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教育網,為您提供優(yōu)質的幼兒相關資訊

是誰奪走了幼兒的快樂

發(fā)布時間:2020-11-25

我是誰幼兒園說課稿。

家庭與學校都是教育孩子的載體,家長與教師互相配合可以揚長避短,更好激發(fā)孩子潛能!教師要同家長多交流溝通,和孩子做朋友,放低姿態(tài),互相尊重,彼此包容!那么,家園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精心收集整理,為您帶來的《是誰奪走了幼兒的快樂》,歡迎大家與身邊的朋友分享吧!

是誰奪走了幼兒的快樂

女兒一直是我的驕傲,聰慧、天真、快樂、善良且樂于幫助別人,特別是她那天真無邪的笑聲,像鈴鐺一樣的清脆悅耳,每次聽到她的笑聲即使我有煩惱也會隨之消散,我也會和她一起開懷大笑,此時我們母女倆的笑聲侵沒空氣感染了氛圍。zqmbj.cn

最近我發(fā)現女兒的笑有些“成熟”了,像大人一樣有些牽強,這令我擔憂。本周到幼兒園上公開課,我真正體會到孩子在幼兒園的生活,老師要孩子不能動,不能說話,還什么“一不許動,二不許笑,三不許露出大門牙,四不許回頭找媽媽,我就是木頭人?!笨纯刺煺婵蓯鄣暮⒆觽?,在這種大環(huán)境下被摧殘、壓制,我真的很心疼。

女兒在半歲時我先后在焦點貝貝、金寶貝和東方愛嬰上早教,幾年來我一直認為女兒先贏了一步,似乎自己也少有點成就,進來卻發(fā)現了較為嚴重的問題,在學校老師就是“傳道授業(yè)解惑”,幼兒園就應該讓孩子輕松快樂的成長,不應該有那么多的作業(yè),女兒次學的生字回到家里都要拼音兩行,生字兩行,筆順帶組詞造句,太多了吧,僅僅五六歲的孩子,要求有些高了吧,甚至還有類似奧數的題給幼兒園的孩子……可悲、可憐、可嘆!改革三十年來,成功了很多,但是教育最為失敗,這可能是我們國人的悲哀吧。在幼小的心靈上被狠狠的刺上了很多柱子,不許干這不許干那的,創(chuàng)造來源于思想,且是發(fā)散性的思維,這樣在學校里面無形之中像是給孩子的頭上帶了鐵罩,阻礙了各種思維想像,應試教育過早的把孩子的興趣扼殺在了搖籃中了。

我非常感謝我最尊敬的梁老師,是她那超前的教育理念改變了我,也是她給我信心。我非常希望能有太多的家長早點接觸這樣優(yōu)秀的老師,我感覺自己是一個幸運者!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


在許多人眼里,川子是個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歲的他畢業(yè)于國內一所著名高校,但對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許多話要說。很難用一個詞匯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強,

凡事喜歡究其根底,父親發(fā)現了這一點,從并不寬裕的家庭預算中為我買了很多的書籍。那時候還沒有許多的娛樂項目,讀書成了我最大的樂趣。

大約從我小學三年級開始,父親開始了他的育才計劃--英語、日語、書法、小提琴……我的童年從此開始改變。

我出生在一個小城市,那時,各種學習班還沒有那么多,所有的講授均由我父親完成。其實,有些他也不懂,只是在教育自己的子女方面,他跟大多數家長一樣,都是那么自以為是。

記得那時我每天早上5點就被揪起來,開始跟他讀兩個小時的外語,然后才是跟其他孩子一樣,背起書包開始一天的學校生活。如果說外語、書法僅僅算是“加 碼”的話,所謂的業(yè)余愛好--小提琴,對我來說則不啻于一場噩夢。之所以這么說,因為它根本就不是我的愛好,完全是他自己的愛好,和很多家長一樣,把自己 的愛好與夢想強加給孩子,奪走了我童年的歡樂。也是從小學三年級的暑假開始,我的生活中多了一項重要的內容--練琴,教師當然也是他自己。條件所限,那時的我甚至沒有一把適合自己的兒童琴,直接用成年人的琴練,這對我的臂力以及下頜是個嚴峻的考驗。記得那年暑假,我每天要練8小時的琴,開學后也是同樣,擠掉了我?guī)缀跞康恼n余時間。

在父親看來,若是看到我放學后不做點兒什么就是浪費時間。那時,父親天天掛在嘴邊的就是“不能荒廢了時間”。隨后是參加各 種各樣的演出,獲得這樣那樣的榮譽,父親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對拉琴的要求當然是變本加厲,稍有懈怠,隨之而來的就是拳腳暴力。與別的孩子相反,那 時的我最害怕放學和寒暑假,至少在學校里,我還可以輕松應對,但回到了家,我卻要為那個不屬于我的“業(yè)余愛好”付出我的汗水和眼淚。這種狀況一直持續(xù)了6 年,直到我進了高中,住了校,才暫時擺脫了家庭。

犧牲了我寶貴的童年,收獲又是什么呢?上大學以后,我再也沒有碰過小提琴,因為一看到它就會讓我回憶起那段痛苦不堪的日子。也正是因為這樣,我與父親之間的親情日益淡漠,大學時放假回到家,發(fā)現想找點話題都很難。平常給家里打電話,成了一種責任和義務,而不是親情的需要。最為糟糕的是,長久的暴力和反抗,甚至改變了我的性格,讓我在大學以及工作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難。

其實我這樣的情況在中國絕不是個案,每當看到寒暑假里父母帶著孩子背著電子琴、小提琴等趕場的時候,我的心里就感到深深的悲哀。很多人說父母之愛是無 私的,我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提出點兒不同看法,有多少孩子學這學那是因為自己真正愛好的呢?又有多少父母真正了解孩子的興趣所在呢?

我想對天下的父母說,孩子不是你們的私有物,讓孩子做他們自己想做的事情。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我獲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用大師的心態(tài)與他交往;對方是孩子,我們就要用童心和他交往。老師要放下架子與孩子形成一種朋友的平等關系,這一點非常重要。特別是作為一名幼師更應該具備這種心理,這樣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的想法,或許他們還不能和我們溝通,但我們可以更進一步了解他們,這樣也有助于教學。我們多關心他們一點,他們就會覺得很幸福。

現在的家長喜歡把孩子的一切都設計好,聽不進孩子的建議,盡管有時候他們的觀點不對可還是逼孩子去接受,這樣孩子就處于一種被迫狀態(tài),是沒有靈魂的,這無疑是剝奪了孩子的幸福。可是大多數家長卻不以為然,說孩子還小不懂的選擇,事實上根本沒有好好了解孩子的想法就盲目下結論,總認為自己為孩子做的是對的。

目前仍然有很多熱愛孩子的家長和老師,懷著滿腔的愛卻用恨的方式來對待孩子當他們用傷害孩子方式來解決完問題之后,就會用“恨鐵不成鋼”的說法來為自己的暴力開脫,其結果事與愿違,造成了許多恨的苦果?!墩l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給了我一個啟示:孩子的心境仿如一張白紙,在這張白紙上一開始是沒有棱角的。很多時候我們都會在這張白紙上按照自己的意愿畫上一個方框,從此它就成了一個永恒的矩形,這時它就不是一張完整的紙了,這就是教育的失??!只有在孩子心境未定格時,才是教育的最好時機。我們應該將心比心,使自己和孩子之間的關系拉成平行線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了解孩子真正想什么,要什么,也只有在這個前提下,孩子才能得到有益發(fā)展,才能感受到幸福!

就比如說小朋友畫畫得很不錯,顏色也涂的非常漂亮,但是每次家長來接孩子的時候都會批評孩子說什么畫的不好看呀,跟老師畫的一點都不一樣之類的話,卻從來不會說畫得好,你真棒這些話。久而久之,就會使孩子變得自卑,從而傷害孩子的心靈。

我很欣賞李老師在對幼兒培訓時的方法,她會向孩子們講述一個故事,是關于長襪子皮皮的,然后她會用語言描述長襪子皮皮的長相,再讓孩子們在紙上畫。當孩子遇到不會畫的地方便會求助老師,這時老師再針對不同的幼兒進行單獨輔導,我想這也是一種因材施教的方式吧。根據幼兒不同的需要去教幼兒想學的東西,而不是統一教給每一個幼兒同樣的東西。但是家長卻鬧意見了,說把孩子送過來這么久了卻沒看到孩子學到了什么,而且孩子畫出來的畫也看不懂,畫的都不像。不過李老師想的這個解決方法太令人佩服了,她發(fā)給每個家長一張白紙,然后讓家長也跟著她一起畫了一個小女孩結果畫的都一樣。從這個故事中,我們能夠看到,如果老師在給孩子上課的時候先教孩子怎么畫,然后再讓孩子畫,那么孩子發(fā)揮的空間就變小了,這是一種思維侵略。所以教育不能只用教的方法,而應該多角度,多方面去啟發(fā)孩子,引導孩子,激發(fā)孩子,讓孩子大膽的想象,大膽的表達。我們要為孩子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他們可以放飛想象,放飛思維。

誰拿走了孩子的獨立性?


誰拿走了孩子的獨立性?前兩天,同事xx帶著她的10歲的兒子**過來我家吃飯。xx特別客氣,買了一堆的海鮮過來。我把蝦白灼了端上桌,xx立即說:“我來剝蝦給我兒子吃?!?/p>

然后就停下筷子放下碗,再次去洗過手,認真地剝出蝦肉來給**吃。

我看了就問:你家兒子吃蝦,全部是你剝給他吃?

xx說:剝好他還不吃呢!

我又問**:你會剝蝦嗎?

**沒回答,我同事先說了:他不會!

聽了媽媽這樣說他,**不服氣了:我會!誰說我不會的!

我說:嗯,我也相信十歲的男子漢剝蝦給自己吃肯定行!

**就洗手去了。等他回來,我說:**,這蝦的頭上有一點刺刺的,你得小心別被刺痛了。只要你不會被刺痛,你想怎么剝都行,能吃得上蝦肉就行。

**開始自己剝蝦。沒想到,那個我以為是“本能”會的剝蝦動作,**操作得挺費力。想拗下蝦頭,他用的勁不夠大;勁加大了點,又被汁水給濺到了;拗下了蝦頭了,他又發(fā)現蝦皮也不好剝,好一會才剝掉一圈。

不過**可不想讓我和他媽媽知道他真的不會剝蝦。而且我又在旁邊說:**真不錯,開始自己剝蝦吃了!這樣就叫做獨立,你知道吧?你剝蝦的姿勢很對,剝第一個會難點,不過第二個你就會感覺輕松多了,再剝下去,你還可能成為剝蝦的專家哦!

說話間,**剝出了他有生以來的第一顆蝦。他塞進嘴里,心滿意足。我又說:**,你現在是電腦小專家,還是航模小專家,但你知道嗎?剝蝦也可能成為專家的!什么都可以學,自己能做的事一定要自己做,自己當專家,好不好?

**點頭表示認同。

xx帶著镕走后,我一個人感慨了一番。

現在的家長都知道讓孩子獨立的重要性??墒?,我發(fā)現,正是很多家長,頻頻地低估著孩子的能力,不放手讓孩子學習和實踐,“拿走”了孩子的獨立性。

我的小侄兒和**一樣大,同樣,10歲了的他,要喝水,他要大人倒給他喝;要吃方便面,更要大人泡給他吃;有一次我哥和我?guī)еゲ蛷d吃飯,他想喝飲料,我哥讓他自己點,服務員在我們桌邊來回穿梭,他就是不敢開口。我哥打算幫他點,但我說:你可以自己點飲料喝了。要么你就自己點,要么就不喝了,行嗎?

我侄兒選擇了放棄喝飲料。因為我比較嚴肅的語言風格,后來我哥去點了飲料來他也拒絕喝。

是啊,我后來也想,獨立性不是一遭一夕就可以培養(yǎng)的,而應該是從小,從點滴開始的。讓從來沒有獨立的侄兒一下子獨立去點飲料來喝,這對他來說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對這個狀態(tài)下的他來說,是我苛求了他。

只是,原本,對一個10歲的孩子來說,剝蝦、點飲料、倒水喝、泡方便面,我覺得,實在不是做不好的事??!70后們可能都記得,10歲了的我們,會干什么了?兩相對比一下,我們又會有怎樣的發(fā)現呢?難道還應該理直氣壯地說:那時候是逼的,現在的孩子有條件了,當然更寵一點呀!

問題是,這樣對孩子,不是愛,是害!

我更在想:我,是不是應該讓兩周五個月的兒子自己吃飯了呢?我知道他早就有這個能力了。至少,他可以自己吃個半飽,我們大人再喂幾口,達到“全飽”。

讓我們把獨立性還給我們的孩子吧。

誰偷走了孩子學英語的好奇心?


隨著英語學習逐漸成為一種必需,每個家長都希望能把孩子培養(yǎng)成為一名英語神童:一歲能辨別近200個英語單詞,二歲能夠進行簡短的會話,三歲已經可以和英語國家的小朋友溝通,十歲就能進入高等學府進行深造,成為家長孩子們心中的典范形象。

然而事實常常不能盡如人意,神童也總是鳳毛麟角。大多數的孩子在英語學習中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我們常常能聽見家長們發(fā)出這樣的疑問:我家孩子對數學挺感興趣,但就不喜歡英語,怎么辦?剛開始學英語的時候,孩子還挺喜歡,后來難度大了,內容多了,孩子越來越不喜歡學,怎么辦?家長們總是疑惑,為什么孩子學英語的興趣和好奇心總是不能如自己期望地那么大呢?究竟是誰偷走了孩子學英語的好奇心呢?

就家長關心的這些問題,筆者采訪了首屆帶孩子上班日發(fā)起人、少兒個性化教育專家、愛迪樂教育研究院任珺院長。任院長在少兒英語學習方面有著多年的研究和經驗,他認為:孩子英語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有三個階段:一是建立自信,自信心是興趣培養(yǎng)的基礎;二是點燃好奇心,好奇心是保持興趣的持續(xù)動力;三是獲得持續(xù)的成就感,成就感是真實興趣的保證。

如何培養(yǎng)孩子學英語的自信?

孩子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起因于自信心受到傷害,產生畏難抵觸情緒,比如:發(fā)音不準,怕被笑話不敢說;單詞記不住,也沒有好方法;基礎差,還要跟同學比等等。

建立或重拾自信是培養(yǎng)興趣的第一步。任院長多年的教學研究表明,建立自信心一定要讓孩子“學他能學的,一學就會的”。在愛迪樂學習法中,有這樣的自信心培養(yǎng)公式:“i-1”,i=孩子現有知識水平,“-1”表示在剛開始時,學習內容會安排稍低一些,即低起始點的教學。這樣,在開始學英語時,就不會有挫折感,容易建立自信。同時,愛迪樂英語教學是完全個別化的,即使同一年級同一成績的學生安排的學習內容也不盡相同,即按照每一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特點設計完全吻合的學習內容和進度,這樣孩子在學習過程中“不跟其他人比,只與自己的進步比”。

如何點燃孩子英語學習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迷人特質,但90%的孩子對英語語言學習沒有好奇心,好奇心哪兒去了?傳統教學中,“老師講學生聽”的填鴨方式,直接教授孩子規(guī)則和口訣,讓孩子死記硬背,孩子便慢慢對探知失去興趣。但愛迪樂學習法獨有的發(fā)現式教材正好相反,讓孩子自己去發(fā)現奇妙的語言規(guī)律,比如看似雜亂無章的單詞、字母都有很強的規(guī)律性,比如發(fā)現發(fā)音與字母間的關系,即自然拼讀法等。舉個例子:一個人要到天安門,傳統教學就是一個朋友開車把他送到天安門,而愛迪樂發(fā)現式教學則是給他一張地圖讓他自己去天安門,他可以自己選擇路線,遇到問題可以尋求幫助??上攵笳叩挠洃浄浅I羁?,通過親身體驗也提升了能力。

如何讓孩子獲得不可動搖的成就感?

愛迪樂學習方法中遵循“小步快跑”的“i+1”漸進式教學模式?!癷”表示孩子現有知識水平,“+1”表示孩子踮踮腳就能夠到的知識,孩子的學習難度每次只增加一點點,讓孩子學得沒有壓力,學得扎實,學得更快,就會獲得持續(xù)的學習成就感。而傳統教學是“+10”,“+100”,就會產生大量不必要的挫折感,這是學習興趣培養(yǎng)的大敵。

興趣培養(yǎng)=自信+好奇心+成就感。在愛迪樂,所有的孩子都會迷上學英語,通過3-4年的英語學習,普通小學生可以達到美國中考(SSAT)水平,中國大學六級的閱讀水平。找對正確的學習方法,每個孩子都能成為“神童”!

誰偷走了孩子的笑容和幸福感?


有一幅非洲國家孩子的集體照,上面的孩子雖然是瘦骨嶙峋,但是個個笑得天真爛漫,然后想到我們國家的孩子,照相時如果不喊一聲“茄子”,十有八九是笑不出來的,即使是笑,也顯得極為勉強。據資料顯示:中國目前約有20%的兒童出現抑郁癥狀,其中4%為臨床抑郁,即需要接受臨床治療的重癥抑郁。在物質生活上,我們的孩子比起那些貧困國家來不知要強上多少倍,為何,幸福感卻如此之低呢?

原因應該是下面幾條:

一、中國家長對獨生子女的期望值過高。

來自工作的壓力和對孩子的過分關注,使父母在面對孩子時容易表現出焦慮、煩躁等情緒,受此影響,孩子更容易出現心理問題。父母的溺愛和過度關注往往造成子女缺乏自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他們對自身也缺乏足夠的認知,容易產生對他人和社會的失望感。另外,由于工作壓力大或者享樂思想作怪,很多年輕家長對孩子“只生不養(yǎng)”,殊不知對孩子來說擁有再多的好東西,都不如跟父母在一起更加幸福。

二、教師幸福感的缺失會潛移默化到學生身上。

如今教育受到了社會的空前重視,由此也對教師提出了近乎苛刻的要求,這種要求轉化成巨大的精神壓力、教學壓力、職稱壓力、繼續(xù)教育壓力、競聘壓力等,令教師不堪重負,教師的幸福感也隨之一點點消失殆盡。除了家長,孩子接觸最多的人就是老師了。一個不會笑的老師,潛移默化中會影響一批批所教育過的孩子。

三、社會大環(huán)境因素導致孩子壓力重重。

目前普遍存在的“馬太效應”決定了社會的優(yōu)質資源向學歷高的人群傾斜。因此,不斷向更高一級學校沖刺就成了絕大多數人、特別是平民家庭子女最好的選擇。孩子們將所有的時間精力都全部用在了所謂的學習上。課內的不用說,周末、寒暑假有大量的課外輔導班等著你,一年三百六十五天,能夠痛痛快快玩耍的日子少之又少!枯燥單調的學習,讓他們的神經麻木,如機器人一般機械性地迎來太陽,送走月亮,早已忘記了快樂為何物!

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座大山的面前,我們的孩子們顯得如此弱小、如此無能為力。他們丟失了自己的時間,丟失了自己的空間,也丟失了自己獨立的人格。自然,他們的笑容和幸福感也隨之蕩然無存!

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天賦?


5月15日美國舉行了“英特爾國際科學與工程大獎賽”的頒獎典禮,雖然中國參賽學生也獲得了很多獎項,但其中最重要的幾項還是被美國隊囊括。在這次比賽中,美國學生表現出了高水平,他們的素質和項目都明顯超出其他國家的選手。讓中國學生印象深刻的是,國外同學很多“無拘無束的創(chuàng)意”,“對科學發(fā)自內心的熱愛”,和海外學生更敢于想象。比如關于環(huán)境方面的項目,國內學生往往會做成一個調查報告,或是一個小測試來論證觀點,而國外學生已經開始關注木星,把眼光投向了太空,思維的發(fā)散和開創(chuàng)性都很好。

這則報導讓我不禁想問:是什么讓我們的孩子聰慧卻不“妄想”?是誰扼殺了孩子的各種天賦?

“分數=人才=未來”是我們的教育模式,也是千萬個家庭無法擺脫的牢籠。中國孩子的成長漸進式可以概括為:幼兒,灌輸式怡情;少兒,填鴨式提升;青少年,題海式訓練;成年,模式化人生。所以我們孩子的“試卷天賦”雖被激發(fā)出來了,卻丟失了可能成就偉材的“異稟天賦”。

“殘疾教育”掐斷了天賦之路

以分數為準繩,以成績?yōu)闃藯U,在絕大多數國家的幼兒教育中已被認為不合理并加以杜絕。我的大兒子曾在美國上過學,他從幼兒園到小學四年級學校從無給予學生考試,即使有測試也只是評個對錯,不打分數。這樣的教育把重點放在了學習上而不是疲于應試上。因為,當幼童被從小引導去對付“應試”時,可怕的結果就是把他們簡單地放在同一個標準下去相互比較,去培養(yǎng)。比如語言表達能力的發(fā)育在每個孩子身上都可能有不同的進程,那些在幼年時語言能力表現欠佳的孩子,很可能會成績不佳,因此被安上“差生”的名號,因此對以后的學習和成長造成了障礙。

我記得曾有為美國教育家這樣說過,“沒有殘疾的孩子,只有殘疾的教育!”所以,越早開始考試,越早給孩子學習劃小圈,就越早扼殺孩子的興趣和天賦。

釋放興趣才是保護和拯救天賦之路

英國哲學家HerbertSpencer指出,孩子在哪方面有潛能,便會在哪些方面表現出興趣,每一種興趣都能對應到孩子的某種潛能;如果這份潛能充分發(fā)揮出來,就會成為專長。

音樂天才莫扎特,一歲時就對音樂節(jié)拍特別敏感;科學家達爾文,從小就對蟲蟲草草有興趣;漫畫家朱德庸課業(yè)成績門門紅燈,獨對畫畫興趣盎然且能無師自通。對家長來說,可能只有在孩子小的時候,辨別出孩子的自然稟賦所在,并因勢利導,創(chuàng)造有利的發(fā)展環(huán)境,才能避免孩子受到“單一天賦”教育體制的限制。所以發(fā)現興趣,釋放興趣,培養(yǎng)興趣才是保護和拯救天賦之路。

那么,孩子的興趣又如何去發(fā)現呢?

首先,媽媽可以創(chuàng)造環(huán)境去引發(fā)寶寶的興趣,與孩子一起去積極嘗試各種他可能會感興趣的活動。記得我小兒子響響3歲時特別喜歡唱歌,但帶他去觀看少年合唱隊的課程,他又怕羞不愿加入。于是我?guī)еS意地參加了一些與音樂相關的活動,意在讓他自然地去發(fā)掘興趣。于是,某一天在一個小朋友打鼓的興趣班里,他一下子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至今,他學習打鼓已有半年之久,而且已開始迷戀上了“亂彈琴”。

其次,父母可能需要仔細觀察和耐心等待。聆聽孩子是否會就某一主題接連不斷地提出問題,是否主動地參加或觀察某類活動?孩子的天賦并不是一開始就會充分表現出來,而且孩子的愛好也是在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所以,父母不可能一下子就能把握住孩子的天分和特長。居里夫人的小女兒艾芙心靈活躍,充滿幻想,但情緒多變。居里夫人先引導她學醫(yī),效果不佳;再引導她研究鐳,不感興趣;最后,居里夫人發(fā)現了艾芙的天賦恰恰在文藝領域。正是居里夫人的細心觀察和耐心等待才幫助艾芙確定了人生和事業(yè)的方向,成就了一位杰出的音樂教育家和傳記作家。

敢于讓孩子落后一步

其實,能否讓天賦得到淋漓盡致地發(fā)揮,除了家庭和社會等提供良好成長環(huán)境外,孩子本身的自我判斷能力、自我學習和自我成長的能力尤其重要。而我們的家長式教育環(huán)境則阻礙了孩子的自我意識的形成。

今年是大兒子進入小學最后一年了。從今年開始,學校有了考試與分數排名制度。每次當他匯報考試成績與名次時,他總先說:“今天考得不好,第三名。”我會避開名次問題不討論,先問他在哪缺分了?每每此時,大兒子就會很“痛心地”進行“試卷分析”。如果是一些常識性的缺憾,或是一時的記憶短路,我會提醒他補課,謹防再犯。如果是涉及到一貫性的粗心問題時,我則會非常嚴肅,因為一時的錯誤易犯易改易補,而壞習慣壞毛病則會影響一生的行事和學習態(tài)度,我決不輕易放過。再有,如是數學應用題的理解出了偏差,我會小題大做追根問底,因為理解力涉及到語文能力,邏輯思維等不同學科,已不再是單門的數學問題了。所以我的態(tài)度是,不怕孩子考試落后一步,但怕孩子失去自我發(fā)現、質疑和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兒童的興趣所在往往就是其天賦的“閃光點”。急于造就天賦的父母們,可能更多的是要學會當伯樂,并給予孩子需要的自我成長的空間和環(huán)境。有了伯樂,才會有千里馬啊!

附:家長觀點

觀點1:無奈,只有選擇適應

“可憐的孩子們,教育跟著國情走,我們也無能為力”、“說起來其實大家都明白,可是身在這個國度,有什么辦法呢?”其中兩位博友這樣留言道。他們也對現行的教育制度非常不滿意,但蚍蜉豈能撼樹?無奈之下,只有選擇適應,和孩子一起去適應。

觀點2:擔憂,憂其童年不再無憂

“中國的教育啊,從我兒子上幼兒園起,我就對你們和老師感到失望,現在的幼兒園聽不到孩子們的笑聲,聽到是朗朗讀書聲,都分不清是幼兒園還是小學,教育官員和老師們啊,返給孩子們快樂的童年吧”這是父母真實心聲的寫照:憂其童年不再無憂,更憂其還未起步就已遭淘汰。

觀點3:承受,巧妙規(guī)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作為家長盡力了,彌補一下學校教育的不足,以后就不會那么后悔。在不能改變大環(huán)境的條件下,盡量改善小環(huán)境還是可以做到的。”在無法現時解決的前提下,很多家長選擇了默默并巧妙的承受。對自己孩子有針對性的進行日常學習以外的培養(yǎng),盡可能規(guī)避大眾教育的弊端。

我個人更贊同第三種觀點,大環(huán)境不是個人可以改變的,但“追隨”和“融入”大環(huán)境的程度是父母可以拿捏定奪的。我昨晚一夜難寐,因為讀到了一本育兒好書《慢養(yǎng)——給孩子一個好性格》,其中的一些精辟的文字不禁讓我聯想到留言給我的父母們的拳拳之心和正在經歷的育兒煎熬。我在此節(jié)選幾段,與大家共勉的同時,更鼓勵父母朋友保護自己的孩子,讓他們在應試高壓下,仍然擁有一個溫暖的家,一個通情達理的媽媽;讓他們的童年和少年不怕犯錯,讓他們去犯這個年齡應該犯的錯。

做媽媽的,回想我們已過的人生,是否還記得起我們曾做過的那些試題嗎?學習人生是一輩子的,應試只是一時的。

喜歡《是誰奪走了幼兒的快樂》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我是誰幼兒園說課稿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 是誰偷走了孩子的耐心 有很多家長會詢問我們一些關于孩子“脾氣急”的問題,比如:想喝奶,說喝就得喝,一分鐘都等不了;想要一個玩具,必須要當時買,不買就開始鬧脾氣;自己搭積木搭不好的時候馬上一把就推倒了,開始亂扔東西發(fā)脾氣等等...
    2021-11-18 閱讀全文
  • 是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在大班的一次教學活動中,老師發(fā)給每一個小朋友一張白紙,然后要求孩子們以“我的幸?!睘轭}畫一副畫。 按常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不可謂不幸福。 想必孩子們能畫可畫的“幸?!痹摃嗝吹亩嘧硕嗖省?...
    2020-11-06 閱讀全文
  • 是誰接走了亞亞 一天下午,孩子們都接走了,老師和往常一樣,在臨下班前拿起班上孩子的名字,一一回憶哪位幼兒是誰接走的。當老師看到亞亞的名字時,不由一愣,“是誰接走了亞亞?”她思前想后怎么也記不起來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當...
    2020-10-13 閱讀全文
  • 小提琴奪走了我的童年 在許多人眼里,川子是個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歲的他畢業(yè)于國內一所著名高校,但對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許多話要說。很難用一個詞匯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強, 凡事喜歡究其根底,父親發(fā)現...
    2021-04-04 閱讀全文
  •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愤@本書,我獲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用大師的心態(tài)...
    2020-09-23 閱讀全文

有很多家長會詢問我們一些關于孩子“脾氣急”的問題,比如:想喝奶,說喝就得喝,一分鐘都等不了;想要一個玩具,必須要當時買,不買就開始鬧脾氣;自己搭積木搭不好的時候馬上一把就推倒了,開始亂扔東西發(fā)脾氣等等...

2021-11-18 閱讀全文

在大班的一次教學活動中,老師發(fā)給每一個小朋友一張白紙,然后要求孩子們以“我的幸福”為題畫一副畫。 按常理,現在的孩子都是獨生子女,生活不可謂不幸福。 想必孩子們能畫可畫的“幸福”該會多么的多姿多彩。 ...

2020-11-06 閱讀全文

一天下午,孩子們都接走了,老師和往常一樣,在臨下班前拿起班上孩子的名字,一一回憶哪位幼兒是誰接走的。當老師看到亞亞的名字時,不由一愣,“是誰接走了亞亞?”她思前想后怎么也記不起來了,腦子里一片空白。當...

2020-10-13 閱讀全文

在許多人眼里,川子是個非常出色的青年。今年28歲的他畢業(yè)于國內一所著名高校,但對于自己所受的家庭教育,他有許多話要說。很難用一個詞匯定性我所受的家庭教育。我自小好奇心很強, 凡事喜歡究其根底,父親發(fā)現...

2021-04-04 閱讀全文

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 讀了《誰拿走了孩子的幸福》這本書,我獲益匪淺,它讓我懂得了作為一位教育者應該是天使而不是上帝,要與孩子平等的相處。對方是農民,我就以農民的方式與他交往;對方是大師,我就用大師的心態(tài)...

2020-09-23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