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園共育。
家園共育講究的是快樂專遞,開心學習!家長要對教師多些理解、多些幫助,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幫助孩子發(fā)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那么,家園共育要注意一些什么呢?下面是小編幫大家編輯的《家園共育: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歡迎您閱讀和收藏,并分享給身邊的朋友!
很多媽媽抱怨,孩子越長越大,跟家人說話卻越來越少。有時候大人問一句“今天過得怎么樣?”得到的答案往往是“還行、挺好的”,就再也沒了下文。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挺聽話的,但其實他內心里有自己的小九九,就是不跟家長說。而這樣子導致的問題,會在孩子青春期時一下子爆發(fā)出來,讓人想改都來不及了。所以,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和孩子聊天。
孩子最討厭的聊天方式,也是最無用的
目的性太強
很多家長跟孩子聊天時,最后往往變成了說教。比如:
家長:“今天在學校呆的怎么樣啊?”
孩子:“今天學了好多新知識呢?!?/p>
家長:“學新知識就對了,要多學知識,不然以后就只能搬磚?!?/p>
孩子:……
家長:“今天過得開心嗎?”
孩子:“嗯,今天認識了一個新朋友,我們特別聊得來?!?/p>
家長:“交朋友可以,但不能經常一起玩啊,先把學習搞好了再說。"
孩子:……
看吧,聊什么都能聊到學習上,本來孩子還想跟你分享一下的,到最后往往無語的收場了。其實,家長這種帶有目的性的聊天,只是他們單方面的一種灌輸罷了,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這種方式往往不需要花費家長太多時間去思考和組織語言,是最簡單省事的。但這種聊天方式所達到的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審問似的讓孩子匯報很多家長在去學校接孩子放學時,一路上不斷地詢問孩子今天在學校的情況。每天都這樣問,似乎形成了一個模式,而長此以往,孩子的回答也開始模式化:“嗯,不錯,還可以,挺好的……”這樣應付的回答,家長是得不到任何有效信息的。如果家長一個勁兒的不停問,那孩子恐怕早就煩的忍不住發(fā)脾氣了吧,更別提好好聊天了。
別以為自己會聊天,家長是這樣把天聊死的
別以為聊天多簡單,尤其對象是孩子時,面對一個完全不按套路出牌的對手,家長們是很容易把天聊死的。比如:
孩子:“媽媽,我想跟你說個事兒。”(孩子主動發(fā)起了聊天信號)
媽媽:“說。”(有點不耐煩)
孩子:“媽,我想買一雙球鞋。”
媽媽:“買什么買?不是有那么多鞋呢嗎?!?/p>
孩子:“就給我買一雙吧?!?/p>
媽媽:“不買,趕緊做作業(yè)去!”
孩子:“哼!你不買我就不做作業(yè)!”
這樣不僅把天聊死了,還激起了孩子和家長之間的矛盾。何苦呢?如果媽媽能在孩子提出要求時,進一步詢問孩子原因:
媽媽:“為什么突然要買球鞋呢”
孩子:“因為我們學校要舉辦運動會了,我要參加比賽?!?/p>
媽媽:“那你準備參加什么比賽呢?”
孩子:“我想參加…………還有你知道嗎媽媽,今天老師還夸我跑步跑得快,建議我加入校田徑隊呢…………”
看,如果你能靜下心來接受孩子溝通的信號,孩子能跟你說的還有好多好多……所以,如果孩子找你溝通時,你剛好在忙著,那么寧愿讓孩子等一下,也不要著急應付孩子。保護孩子溝通的意愿很重要!
不要為了聊天而聊天,聊天也講究方法
學會傾聽
傾聽不是說家長就閉著嘴巴坐在那里光聽就好了,最好的傾聽是要有互動,哪怕你一個肯定的眼神,孩子才會有興趣和你聊下去。
蹲下來
我們想從孩子嘴里了解他的信息,自然不能居高臨下的命令孩子說出來吧,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反感。蹲下來,既是指家長蹲下身子,與孩子平視聊天;也是指家長放低些姿態(tài),不把孩子當孩子,在思想上與孩子平等的交流。這樣,孩子才會有被尊敬的感覺,才會有聊天訴說的欲望。
挑好時間
聊天也不是隨時隨地就能聊的,比如孩子正在專心致志的看動畫片時,家長突然湊過來要聊天,換位思考一下,誰都不愿意被打擾啊,所以結果肯定是敷衍了事啊。所以,聊天時盡量在大家都心平氣和,而且沒有什么要緊事的時候。如果家長真的有很重要的事要找孩子談,那就讓孩子先停止手頭的事情,認認真真的聊天。
家長在遇到問題時,可以問問同樣作為家庭成員的孩子的意見;也可以經常跟孩子分享你的“秘密”,這會讓孩子跟你更親密哦……
總之,和孩子溝通時,忘記自己是家長,別把小孩當小孩!
yJS21.com更多精選家園共育閱讀
如下9條教育規(guī)律,你需要懂,更要學會用。
01、魚缸法則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就把他們養(yǎng)在院子塘里。沒想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的很大。
魚需要自由的成長空間,人更是如此。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選擇,選擇學校,選擇衣服,選擇玩具等等,我們常常幫孩子作出回答。因而,孩子沒有選擇,沒有思考。所以,他沒有創(chuàng)新思維,也不會有太多嘗試。你可以讓他學到很多知識,你卻無法讓他舉一反三,也無法讓他有更好的想像力。
02、羅森塔爾效應
也叫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是20世紀美國的心理學家,皮格馬利翁是古希臘神話的主角。
這個效應,指的是一個積極的期望帶來積極結果的效應。在皮格馬利翁神話里,他是賽甫路斯的國王,也是位雕像家。他愛上了自己的一尊美女雕像,他期待她能接受她的愛。他執(zhí)著的愛,感動了愛神,于是雕像活了,成了國王的妻子。于是有了今天的賽甫路斯人。
神話終歸博人一笑。而羅森塔爾的試驗,卻驗證了這個效應。他對兩組隨意組合的學生分別給予積極和消極的評價,后來,果真就是那樣的積極或消極的結果。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家人、朋友的期望支持也更有塑造力。在你挫折的時候,無論是孩子,還是我們成人,對這種力量都非常期待。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他就變得消極,或者在挫折后一撅不振。
03、強化定律
人的習慣是被培養(yǎng)的,無論是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而事實證明,一個好的習慣,會讓人走向成功,或者擁有好的心態(tài)。
有一個鯨魚實驗??茖W家有水里放一堵玻璃墻,鯨魚和實物各放在一邊。一開始,鯨魚猛烈的撞擊著玻璃,后來它終于發(fā)現,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一段時間后,它不再撞擊了。后來科學家把玻璃墻拆了,然而,鯨魚還是如是有玻璃墻的一樣,只在自己那邊活動。
人的行為正如這個故事一樣,在一段時間或一些重復的經歷后,就被固定起來,就形成了習慣。研究表明,21天就足以形成一個習慣。當然,如果要改變一個習慣,也跟這個習慣形成的時間有很大關聯(lián),改變會更難,要花費更多時間。所以,我們要注重孩子的細節(jié),注重引導。一個好的習慣,就是一筆財富,他會享受一生的。
04、狼性法則
怎么樣培養(yǎng)好奇心呢?假設一個公園,沒有假山或房子屏障,沒有曲折的道路,我們從外面就能一覽無遺,那你就不會對它有多少興趣。相反,正是有了這些,我們才原意進去了解了解。這就是好奇心。在教育界,有一個抽簽教學法。學生對原有的學習內容容易厭倦。因而學習就變得消極。
在日本的鈴木老師的學生里,這種情況也正在發(fā)生。寅次是位聰明的學生,他學什么曲目都比別人快很多,因而他不愿再多加練習。鈴木老師知道,這對他以后能否成功很關鍵,沒有得到鞏固的課程,最終都無法學到更好。正因為此,他對他的學生采用的抽簽教學法。將所有曲目編號,每堂課,讓學生都隨機抽一個曲目。這樣,寅次因為是自己參與了這個游戲(也相當于參于了老師的教學,而事實上,這一切可還是在老師的掌握之中,因為結果達到了),因而也更努力的練習。
人對事物的好奇心是容易變化的,這也就不難解釋一個人在同一個崗位做得越久,越難出成績;婚姻的七年之癢問題;愛情的浪漫問題等等。同樣的事物,加以變化,有時帶上些游戲成分,結果就會變成積極了。
05、夢想法則
在比爾老師的課堂里,他布置了這樣一篇關于未來理想的作文。羅伯特同學描繪了一個200畝牧場,以及在這個牧場里縱馬奔馳的情況,并為自己的設想畫了一幅牧場圖。比爾老師給了一個F的評價(即差的評價)。羅伯特滿懷希望,卻沒有得到好的評價,他問了老師。老師的回答是,太不切合實際。因為羅伯特的父親只是一位馴馬師。他要求羅伯特重做一份作業(yè),就可以給出一個好成績。羅伯特思考再三,并沒有那么做。多年來,這個F作業(yè),就成了激勵他的動力。多年以后,他果真擁有了200畝的牧場,當年邁的比爾老師來參觀時,比爾老師淚流滿面,要知道,他差一點就毀了一個孩子的夢想。
當我們給一個未成年的孩子交待一件事時,不要急著教他怎么去做,你只需要告訴他應該做成什么樣就行了,必要的,作一些安全方面的注意提醒。至于方法,讓他們去想好了。而在這期間,我們只需要鼓勵再鼓勵。
06、南風效應
南風與北風打賭,看誰的力量更強大。他們約定,看誰能把行人的衣服脫下來。北風冷冷的、張牙舞爪地吹,行人把衣服越裹越緊;南風出馬了,它徐徐的吹,溫暖的吹,直到風和日麗,行人都脫掉大衣。南風勝利了。南風為什么勝利了?因為它讓人們的行為是自覺的。這種啟發(fā)人們反省、滿足自我需要而達到目的的做法,被稱作“南風效應”。
當女兒穿著很前衛(wèi)的衣服時,作為母親朱迪非常擔心并且不認同,因而她說教了很多次,但并沒有解決問題。于是她深入學校發(fā)現學校里大部分學生都是這樣。于是她跟女兒約定:你可以還這樣穿衣服,但要是跟我一起出去的時候,可得穿的正統(tǒng)點。這對你只是退了一小步,我可是退了一大步。事情圓滿解決。
了解事情的情況,并尋求妥善的解決方法,這正是商人世界里的雙贏法則。我們只是為了解決問題,哪怕是錯誤,而不是為了生一時之氣,而讓錯誤一而再再而三的發(fā)生。另一方面,從孩子的角度出發(fā),他的一切都在嘗試與成長的階段,多加寬容,注重引導,不正是我們都需要的嗎?而如果,孩子并不喜歡與信任你,你說的一切都很難湊效呵。
07、自然懲罰法則
盧梭認為:兒童所受的懲罰,正是他的過失所帶來的自然結果,這就是自然懲罰。用我們的話說: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你的過失,不可能由別人來承擔。這個方法的另一個方面是:有時候,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如果他覺的少穿一件好,就讓他冷著吧。他自己感受經歷的東西,往往比我們傳教給他的深刻。這也叫自作自受好學習啊。
在教育孩子上,父母更應該做出榜樣。爸爸因來了客人,與客人倚著門聊起天來,這天的風很大,門幾次被風吹天,埃迪的作業(yè)本被吹的嘩嘩響。門再一次被吹開的時候,埃迪猛的把門關上。而這時,外面?zhèn)鱽戆职值耐纯嗦?。滿臉怒氣的爸爸對著驚恐的埃迪,舉起的手就要打下去了。而爸爸終于沒打下去。事后,爸爸對埃迪說:是我把手放在門的夾縫里,錯誤在我,為什么要打你呢。
教育,不光是口頭說教,言傳身教,影響不可謂不大。當埃迪長大后,他回憶,是爸爸告訴我,人要為自己的錯誤負責,而不是遷怒于人。
08、尊重法則
魯迅先生說過:對孩子“小的時候不把他當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肮靼舫鲂⒆印?,這在很多家長心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這帶來的是什么呢。孩子小時候的哭聲,大一點時的沉默,長大后的倔強。
自尊是人生要學的第一個原則。在一個老師的課堂里,老師拿出一本著名漫畫家的書,告訴孩子們這本書里的故事,也叫孩子們自己講一個故事,并讓他們畫出來。雖然孩子們的故事很不成故事,畫的也不成樣,老師還是很認真的記下來,并將記下的故事跟畫裝在一起。
他告訴大家,這是你們寫的第一本書,現在你們小,以后長大了,就能寫出好的書來,也會成為偉大的人物。要讓孩子真正長大成人,就應該讓孩子從小就“站著”,而不是“趴著”去仰視那些大人物。這種對等的方式,可以讓孩子有一個自信和健全的人格。
研究表明,與9個月到3歲的幼兒多交談,他長大以后會更聰明。子女與父母之間關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
尊重孩子,把他看作一個獨立的人,尊重他的隱私,尊重他的選擇,尊重他的朋友,常跟他交流,多加尊重,合理引導,他就會得到更好的成長。因而,當我們看到有大人在某些公園地鐵售票處為孩子爭著要少錢減票的時候,我們知道,你省下的僅僅是錢而已。
09、感覺剝奪
通過實踐,心理學家發(fā)現:感覺是人最基本的心理現像,通過感覺我們才能獲得外界的信息,才能適應環(huán)境求得生存。大腦的發(fā)育、人的成長、成熟是建立在與外界環(huán)境是智力和情緒等心理因素發(fā)展的必要條件,我們應該讓孩子積極感受豐富多彩的外界環(huán)境,從環(huán)境中獲得更多的知識和信息。很多家長怕孩子吃苦受到危險等,把孩子放在較好的環(huán)境里,這樣孩子不僅會眼界狹小、心胸狹隘,而且因為缺少很多社會實踐,對未來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將難以適應。
吉米愛狗受到癡迷,他聽說深海魚油對狗的發(fā)育很有幫助,他就買了很多油。一早,他就抓著小狗,猛的灌這昂貴的魚油,沒想小狗一點也不配合,油撒了一地。吉米生氣的正想打小狗時,發(fā)現小狗自己轉過身去添地上的油。我們的父母就如吉米一樣,恨不得把自己認為好的東西全塞給孩子,也不了解孩子是否需要,或者喜不喜歡這種方式。
在孩子犯錯的時候,也常常扮演著救火隊員的作用,絕不知道,父母永無完法代替孩子經歷人生,我們需要做他們的引導者。我們讓孩子參與到家庭工作里來,讓他們自己打掃衛(wèi)生、整理床鋪,或更多他們可以去做或愿意去做的事情,我們就讓一個觀眾,看著他們自己成長。
教育孩子絕對不可簡單粗暴,要講究科學的方法,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一定要掌握正確的方向,這樣才能起到預期的效果。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不自覺地要求孩子聽話。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與壞,可用聽話與不聽話來衡量。那么,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下面聽聽兩位兒童教育專家的說法。
孩子的“聽話”與“不聽話”
鄭州大學心理系教授許慧說,無論是在家里,還是在學校,聽話的孩子方便管理。這也是不少家長和老師在潛意識里更喜歡聽話的孩子的原因吧。
許慧說,這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方面,孩子年齡越小,受環(huán)境的影響越大,自身經驗不足,需要成人的指導才能健康成長。從這個角度看來,孩子如果“聽話”也許能少走彎路,少犯錯誤,少受傷害。
另一方面,孩子不但是一個主動探索的個體,又是一個獨特的個體,如果處處聽話,自己就沒有探索的機會,沒有選擇的機會,更沒有自身經驗積累的機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環(huán)境對孩子的影響會相對降低,孩子有了自己的思想,有了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成人如果還把他們看成小孩子,要求孩子什么都聽成人的,這時就會出現問題,孩子會反抗成人的管教,甚至會產生逆反心理。
與家長合作的孩子,才是好孩子
在鄭州市藝術工程學校教研室主任楊海燕看來,把“聽話”與叛逆對立起來是不妥當的。長期從事幼兒教育的他認為,從兒童心理學來講,孩子太聽話或者太叛逆,都是不正常的。所以說,強強爸爸的朋友的擔心,也不是多余的?!昂⒆拥呐囵B(yǎng),關鍵在于把握一個‘度’。”
許慧教授說,實際上,我們這里的“聽話”,不是什么都聽父母的,而是希望孩子與父母之間形成良好的合作、互動關系。
那么怎樣培養(yǎng)與父母“合作”的孩子呢?
第一,要尊重孩子,把孩子看做獨特的個體,不要把孩子看做控制的對象,允許孩子在探索的過程中犯錯,幫助孩子矯正錯誤,這樣孩子自然就會與你合作。
第二,孩子情感和行為的獨立是孩子長大、成熟的標志,并不意味著孩子與你作對,非要不聽你的話。
第三,允許孩子有自己的選擇,鍛煉孩子自主選擇的能力,不要從小就要求孩子長大后實現大人未完成的心愿,這其實是一件很殘酷的事。
要相信孩子能處理好自己的事情,如果父母經常說:“你能行,我相信你的能力?!睙o疑會鼓勵孩子去嘗試,但在嘗試的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提出合理的建議并加以指導,孩子會很重視你的建議,合作關系自然形成。
第四,要允許孩子與成人有不同的意見,允許孩子與父母爭論。讓孩子參與家庭或學校里的重大事情決策,這是對孩子價值的認可,孩子會覺得你尊重他的存在,那么,他也會重視父母的建議,久而久之,孩子就會凡事與父母溝通、充分與父母合作。
第五,讓孩子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父母要幫助孩子建立“是非”觀念,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在孩子腦子里逐漸建立一個行為判斷標準,孩子按照這個標準,才能認識到自己的行為是否正確,才能學會控制自我。
如何教育太聽話的孩子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不同的氣質和個性,與生性活潑、叛逆的孩子不同,有的孩子天生就文靜、聽話、乖巧。這類孩子的家長如果不注意,可能會使他們太內向、太順從、太嬌氣,缺乏獨立意識和探索能力。
那么,作為這類孩子的家長,該怎樣幫助孩子健康成長呢?
楊海燕說,對于生來聽話、乖巧內向型的孩子,首先要允許他的個性存在,不要強求改變他。特別是在孩子剛開始學習生活本領時,確實需要大人的照顧和幫助,父母一定要及時幫他們解決問題,不能只考慮為了鍛煉孩子,而不顧及他們現有能力而讓他們自己去做,長此以往又會使孩子形成焦慮型人格。
其次,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家長可以有意識地通過環(huán)境影響孩子,使之成為一個既聽話又講道理、既文靜又活潑、既乖巧又有獨立性的孩子。這種理想的狀態(tài)需要長時間的培養(yǎng),急不得,也急不來。
楊老師還提供如下一些方法,供家長參考:
(1)鼓勵孩子大膽觸摸家里的物品。將危險品、不能動的物品收拾好,其他物品讓孩子去觸摸,如電話、電視機、電腦、音響、手機等等,只要孩子有興趣,不要限制他,讓他去學習使用。孩子在自由模仿和探索中,其獨立思維的意識和動手的能力會得到充分的鍛煉。
(2)鼓勵孩子大膽說出自己的想法。在生活中遇到問題,要引導孩子說出他的想法,表揚和支持孩子的主見,并適當滿足孩子的要求。
(3)不輕易批評孩子。在生活和游戲中,只要不是原則性錯誤,一般不指責他,其目的就是為了保護孩子的獨立意識和探索精神。
(4)不溺愛孩子。乖巧、聽話的孩子,如果太溺愛,就會有性格懦弱、依賴性強的“毛病”。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媽媽的困惑:
我家寶寶最近經常會不在意我們對她說的話,警告幾次也無動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對她講道理她就會回答“知道了”,但常常是口是心非,大聲批評,她就會面對你掉眼淚,唉!強忍不發(fā)脾氣也較難,怎么辦呢?
孩子為什么會變成這樣?
應該說,孩子出生之后是不會有這樣的習氣的。俗話說,“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身為父母,應該仔細拷問自己,我們到底對孩子做了什么?有些家長說了,我一向對孩子很好,他有什么要求我都滿足,家里的玩具好吃的零食都是我買的,有求必應的媽媽,已經夠好啦!專家卻不這么認為,幼兒沾染的一些壞習慣都是來自于他周遭的環(huán)境,主要是幼兒園和家庭。其中,最重要和影響力最大的因素就是來自于父母本身。家長們可以想想,你在日常生活中有沒有不仔細傾聽孩子說話,敷衍了事的習慣?因為自己要喝茶看報,就把前來邀請一同玩耍的孩子打發(fā)走;因為自己有事要忙,沒耐心聽孩子咿咿呀呀的小故事而隨便敷衍兩句?因為承諾了孩子晚上會帶他出去玩,而事后又臨時爽約了?幼兒的模仿力是相當驚人的,他們最先模仿的對象就是自己的父母。當你在不知不覺中對孩子做多了這樣的事情,孩子自然就習慣了這樣的一種互動方式。身為家長,是否應該為現在孩子的不聽話承擔一部分責任?
如何糾正孩子不聽話的習慣?
懲罰只能暫時平息這場風波,其實矛盾會愈加深刻。小孩因為懼怕家長的武力處罰而暫時委曲求全,不代表他們心里服氣。下次遇到同樣的事情,他們的態(tài)度可能會變本加厲;而聽之任之的家長做法就比較消極,基本的行為規(guī)范家長還是要對小孩進行引導的;冷處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并不是最妥善的做法。專家建議,面對不聽話的小孩,家長應該做到如下三點:
首先,家長應該糾正自己的看法。
并不是所有家長認為的不聽話都是孩子的錯。成人和孩子的社會經驗和所處的地位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一樣,注定了成人和小孩的做事方式是不一樣的,成人不能簡單地給孩子的行為加上標簽。而是應該仔細觀察孩子的行為習慣,探尋孩子之所以會這樣做的深層原因,這樣才能對癥下藥,讓孩子朝著健康良性的方向發(fā)展。
其次,家長要努力完善自己。
看看自己是不是在孩子面前也經常做類似的事情?發(fā)脾氣的時候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的時候也當著孩子的面,對孩子的問話敷衍了事甚至無動于衷。如果你是這樣的家長,就應該引起警惕了,如果你不能及時完善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那你想要徹底改變孩子將是件很困難的事情。
最后,家長要適時引導孩子。
孩子鬧脾氣不聽話的時候不需要家長的火上澆油,硬碰硬,這樣只能將矛盾激化。正確的做法是盡量平息矛盾,給予孩子安撫,同時,找尋合適的時機對孩子進行引導。只有當孩子心平氣和心情愉快的時候,家長的說教才能發(fā)揮作用。
這時候,家長應該盡量講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來教育孩子,切忌給孩子講大道理,以孩子能聽懂為宜。家長要注意不要頻繁對孩子進行說教,或者一件事情拿出來講多次,這樣只會讓孩子不耐煩或者產生抵觸情緒。只有家長從心底尊重孩子,才能正確對待孩子的一些行為,給孩子一個公正的評判。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伴隨孩子一生。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庭的環(huán)境就像一個隱形的模子,在不斷地塑造著孩子的未來性格和品性,孩子未來會成為什么樣的人,和家庭教育有千絲萬縷的關系。父母作為孩子最直接的教育者,父母對孩子的成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孩子作為受教的主體,雖然部分受到遺傳因素的影響,但其本身的出生都具有唯一性,生而平等、潛力驚人。其未來的社會地位的高低、平等與否,心智的優(yōu)劣,成就的好壞與父母的教育、家庭環(huán)境有著非常重要的關系。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古語云:養(yǎng)不教,父之過,父母責無旁貸!著名的德國教育家福祿培爾曾說:“國家的命運與其說掌握在執(zhí)政者手里,不如說是掌握在父母手中”。這從本源上說明了家長家庭教育的關鍵性!同時也說明父母教育的不僅僅是孩子,而是一個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因此,正確的家庭教育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梢赃@么說,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在北歐一些發(fā)達國家,大約70%的家長經過專業(yè)的家庭教育培訓,家庭教育指導已深入到每個家庭。而在我國,根據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機構一項調查表明:70%以上的家長承認自己不懂家庭教育;絕大多數為人父母者,不知如何有效教育自己的孩子。
簡單歸納以下幾種不當的家庭教育類型并進行簡單分析:
一、望子成龍型。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心態(tài)可以理解,這就好比是希望,農民不會種下一粒種子,如果他不曾希望收獲;商人也不會去工作乃至鉆營,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有獲利;科學家不會去發(fā)明,如果他不曾希望讓人類社會有更先進的文明。沒有希望,就沒有社會前進的動力!作為承載父輩自身生命和理想的延續(xù),一個家庭乃至家族未來的希望,孩子被賦予了太多!望子成龍也就自然而然了。但是,正因為這種自然而然的認識,會對孩子的成長造成一種強大的壓力和強烈的不安?!褒垺睉撛趺唇缍ǎ鯓硬拍苓_到所謂的“龍”的狀態(tài)?人人都可以成為英雄,望子成龍的心態(tài)可以有,但是成為哪一種“龍”,有多能耐的“龍”因人而異!孩子在未來社會成就及社會貢獻的高低不應以父母的標準來衡量。如果說“龍”是成功的標志,與之對應的“蟲”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嗎?如果所有的都是“龍”,“龍”又有何意義?
二、拔苗助長型。
我們都學過拔苗助長的故事,說的是在古代宋國,有個急性子的農民,總嫌田里的秧苗長得太慢。他成天圍著那塊田轉悠,隔一會兒就蹲下去,用手量量秧苗長高了沒有,但秧苗好像總是那么高。用什么辦法可以讓苗長得快一些呢?他轉啊想啊,終于想出了一個辦法:把苗往高處拔拔,秧苗不就一下子長高了一大截嗎?說干就干,他就動手把秧苗一棵一棵拔高??刹贿^三天秧苗全都死了。拔苗助長違反事物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急于求成,反而壞事。我想,循序漸進,順其自然,按照客觀規(guī)律來對孩子的正確家庭教育才能實現好的收獲。
三、狼爸虎媽型。
我們從媒體都看到或聽到令人咋舌的狼爸虎媽的故事,說的是一個孩子或幾個孩子在父母的集權高壓教育方法下實現了人生的蛻變,化繭成蝶,欲火重生。我們不可否認這種教育方法所帶來的社會普遍意義所追求的成功的結果,但是這種功利性的結果對于素質教育大環(huán)境下的孩子來說,對于更長久的未來說是否是成功還有一個大大的問號。與狼爸虎媽對立的是過分寵溺,過分寵溺的后果:要么造就的是紈绔子弟,要么就是唯唯諾諾的一個未來。
四、放任自流型。
很多孩子在父母外出打工后成為了留守兒童,許多孩子也在父母忙于經商圖利間成為了問題孩子。孩子從小到成年需要經歷一段認知歷程,它需要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細心照料與良好溝通矯正,重生不重養(yǎng)對于孩子成長來講是一個巨大的災難。這種放任不管的家庭教育(家庭環(huán)境)是對自己、對家庭、對孩子的當下及未來極度的不負責任!
五、簡單粗暴型。
家長用武力高壓的手段制勝不聽話的孩子,居高臨下,盛氣凌人,動則拳腳相加。這種教育方式會產生很多惡劣后果。它會使孩子學會用暴力解決問題,以暴制暴,以毒攻毒,同時會產生與父母的尖銳對立,甚至會有極端行為。其次,在這種家庭成長的孩子,常常會感到家庭冷酷無情,這嚴重的刺傷了孩子的自尊心,于是選擇離家出走,流落到社會去找小兄弟取得“同情”,有的在別有用心的教唆犯的引誘、威脅下,墮落成罪犯。
家庭教育對孩子一生的成長至關重要,家庭教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所學校,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啟蒙老師,也是伴隨終生的老師。從某種意義上講,未來的競爭與其說是孩子們的競爭,不如說是一代又一代的家長們的競爭。
那么作為孩子的天然老師,人生最基礎的老師應該如何教育好孩子呢?我覺得這個問題是開放式的,應該會有以下關鍵詞:溝通、興趣培養(yǎng)、道德、理想、激勵、吃苦吃虧、孝、誠信、勤奮、自立自強等等。每一位孩子都是父母心中的天使,每一位天使都有一對天使般的父母,我相信,一千對天使般的父母擁有一千個天使般的教育方法。
有這樣一個故事:兒子三歲時,父親買了一只小烏龜送給他。烏龜一直養(yǎng)在陽臺上,兒子很愛這只烏龜,每天都惦記著烏龜的飽暖。兒子一天天長大,烏龜也一天天長大。兒子從幼兒園進入學校,烏龜卻一直呆在陽臺上的那個罐子里。有一天,不幸的事情發(fā)生了。烏龜爬出了那個安身的罐子,掉到樓下摔死了。兒子哭紅了眼,十分傷心。父親走到陽臺上,看到了那只養(yǎng)著烏龜的罐子,恍然大悟,烏龜早已不是當初的小烏龜,而罐子卻還是原來的罐子。
沒有一成不變的孩子,也沒有從一而終的教育方法。父母對子女不能永遠停留在一種過往的認識中,對孩子的教育不能始終停留在簡單的思維中,家庭教育應隨著孩子自身的長大和認知能力的提高而變化發(fā)展。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是父母希望的寄托。英國著名文學家哈伯特說過:一個父親勝過100個校長。好的家庭教育為孩子的未來奠定了一個堅實的基礎,父母通過言傳、身教,正確引導、培養(yǎng),以身作則,身先垂范,“正能量”就能在孩子身上傳承并使之光大,或許這也是對“家風”最好的詮釋
孩子不聽話是許多家長的苦惱,我從行為療法的角度分析了孩子不聽話的原因,并提出了“對治”方法。這些方法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句話:
一、不要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
如果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他當然不會聽話。
因此,在給孩子下指令以前必須了解哪些事是孩子能做到的,哪些事是孩子做不到的。人的天性是自私的,叫三歲的孩子大公無私,學“孔融讓梨”,這是很難做到的。上幼兒園的孩子一般都比較好動,讓他半個小時靜靜地坐著聽老師講課或做作業(yè),那是很難的。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區(qū)別很大,要求自己的孩子每門功課都考第一是不可能的。不了解孩子的個性,一廂情愿地想把孩子塑造成某種類型的人是不現實的。
怎么知道孩子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呢?首先是看他的年齡。不同年齡的孩子認知和行為功能的發(fā)展水平是不一樣的。其次是個性。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有些方面領先一些,有些方面落后一些。再就是考察,看他的實際能力。有些家長比較關注孩子,對孩子的能力和特長了解得比較全面;有些家長工作忙,跟孩子接觸比較少,了解就少。
有人擔心,只讓孩子做會做的事而不讓他做不會做的事,孩子怎么能進展呢?請看第二句話。
二、叫他做的事一定要做到
教育的目的是讓孩子學會做他不會做的事。但是,這件事不能太難,應該以“跳起來夠得著”為原則,意思就是努力一下必須能夠做得到。
這時候就需要家長的鼓勵和監(jiān)督,不能下了指令就什么也不管了。
許多家長言教太多而身教太少。他們經常教導孩子怎么做人,至于他能不能做到,做到了沒有一概不管,或者發(fā)現沒有做到就批評幾句或棍棒相加。一概不管的結果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或者聽進去了,但理論脫離實際,言行不一。而批評和處罰的后果是,孩子學會了說謊。換句話說,過分強調結果會導致說謊和作假。家長應該多多關注過程,全程陪伴孩子完成任務。
陪伴就是監(jiān)督,同時也是指導和鼓勵。如果孩子真的不會做,那怎么辦呢?放棄肯定是不行的。家長應該協(xié)助孩子做。注意,是協(xié)助而不是代替。有的家長看孩子不會做,就自己替他做了。例如,母親叫孩子收拾自己的房間,孩子不予理睬,母親一邊罵一邊把他的房間收拾了。
三、做到了要及時獎勵
根據行為療法的理論,一種行為能不能建立起來,效果是關鍵。帶來效果的行為會保留下來,沒有帶來效果和帶來負面效果的行為會消失掉。
孩子做到了,家長視而不見,孩子會覺得做不做一個樣,以后就不會那么熱心地去做,對家長的指令聽而不聞。
有的家長認為,孩子聽話是天經地義的事,怎么還要“額外”的獎勵?要知道,孩子可不懂什么天經地義!他們只看效果。
所以說,獎罰是必需的。那么,獎和罰哪個更好呢?從“局部”的作用來看,獎和罰沒有區(qū)別。但是,從長遠利益和人格發(fā)展的角度來講,獎優(yōu)于罰。罰可以消除不良行為,但是如果不去建立好的行為,行為的總量就會減少,變成“無所事事”。獎有利于建立好的行為,而好的行為多了,不良的行為自然就少了,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另外,獎勵會使人變得樂觀、積極、自信、卓有成效,懲罰會使人變得悲觀、消極、自卑、一事無成。
前面提到,懲罰會導致說謊和作假。其實,獎勵也會導致說謊和作假,只是程度輕一些。所以,應該避免單純的獎勵。不要早上下一個命令,晚上回來檢查或聽匯報。也不要年初布置任務,到了年底來驗收。這樣會滋長“不誠實”的品性。應該把獎勵和監(jiān)督結合起來,就是和孩子一起完成任務。從某種意義上講,和孩子“在一起”就是一種獎勵。
在孩子小的時候,總是有出現一段不聽話反抗家長的時期。比如寶寶1歲多時,個體意識開始發(fā)展,不愿隨意聽從別人的安排,而是憑借自己的判斷與思路來為人處事,到2歲時尤其明顯。
但多數父母已習慣于讓寶寶聽從自己的指令,凡事替他安排,一方面是出于父母之愛,另一方面是自我意識的狹隘,總是從自己的想法出發(fā),希望寶寶服從于自己。因此,當寶寶開始獨立思考時,“不聽話”的沖突就油然而生。
父母應該坦然面對這種沖突,不要條件反射式地想利用強勢手段來解決,這可能使寶寶將來唯唯諾諾缺乏主張,或成為陽奉陰違的人,或讓他誤認為暴力才是解決沖突的最好手段。
當沖突產生時,家長要給寶寶充分的尊重,這樣不會傷害寶寶自尊而使沖突加劇,然后再跟寶寶溝通,站在他的立場想想解決矛盾的辦法。如果寶寶的想法只是違背大人的意旨,本身沒有原則性的對錯,那么多數情況下要尊重他的想法;如果是原則性的問題,那么父母就要堅持原則。
父母如果能把寶寶當成獨立的人,凡事平等商議,寶寶將來不僅能夠獨立思考,善于解決問題與把握發(fā)展機會,而且喜歡與父母交流思想與分享酸甜苦辣,這才是天倫之樂。
但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容易進入幾種誤區(qū)……
"誤區(qū)一”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統(tǒng)一你們的教育方法,如果一個在教育,一個在掩護孩子,那這個孩子從自己的內心就會告訴他自己,我才不聽你的話呢,反正媽媽(爸爸)會保護我的。
"誤區(qū)二”
孩子調皮的時候,家長切記不要拎過來就打孩子,剛開始你這種教育方法可能還奏效,但是時間長了,孩子就不以為然了,在他小小的思想里面就會認為,不過就挨頓打,繼續(xù)做一些調皮搗蛋的事情
"“誤區(qū)三”
平時父母也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溫馨的環(huán)境,因為家庭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你的孩子,所以做父母的盡量不要吵架,更不要大聲的喊,因為孩子都會看在眼里,在他的潛意識里面他會跟著父母學習,就算要吵架,也盡量不要在孩子面前吵架。
"誤區(qū)四”
當你的孩子再在皮的時候,如果他哭了,那你就不要繼續(xù)說了,此時你的最好辦法讓他找一個安靜的地方哭夠了再出來找你,不要立刻去安慰他,這會讓他造成一種只要哭就可以解決問題的思想。不用跟他喊更不要去打,你只管做你的事情,等他哭夠了你就要問他為什么要哭,為什么要那樣做,哭解決不了問題
推薦你幾個方法
1、犯錯前先做申明和提示
爸媽如果在教育孩子上有一套原則,并一直堅持實行,讓孩子知道父母在某些方面的底線在哪里,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那么孩子便會遵照父母的那一套原則表現得乖乖的,父母的教育自然也就事半功倍了。
2、罰孩子失去原有的某些待遇
父母不妨在某些事情上和孩子事前“約法三章”,并嚴格遵守,讓孩子意識到父母的“說一不二的威嚴”。比如父母每個月都有給孩子一定的玩具預算,前提是孩子要拿到父母獎勵的5顆獎勵星星,如果孩子做錯事,或者表現不乖,爸媽可以減少一顆星星作為對孩子的懲罰。
3、罰孩子減少玩的時間孩子天生愛玩,所以對于孩子來說,減少玩耍的時間無疑是一種嚴厲的懲罰??!如果孩子只顧著玩玩具不愿意上床睡覺去,媽媽就可以跟孩子說“孩子曾經和媽媽約法三章,如果9點還不去睡覺的話,明天就只能玩1個小時的玩具了”孩子知道媽媽是說到做到的,自然就會乖乖去睡覺了。
4、讓孩子承擔犯錯的后果
孩子頑皮不聽話,對于父母的規(guī)勸屢教不改,那么就適當地讓他嘗嘗任性的結果吧!孩子在生活中多犯錯“碰壁”,能夠逐漸理解并接受自己行為的自然結果,孩子的受挫能力也將會更強。
比如,如果孩子總是摔玩具,媽媽可以把孩子的玩具都收起來,并且罰他3天內不準玩玩具?;蛘吆⒆釉诠珗@和別的小朋友打起架來,媽媽也可以禁足孩子3天內不能去公園玩。父母在做這些處罰時,一定要跟孩子說清楚懲罰的原因,要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哪里,為什么錯了。只有讓孩子充分認識到自己的錯誤了,這些懲罰才起到效果,不然孩子心中肯定非常的不服氣哦!
5、講道理,不犯怒
孩子對于爸媽的指示不但拒絕聽從,還在家里滿地打滾來讓爸媽屈服自己的要求。對待孩子的執(zhí)拗和不合理要求,如果父母態(tài)度強硬,可能會讓孩子感到挫敗感,反而加重他抗拒的情緒。所以父母首先要保持一種冷靜的態(tài)度,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再用孩子比較容易接受的方式和他講道理,讓他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在溝通時父母以一個寬容開放的姿態(tài)面對孩子,不要擺出一副父母的威嚴。給孩子反饋時也切記空洞的說教和啰嗦的“語重心長”,像這種沉重的對話,只會減少孩子與父母交流的欲望。父母在溝通中嘗試站在孩子的角度看事情,即使孩子做錯了,但是他能夠說出很好的理由,那就原諒他,甚至主動放寬你的原則,給他更多的機會去大膽實踐
組織好和孩子溝通的語言
爸爸
一、當孩子不想上床睡覺
這樣說:還有10分鐘就到睡覺時間了,先洗漱還是先講個故事?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樣說:還不回你的房間去,這么晚了,別玩了,趕快!我都說了幾遍了!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不困就不想睡覺。也許我想看電視,也許想做有趣的事兒,我還不知道時間是怎么回事呢?只要你們規(guī)定睡覺時間,讓我遵守它,也就把我身體的生物鐘定好了,我會逐漸養(yǎng)成按時睡覺的習慣。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選擇我喜歡的做,然后順理成章地睡覺去了。不過,我有病的時候可能還是例外啊。
媽媽
二、當孩子做事磨蹭
這樣說:我們還有5分鐘就要走了,你現在穿好衣服,還是把衣服拿著?你要帶什么包?
——給出事實、選擇性的督促
不這樣說:你還在那兒磨蹭?我們要晚了,趕快吧,聽見了沒有!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沒有意識到我在磨蹭,特別是在玩我喜歡的玩具時,我沒有時間概念啊。如果你對我“這樣說”,我會順著你的督促做選擇。
爸爸
三、當孩子說“不”的時候
這樣說:好的,你可以說“不”,但是,我需要聽聽你說“不”的原因,我才能理解你??梢园?,說出來吧。
——尊敬的、正面的引導
不這樣說:小孩子懂什么,你怎么這么犟啊,我是對你好。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說“不”時,我在嘗試我的獨立性,想證明我在長大,也許,我就是不能接受你的教導,也許,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在學習不懼怕別人,勇敢地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
媽媽
四、當孩子不小心弄壞了東西
這樣說:沒關系,這次有了經驗,以后就不會弄壞了。每個人都會出錯,我也會,不如試試把它修好吧。
——表示理解,引發(fā)思考,嘗試補救
不這樣說:你看你這孩子,把這么貴的東西搞壞了,我下次還能給你買嗎?
——抱怨、指責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當我把東西弄壞的時候,我很緊張也很害怕。當你對我“這樣說”,我會感到你們真理解我,我以后也會注意的。
爸爸
五、當孩子不想理我們
這樣說:孩子,媽媽感受到你今天有心事。我能夠幫你嗎?和媽媽說說,你心里就舒服了。你能體會到我很擔心你嗎?
——提出幫助、疏導情緒,運用同理心
不這樣說:我跟你說話呢!怎么回事兒,你這孩子怎么又不理人啊!
——諷刺、壓力式的質問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其實我沒有什么心事,有時候我想要自己待一會兒,也許,我在想著自己心里的秘密,也許,我在想我認為重要的事。當你對我“這樣說”,我體會到你關愛我,我也許就把心事告訴你了。
媽媽
六、當孩子不讓別人玩玩具
這樣說:想一想,你先玩5分鐘,再給他玩10分鐘,還是先給他玩5分鐘,你再玩10分鐘,還是給他另外一個玩具玩?
不這樣說:你要學會分享啊??旖o他玩一會兒。
——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我特別喜歡我的玩具,真不想讓別人玩兒。我怕他弄壞了。當你對我“這樣說”,我可能會讓他玩兒,也許給他玩另一個。
小明
七、當孩子用哭來達到目的
這樣說:如果你不哭的話,我們一起看看怎么辦。安靜下來,你想對我說什么?……
——引導用語言表達的技能
不這樣說:哭哭哭,你就知道哭,哭有用嗎?我怎么有你這樣的孩子。
——不耐煩、說教
孩子的心聲:爸爸媽媽,哭可是我的一個有用的武器呀。以前我使用時就成功過,我要到了我想要的東西。所以,我就用哭來試試你們的反應;也許,哭是我本能地表達自己的方式,我還沒有學會到底應該怎么向大人說話呢。當你對我“這樣說”,你在耐心教導我一個新的方法。
跟不聽話的孩子過招
家長通常有一個苦惱,我們那么愛孩子,孩子卻不聽話,讓大人煩惱不已。不聽話,也就是不聽從指令。今天,我只用兩招幫助家長解決孩子不聽話的問題。
一.不聽話的常見現象
1.老要吃垃圾食品。
2.喜歡買東西。
3.不好好吃飯,不愛吃蔬菜。
4.不按時睡覺。
5.習慣對大人說“不”。
不聽話的原因
家長原則性不強。當你說不行時,孩子堅持哭鬧,你就妥協(xié)了。這個過程,孩子從中得到了實惠,這種行為就會增強。也就是說:不聽話其實是我們家長強化的呀!
解決問題的兩個絕招:
1.建立規(guī)則,有獎有罰。
2.父母老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
建立規(guī)則要跟孩子講清道理,讓孩子理解你的決定。決定前并給孩子兩次提醒,獎勵前有提醒,懲罰前有警告。兩次過后,堅決執(zhí)行。你就準備第一次孩子大鬧天空的情形。關鍵是第一步,家長決不讓步,只管執(zhí)行,可以哄孩子:你哭,媽媽也傷心??梢?guī)則是你同意的,一定要執(zhí)行。就像我們從不批評老師遲到,但會笑嘻嘻的把工資扣了。執(zhí)行規(guī)則,父母老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這是原則。孩子很聰明,他會利用家長對他的愛步步進逼,我們可以愛他,但不能讓他違備規(guī)則。
總結:大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立規(guī)矩→執(zhí)行前警告→堅決執(zhí)行→大人統(tǒng)一戰(zhàn)線。
具體方法
1.解決老要吃垃圾食品怎么辦?
定次數法。
獎勵法:達到家長的要求,獎勵一次。這樣讓孩子理解,努力才能有收獲嘛!
實驗明理法:把那些垃圾食品拿回來,放在家里,半年不壞,問孩子什么原因?
2.孩子喜歡買東西怎么辦?
定金額法。
獎勵法。
3.不好好吃飯,不愛吃蔬菜怎么辦?
明理法:媽媽也不愛吃蔬菜,問孩子媽媽為什么要吃蔬菜呢?
榜樣法:大力水手就愛吃菠菜。
游戲法:用釣魚的游戲喂孩子吃菜。還有一個有趣的游戲,讓孩子閉上眼睛猜猜他吃的是什么菜。還可以讓孩子把菜中包些飯,或飯中包點菜,感受一下新鮮的感覺。孩子這樣多吃幾次,就適應了蔬菜的口味。
4.不按時睡覺怎么辦?
講故事法:講枯燥點的故事,說慢點,催眠性質不要太有趣,以免給孩子講興奮了。
同睡法:到孩子睡覺時間了,就跟孩子一塊睡,別坐上孩子身邊,想等孩子睡著了自己看電視上網打麻將什么的。當然,也要先跟孩子定規(guī)矩,到時一定要睡覺。第一次,孩子依舊會很兇的哭鬧,第一次,跟孩子比堅持力,第一次堅持下來就行了。
5.習慣對大人說“不”怎么辦?
定規(guī)則法就行了。
喜歡《家園共育:沒有不聽話的孩子,只有不會聊天的父母》一文嗎?“幼兒教師教育網”希望帶您更加了解教育孩子的方法,同時,yjs21.com編輯還為您精選準備了家園共育專題,希望您能喜歡!
相關推薦
如下9條教育規(guī)律,你需要懂,更要學會用。 01、魚缸法則 一家公司里,幾條小魚放在一個魚缸里,好幾年了,竟然還是那么小,于是人們認為,這魚就是這種小個頭。有一天,魚缸被打破了,因為一時找不到魚缸,于是...
在生活中,許多家長不自覺地要求孩子聽話。在很多人眼里,孩子的好與壞,可用聽話與不聽話來衡量。那么,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下面聽聽兩位兒童教育專家的說法。 孩子的“聽話”與“不聽話” 鄭州大學心理系教...
我們經常會聽到一些媽媽的困惑: 我家寶寶最近經常會不在意我們對她說的話,警告幾次也無動于衷,依然我行我素,對她講道理她就會回答“知道了”,但常常是口是心非,大聲批評,她就會面對你掉眼淚,唉!強忍不發(fā)脾...
小朋友的調皮搗蛋并非天性,只要我們做老師的去用心,我們的孩子會是體貼和充滿關愛的孩子。 只有不懂教育的教師,而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 對待不聽老師話的孩子,在我的工作中是這樣進行教育的: 我們班有一個小...
沒有教育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育的父母 家庭是社會的最基本的單位,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家庭教育伴隨孩子一生。孩子就是一張白紙,家庭的環(huán)境就像一個隱形的模子,在不斷地塑造著孩子的未來性格和品性,孩子未...
最新更新