又到,不少媽媽讓剛過2歲或2歲半的孩子插班上幼兒園,除了面對寶寶嚎啕大哭的表象,其實寶寶的內心除了恐懼,還將會對年幼的寶寶造成一系列的不良后果:1.孩子更容易生病年幼的孩子抵抗力比較小,而幼兒園是一個公共場所,再好的幼兒園也不會像家里一對一的照顧那么好。年齡越小的孩子與父母的分離焦慮越強烈,這種情緒會影響孩子的進食,進而會影響孩子的抵抗力,就特別容易生病。2. 導致厭學、自卑、焦慮孩子由于年幼,理解能力差,很多時候會跟不上老師的節(jié)拍,在跟大孩子的日常相比中,可能會感到有壓力,容易產生自卑心理,從而導致性格內向,不愿與人交流接觸。年幼的孩子很多時候,跟年長的孩子玩不到一塊,這樣也讓幼兒感到焦慮和煩躁,不利于心理的發(fā)展。3.孩子更富有攻擊性澳大利亞兒童教育專家指出,那些很早就脫離父母到幼兒園的孩子更容易發(fā)展攻擊性性格,英國兒童問題權威人士與牛津大學的研究結果,也支持以上觀點。由于在缺 乏安全感的因素下,過早上幼兒園會嚴重影響幼兒的大腦發(fā)育、情感發(fā)展、社會行為、認知能力培養(yǎng),另外也導致他們的身體發(fā)育遲緩常問題。這樣的孩子在日后會 遭遇人際關系問題,不容易與人建立密切的關系。4.親情冷淡幼兒在3歲之前仍處在親子依戀階段,過早入園會導致孩子由于心智發(fā)展不夠成熟,語言發(fā)展有局限性,不懂調節(jié)情緒等問題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心理負擔,變的不愿意主動社交和表達。過早地把孩子推向陌生人的環(huán)境,會讓他們感到不安全而無所適從,在心理上無法形成家庭情感。這些孩子會逐漸變得與父母的交談越來越少,長大后與父母的關系也會沒那么密切。人生的前三年影響后三代人生最初的18個月是負責社會和情感功能的大腦結構發(fā)育的關鍵時期,對一生都有影響,母子相互作用則在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方面起著關鍵作用。媽媽是孩子內分泌和 神經系統(tǒng)發(fā)育的調節(jié)器,孩子從父母身上得到安全感,也獲得最初的情感影響。而過早入園的孩子,缺少了情感調節(jié)器,容易導致孩子情感的缺陷

感謝您閱讀“幼兒教師教育網”的《案例:面對孩子過早出現的成人化思維》一文,希望能解決您找不到幼師資料時遇到的問題和疑惑,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關于孩子的教育問題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兒童成人化的話題探究 導讀:成人社會諸多負面的信息,沖擊著孩子的童真。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會帶來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近期,網絡上一個名為“周家壩實拍兩歲老煙槍”的帖子引起轟動,當地一個...
    2021-09-07 閱讀全文
  • 家庭教育誤區(qū)之“扮成人化”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天真爛漫、可愛無邪,這樣的詞匯通常令人想到兒童。然而,如今的兒童越...
    2021-04-14 閱讀全文
  • 孩子的發(fā)散性思維是成人的弱點 “媽媽頭上有太陽”真是童言無忌,不管孩子說什么,我老是覺得不錯,起碼經過她自己的大腦出來之后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成年人太落入俗套,說話辦事講求代率,一句話出口想了又想,力求入木三分之勢,但是畢竟...
    2020-10-31 閱讀全文
  • 幼師敢于面對孩子的否定 培養(yǎng)幼兒的邏輯思維 導讀:坦然面對孩子的否定,不會讓自己覺得沒有了威性,反而使自己的心與孩子的心靠的更近了。 美術活動是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我在黑板上范畫青蛙,我一邊畫一邊問小朋友好看嗎?我為自己畫得如此好看而...
    2020-11-30 閱讀全文
  • 案例: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 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
    2021-05-17 閱讀全文

導讀:成人社會諸多負面的信息,沖擊著孩子的童真。這就造成孩子全方位地接收社會帶來的信息,使孩子所受的熏陶超出了孩子原本的接受能力。 近期,網絡上一個名為“周家壩實拍兩歲老煙槍”的帖子引起轟動,當地一個...

2021-09-07 閱讀全文

大自然不需要早熟的果子,因為那是生澀的,不甜美的。人類需要漸漸長大的兒童,揣著童心的兒童樣子的兒童,那才是長久的、健康的、醇美無比的。天真爛漫、可愛無邪,這樣的詞匯通常令人想到兒童。然而,如今的兒童越...

2021-04-14 閱讀全文

“媽媽頭上有太陽”真是童言無忌,不管孩子說什么,我老是覺得不錯,起碼經過她自己的大腦出來之后給我們耳目一新的感覺。我們成年人太落入俗套,說話辦事講求代率,一句話出口想了又想,力求入木三分之勢,但是畢竟...

2020-10-31 閱讀全文

導讀:坦然面對孩子的否定,不會讓自己覺得沒有了威性,反而使自己的心與孩子的心靠的更近了。 美術活動是欣賞齊白石的作品《蛙聲十里》,我在黑板上范畫青蛙,我一邊畫一邊問小朋友好看嗎?我為自己畫得如此好看而...

2020-11-30 閱讀全文

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思:孩子的話,成人請分析的聽小班教學反...

2021-05-17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